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倩》教学设计
2017-07-26(二)检查预习作业
1.学生介绍关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相关知识。
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人。19岁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试不第,43岁时补“廪生”,71岁高龄才补上了“岁贡生”。其间,蒲氏于31岁时曾随同乡孙蕙在宝应县帮办文牍,次年即辞幕归家,从此在家乡的一些缙绅人家设馆授徒,前后达40年之久。蒲松龄科场失意,一生贫困,对现实生活有深刻的认识,这些,都反映在其积数十年时间完成的《聊斋志异》近500篇作品之中。此外,他还著有《聊斋文集》、《聊斋俚曲集》、《日用俗字》、《农桑经》、《婚嫁全书》、《家政内外篇》等。《聊斋志异》,以今人张友鹤辑、校的“会校会注会评本”最为完备。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谈鬼说狐,却最贴近社会人生。在大部分的篇章里,与狐鬼花妖交往的是书生、文人,发生的事情与书生、文人的生活境遇休戚相关,即便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也没有超出他们的目光心灵所关注的社会领域,从这里也就表现了一种既宽广而又集中的独具的视角。
(1)揭露科举弊端
《聊斋志异》创作的这个特点,以写书生科举失意、嘲讽科场考官的篇章最为明显。蒲松龄长期困于场屋,感受最强烈的是科举弊端,关键在于考官的昏庸,黜佳才而进庸劣。《聊斋志异》里许多篇章对科场考官冷讽热嘲,不遗余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司文郎》、《叶生》、《贾奉雉》、《王子安》、《考弊司》等篇均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2)歌颂男女爱情
《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一类情节比较单纯者,如《绿衣女》、《连琐》、《香玉》等,大体是写一位书生或读书山寺,或书斋临近郊野,忽有少女来到,或吟唱,或嬉戏,给寂寞的书生带来了欢乐,数度相会,方知非人,或者进而生出一些波折。还有一些故事,狐鬼花妖的出现不只是让苦读的书生或做了馆师的书生解除了寂寞,还使书生得到敬重、鼓励,事业上也获得上进,为之编织出种种理想的梦。如《爱奴》、《凤仙》等。这一方面的名篇,还有《青凤》、《婴宁》、《红玉》、《小翠》、《白秋练》、《娇娜》、《阿宝》、《瑞云》等。
(3)反映社会问题
蒲松龄没有将自己的小说创作局限于仅就个人的境遇而发,只写个人的失意、落寞。在那个时代,官贪吏虐,乡绅为富不仁,压榨、欺凌百姓,是普遍的现象。位贱家贫的蒲松龄,有一副关心世道、关怀民苦的热心肠,又秉性伉直,勇于仗义执言。抒发公愤,刺贪刺虐,也成为《聊斋志异》的一大主题。如《席方平》、《续黄粱》、《公孙夏》、《促织》、《梦狼》、《窦氏》、《胭脂》、《向杲》等均乃这方面的佳作。
2.学生分组分段朗读课文,交流所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并就疏通文意过
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
3.选一名同学口述故事情节,其他同学作补充或更正。
(三)思考讨论:
1.课文怎样表现聂小倩由鬼变成人的过程?
参考:
①文章首先借助环境描写来暗示人物性格的发展趋向。
第二段中,宁采臣眼中看到的是一幅鬼气森森的图画:“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巨池,野藕已花。”这是聂小倩生活的环境。这段描写,鬼气中夹杂着人气,荒凉里富有希望。整个寺院虽然荒凉,但池里的野荷花开放带来了生机。不仅为后面的情节的发展设下了伏笔,而且也暗示了聂小倩有改邪归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