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个画面。
(1)正音释词。
锹:qi1o,铁鍬。
掬:j&,用手捧(东西)。
(2)老师讲述:文章在第二个画面中为我们描绘了高原归耕的情景,下面第三个画面将会为我们描绘怎样的情景呢?这一段的最后说“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由这一句我们可知,这一段会描绘“静穆的自然”,描写“弥满着生命力的人”。 (3)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静穆自然”的语句:
“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
“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
(4)老师讲述:这里写的是延安的山,延河的水。作者用准确、生动而又精炼的语言去描写景物,夕阳“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幻成”一词写出了彩霞的绚烂多变,而这种绚烂多变又是由夕阳造成的,用得多么准确生动。再看这一句写延河的:“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这个“跌”字用得极好。用人的动作去写河水,把河水突然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态势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了。作者从水的颜色(“雪白的泡沫”)、水的声音(“喧哗”)、水的态势(“急”“冲”“跌”“喷”)等方面去描写,把延河流水写得充满活力,与满天的彩霞,构成了美丽的静穆的景色,更好地映衬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人们。 (5)请同学朗读描写人的活动的语句。
“这时候……准备齐全”,“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洗一把脸。”
(6)问:作者说这些人是充满着生命力的,让我们看看,这些人是什么人,哪些地方表现了他们的生命力?学生回答。老师讲述:“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说明他们是一群文艺工作者。他们操着“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又用同一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说明他们有着同一目标,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他们吃的是小米饭和青菜,参加劳动后,手“一律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但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在生产劳动中认识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所以“兴奋地谈话”,发出“爽朗的笑声”,愉快地在河边戏水。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困乏、一点厌倦,他们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静穆的自然有了这些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当然会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7)解决课后练习一的有关问题。这一画面的概括词语应选“延河夕照”。“延河夕照”交代了特定的环境,又表现了自然与人融合的美,具有诗情画意。“生产归来”不明确,文艺工作者不是专门从事生产的人。
(8)让学生齐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分析这一段的议论。这里的议论是对第二第三个画面而发的。“蓝天明月,秃顶的川,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正是这两个画面的背景。有“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就会有美妙的图画。这里的议论比第1段的议论推进了一层,由赞美“人的活动”到赞颂“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表达的情感也更强烈了,连用四个“伟大”,加一个“尤其”,还有句末的感叹号,表达了对延安人民的劳动和生活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