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2018-11-10(一)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内涵
个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对于阅读活动而言,个性又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释个性化阅读行为。
1.自主性
个性化阅读的第一个特征是自主性。何谓自主?就是在阅读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己来把握、分析和鉴赏课文,使阅读活动建构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而我们现在阅读教学的一个缺陷就是教师对于课文总是唯恐讲得不够深入、不够透彻,从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到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的诠释,方方面面都要讲到,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指导权。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去代替学生分析课文,而是设置一些开放的情境,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点拨,重点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
2.创造性
文本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这也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读者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创造。所以,阅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由于读者个人的前经验不同(心理学上称之为图式),当然在阅读活动中对于文本的解释也不相同。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应给每个学生多留一点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于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多角度对于课文的空白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丰富的想象力,开创性的思维来陈述自己的见解。
3.体验性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上。加拿大学者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在《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一书中利用阐释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解释,他认为“阅读世界,将世界铭刻在心,要求人们与世界协调或者说倾听世界,并要求大家听从生活最深处的共鸣”。阐释学主张对话,阅读活动也是以对话为基础的。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对于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鼓励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而不是去刻意地寻找关键词和中心句。
4.批判性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首先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切创造都来源于怀疑,怀疑精神就是一种批判意识。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个性阅读活动中的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于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二是敢于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与教师展开关于阅读体验的交流和讨论。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性地树立一些靶子,让学生提出质疑,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有可能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