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析课文的第四、五、六个画面。
1.第四个画面。
(1)正音释词。
促膝:c) x9,形容靠近。促,挨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瞥:pi5,见:一眼看见。瞥,很快地看一下。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自足的样子。
称道:赞扬、称赞。
内生活:精神生活。
(2)朗读课文第5、6自然段。
(3)问:在第1和第4自然段里,作者由赞美人的活动进而赞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在刚才读的第6自然段里,作者赞颂的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明确:内心生活极其充实的人。
(4)老师讲述:这一个画面跟其他画面一样,先描写了自然景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还有“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然后写道:但是,有了那两个在石洞里读书的青年人,就使大自然顿时生色!这里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学生回答。明确:反衬法,用景物的荒凉衬托人的精神。
(5)问:这里还写到公园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构成对比,强调“只有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才能主宰自然。问:为了构成对比,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分别描写国统区城市公园里的“一对儿”和抗日根据地的“一对人儿”?学生回答。明确:从环境、人物衣着、行为和精神几方面去写,从而构成鲜明的对比。
(6)问:作者把石洞读书的一对人儿称为“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呢?
学生回答。明确:他们“清楚地明白生活的意义”,“在任何情况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激”,从这些地方可以知道他们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
(7)问:作者说:“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从这一画面理解,“值得怀念”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值得怀念的是在沉闷的雨天、荒山石洞里那一对青年男女促膝读书的情景,作者认为这是“奇迹”,因为体现了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
(8)问:上段中哪一句话是与“作为这里的主宰相照应的?学生回答。明确:“那样一个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安上这么两个人,是一个‘奇迹’,使大自然顿时生色!”这一句话与“作为这里的主宰”相照应,“使大自然顿时生色,”是“作为这里的主宰”的具体表现。
(9)解决课后练习题一的有关问题。这一画面应以“石洞雨景”来概括。“石洞”和“雨”能把特定的环境交代清楚。“一对人儿”在石洞促膝读书,构成雨中的美景。“促膝读书”所指不明确,未能写出景物的特点。
2.第五个画面。
(1)由学生朗读课文中有关桃林描写的部分:“如果你同意……便长啸起来。”
(2)问:这一段描写,有些词语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如“半盘旧石磨”、“几尺断碑”、“一截旧阶石”、“怪样的家具”,一连几个数量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作者想说明什么?学生回答。明确: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舒适的地方。
(3)问:为了进一步去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舒适的地方,文章还有几处文字反复同一意思,你能找出这些语句并作简要分析吗?学生回答。明确:“但如果把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盘磨石,几尺断蝎,还有荞麦和大麻玉米,这些其实到处可遇的东西,看成了此所谓风景区的主要条件,那或者是会贻笑大方的。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数也数不完,这个值得什么?”还有一处这样写:“在有闲的只想找一点什么来消磨时间的人们看来,这里坐的不舒服,吃的喝的也太粗糙简单,也没有什么可以供赏玩,至多来一次,第二次保管厌倦。”这几处文字,意在表明这桃林之极其普通,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这一意旨。这里实际用了“欲扬故抑”的手法。 (4)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