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劝学

2018-11-17

    3.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剖析: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使……弯曲。槁暴,枯干。此句意思是:木头挺直得符合墨线,用火去 烤,使(它)弯成车轮,它弯曲符合圆规;即使再经风干日晒,(它也)不能再挺直了,(这是)用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啊!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经过学习可以使人由“恶”而变“善”。因此他强调了“ ”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变为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深刻地说明了学习是可以彻底地改造一个人的。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剖析:砺,磨刀石。参,验,检查。省,省察。过,此为名词,过错,过失。此句意思是:所以木头经墨线校正后一加工就直了,刀剑放到磨刀石上一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自己的言行,就智慧高明而且行动也没有过错了。
    作者用一“故”字,以示对上文的归纳,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而改变了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也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这两个比喻并列使用,喻意更为明确、深刻。同时它也对后面的进一步推论奠定了基础。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剖析:兴,起,兴起。备,具备,具有。此句意思是: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在这里产生;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于是高尚的精神智慧就会自然形成,圣人的思想也具备了。
    作者再用两个比喻来说理,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成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十分强调“积善”的作用,因而,这里连设两喻,从正面论证了积累的作用。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剖析:跬,古代指半步。古人以迈出一脚为“跬”,迈出两脚为“步”。此句意思是: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说明学习靠积累。与上一句形成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要靠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才能实现。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