不讲品德修养,不讲学问,不讲正义的原则,不改正缺点错误,只讲金钱,只讲赚钱之术,唯利是图,有钱就是大哥。这些现象,难道我们还见得少了吗?“读书热”在哪里?“学问热”在 哪里?“雷锋精神”又在哪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更不 用提了!
所以,圣人真是“一肩挑尽古今愁”,连他的忧虑也是“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他的救世主义的精神,至今不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吗?
7.30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5.8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第二课时
6.12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读解】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
走不走得到是能力问题,走不走却是态度问题。
画地为牢,裹足不前,这是知难而退,自甘堕落。所以孔子 深恶痛绝,当面驳斥冉求的说法。
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背登攀。”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那, 只要肯立志,坚决地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走到哪步算哪一步。换句话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事实上就总会有 所收获。相反,凡事太功利主义,还没有开步就问终点何在,利益何在,期望值太高,太迫切,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结果便很 容易画地为牢,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甚至裹足不前,打 退堂鼓了事。
冉求正是想打退堂鼓,所以圣人予以激励,要求他开步向前走,哪怕“中道而废”,也比停步不前好。
9.17【读解】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孔子一方面感叹时光易逝,往事难再,另一方面以水为喻,勉 励我们进德修业,都应该像那永不止息的河水一样,孜孜不已,不 舍昼夜。
无独有偶的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 曾感叹道:
“人的脚甚至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体会与孔子是相通的。
他们所发出的感叹,在历史的甬道中回响,至今仍不绝于耳。 而这种感叹所包含的意义,还可以从各个方面延伸,引发我们思 考宇宙的奥秘,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如此等等。那可真是 亘贯古今的一大感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