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拿来主义

2017-07-02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剖析:“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的是西方侵略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放弃“闭关守国”的政策,“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剖析:诚惶诚恐地“捧”,画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通过形象的动作活画出“送去主义”的可怜相、寒酸相。“发扬国光”是反语,真实意思是“丢国格”。
3.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剖析:这里讽刺的并不是梅兰芳,而是实行“送去主义”的国民党政府。“传道”是反语,真实意思是“把中国画和中国戏曲与已经没落的象征主义硬拉到一起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到处宣扬”。
4.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剖析: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然后揭示这种“肯定”的荒谬。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叫做“归谬法”,也叫“引申论证”。
5.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
剖析:举尼采为例,是类比论证,讽刺国民党政府自诩“地大物博”,其实是听任大量国宝外流的“送去主义”的卖国行径。“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
6.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剖析:“抛来”是无目的抛弃或施舍,“抛给”“送来”指有经济、文化侵略企图的所谓“援助”,例如1933年美国根据“棉麦借款”协定运来的剩余棉花、小麦、面粉。
7.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剖析:“运用脑髓”说的是要有独立思考,“放出眼光”说的是要有敏锐的判断能力,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揭示拿来主义者必备的素质。
8.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剖析:“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二、重点语段
1.“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至“‘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剖析: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以三种人对待“大宅子”的可笑而又可恶的行为比喻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1)孱头: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2)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3)废物: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这是比喻论证。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同时,惟妙惟肖地刻画三种人物的丑态,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