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
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题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等多义词,积累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明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
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
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从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 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