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2017-09-22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介绍孟子,导入课文:
让学生课前讲话,介绍孟子  (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学会收集资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第二遍,请一组学生齐读,其他组的学生注意找他们读错的字词和断句错误的地方。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带着两个问题去朗读课文,两个问题是:第一,这篇课文记载了谁和谁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的?第二,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通过以上三个小步骤,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展开的一次讨论,通过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三个语句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为下文的进一步亮点探讨铺好道路。
(三)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1-2节,第二组负责3节,第三组负责4-5节。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  这一步可分组展开竞赛,提高课堂效率。
这一个环节的设置,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深入分析,亮点探究
1、通过一系列点拨式提问,让学生理清思路,可以设置如下这些问题:
①第1小节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疑问?
(明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但“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②他认为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有哪些具体做法?(明确:移民移粟)
③第2—4节中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④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氵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涕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一小步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进一步理清思路,掌握文的
大概内容。
2、设置探究课题:
探究学习一: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扩展思维: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这个题目的设置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课前的预习中,我估计很多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来?假如以现代的人口观念来看,世界人口爆满,各国粮食都发生问题,普遍在推行家庭计划,哪里怕人家的人口不少,而自己的人口不多呢?再说,为什么人民可以移来移去,毫无户籍限制呢?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