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文化教案

2018-03-29

除了写在纸上、剪于纸间的“福”字外,一些建筑物上的“福”字也往往被向往福的人们做了艺术化的处理。旧时北方有的有钱人家在影壁上书刻大型福字时,将其偏旁“示”变形成狗头,名叫“狗头福”,以取狗、勾谐音,寓意把福勾到家里。浙江绍兴一带民房,尤其是农村的住家,旧时人们特别喜欢在两侧山墙上角写上大大的“福”字,白墙黑字,远远望去格外醒目。有的则把整个山墙用烟煤拌和胶水涂成黑色,留出白色“福”字,显得更为突出。这种地地道道的民间风情,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写在墙上的“福”字,字形往往生动多变,十分有趣。有的在“福”字左右角画上两只蝙蝠,寓意“遍地有福”;有的把“福”字图案化,用鹿头或寿星头或桃子等吉祥纹样组合而成,极富情趣和艺术化,寓含人们对福禄寿的追求和向往。在江西赣县白鹭乡白鹭村的一家钟氏居民的古墙上,保存了一幅明清时期留下的“福”字图案。该图呈正长方形,长约100厘米,宽约75厘米。镌刻在主人厅前照壁的正中央。全图笔力遒劲,流畅自如,展现的是一个书写工整又显灵活的“福”字。字的左上部分画的是“回头鹿”,下方连着一只展翅的蝙蝠。按照客家音译理解,“鹿”者,禄也;“蝠”乃民之福。寓意“福禄相连,富贵绵长”;字的右上部画了一只仙鹤的头颈及腾空的祥云,接上一个工工整整的“田”字,腾空的仙鹤象征着长寿,而“田”字却代表着田产、土地、农耕等多层含义,其不变的字形更是表现出人们对土地所有权的向往和依赖心理。总览全图,不难让人想起世人对“福自田边起,寿从地上升,有了爵禄,不忘农耕”这种幸福生活的渴求。

将“福”字艺术化且达到极至的当数根雕作品。如山西根雕艺术家吴静鹏的根雕作品《福》,依千年以上古樟根(大叶樟)天然形态精雕而成,高1.90米,宽两米,重约一百六十公斤。其字体端庄、古朴、苍劲,气势恢弘,又有潇洒、飘逸、流畅之感,把一个栩栩如生的“福”字跃然托出。

康熙与“福”

春联一直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过随着住宅高楼化,没有几户人家拥有气派的大门,对联贴在窄小的防盗门两旁,怎么看都有些别扭。渐渐地,春联便不那么流行了。不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永远会是过年的重要主题,门上贴个“福”字简便易行,这一传统看来能够一直沿袭下去。

在街头各种各样的“福”字中间,康熙御笔的“福”越来越成为百姓首选。康熙“福”字最直观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字体瘦长,与其他体型富态的“福”字迥异。俗话说“有福必有寿,有寿必有福,有福没寿是为无福可受”,可是“福”、“寿”二字字形差异太大,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书法家可以把“福”“寿”合为一字书写,对此康熙作出了颇有想象力的创新。康熙“福”字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而且整个“福”字体形偏瘦,暗含一个“寿”字。故而,这个福字也成为了现存历代墨宝中唯一的将“福”“寿”合一的福字,民间称之为“福中有寿,福寿双全”之福。更有深意的是,康熙“福”字中包含了“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数个汉字,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五福”合一之“福”。由于其中的“田”部尚未封口,因此是鸿福无边、无边之福,民间称之为“五福之本、万福之源”。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