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倩》教学设计

2017-07-26

②文章借助聂小倩的言行表现了她的精神和性格的转变。(重点分析)
文章描述了聂小倩逐渐脱离了专门以害人为生的生活轨道,从而过上知恩向善、悔过自新的崭新的人间生活的过程:欲诱害宁采臣——向宁采臣通风报信——求宁帮助自己脱离妖魅控制——以身相许报恩(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内容作分析)
提示:文章善于通过言行细腻的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表现聂小倩精神和性格的转变。
分析示例:
第7段写聂小倩诱害宁采臣的情节:
聂小倩最初的“笑曰”,说明她内心满怀着成功的希望,揣测有成功的把握,因而才喜形于色地流露出得意的媚笑,并说出挑逗性的话“月夜不寐,愿修燕好”。当宁采臣“正容”、“咄之”之后,聂小倩便收敛了起先的“笑”,一下子变得“逡巡”起来,在对方一再的叱责之后,小倩终于因怕而“乃退”,这样的描写,说明了当宁采臣的义正词严唤起她内心良知的关键时刻,她的心里、她的思维中显然出现暂时的矛盾——回去怕无法向老媪交待,不回去又一时达不到诱惑宁采臣的目的,于是女主人公尴尬、难堪、进退两难的心理活动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活化出一个女性因为要求遭到拒绝而变得面红耳赤的丰富而多变的特定心态。亲昵之计不成,“至户外”的小倩决意采用惯用的金钱引诱手段,因而“复返,以黄金一铤置褥上”来试探,遭遇更严厉的斥责后,她惭愧不已,满腹委屈,无奈地埋怨宁采臣的铁石心肠。这样成功的心理刻画,不仅表现了聂小倩内心深处既喜且惧又委屈加羞惭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由不怀好意的笑说到只说不笑,由决意害人到“逡巡”犹豫,由先前的“女惧”到后来的“女惭”,由想伤害宁采臣到钦佩崇敬宁采臣,作者借助言行细腻的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变化。
③文章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了聂小倩由鬼到人的转变。
文章借助细节写聂小倩“人性”激活和“鬼性”消失:其一,聂小倩从刚来时不食人间烟火,到能喝点稀粥,跟常人吃饭无异;其二,聂小倩从惧怕燕生剑袋到主动把剑袋挂到卧室,跟惧怕剑袋的恶鬼彻底划清了界限。女鬼聂小倩人性日渐表露,鬼性日渐湮没,终于脱胎换骨,直至最后见到她的人“疑为仙”,数年后“举一男”。
2.在作者笔下,聂小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①美丽:
“仿佛艳绝”,“小娘字端好是画中人”,“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丽尤绝”,“女慨然华妆出,一堂尽眙,反不疑其鬼,疑为仙”。
②聪慧:
虽极不愿意害人,但在老妖面前一直隐忍未发;寻找适当的人选,来帮助她脱离苦海;设法得到了燕生的帮助除灭妖怪。
③乖巧柔顺:
初入宁采臣家对宁母之戒心能理解承受,尽心侍奉;对宁采臣有依恋之心,却不强求。终于使婆母释疑,变防范为喜爱,也获得了所有读者的爱惜和同情。
3.宁采臣对聂小倩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试结合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分析宁采臣其人,完成一篇赏析短文。
参考:
正容咄斥——毅然助之——窃爱怜之——喜纳为妇。
不为色利所诱( “廉隅自重”),勇于救人于危困之中(“性慷爽”)。
4.试总结蒲松龄创作本篇小说的目的。
文章写聂小倩被妖物役使,利用自己的心智与计策,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复杂而又尖锐的矛盾斗争中,得宁采臣之助,摆脱凶恶势力的要挟和控制,逐渐脱离了专门以害人为生的生活轨道,还阳与宁生结为夫妇,从而过上知恩向善、悔过自新的崭新的人间生活,并享受到了甜蜜的爱情,反映了古代社会被侮辱被摧残的妇女对邪恶势力的顽强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同时歌颂了不为色利所诱,勇于救人于危困之中的美好品德。
(四)课外拓展
作业:搜集《聊斋志异》中反映对封建礼教的蔑视,歌颂对婚姻自由的向往的作品,如《鸦头》、《香玉》、《巩仙》、《阿霞》等,与本篇进行比较阅读。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