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风景谈

2017-05-05

板书: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7)再研究课后练习题一,选择最能准确概括这一“风景”的词语。答案:“沙漠驼铃”。因为另一个词语“沙漠风光”没有突出“人”的活动,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8)弄清描写和议论的关系。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是作者的观点,这一观点靠景物描写来支持。所以,文章具体写沙漠的单调平板,反衬驼队出现后的庄严妩媚,强烈的反差,证明“人类更伟大”。

段末的议论,揭示了“沙漠驼铃”这一景观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描写是“画龙”,段末议论则是“点睛”。

(9)明确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问:这一段写的是猩猩峡外沙漠的景观,并不是延安的风景,为什么文章首段要写并不是延安的沙漠风景呢?明确: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表现“人类更伟大”。其次,这样写使文章别具一格,在它的基础上,下文逐一展开画面,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的特色。第三,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2.第二个画面。

(1)正音释词。

颀:q0 掮:qi2n 魆:x& 曳:y8

惹人怜爱:引起别人疼爱。怜:爱。

成就:原指事业上的成就。课文中是完成的意思。动词。

黑魆魆:形容黑暗。魆:暗。

(2)请一位学生朗读这一段课文。

(3)指导学生理解本段的第1句。问:第一个画面至第二个画面,作者用了哪些词语作衔接和过渡?学生回答。明确:“于是”、“又”。“于是”表示“紧接着”,因为第一个画面“沙漠驼铃”显示了“人类更伟大”,所以很自然又想到另一个画面来。问:“黄土高原”加上引号,前面又用上“所谓”,后面再加上叹号,为什么要这样?学生思考,回答。明确:黄土高原加上引号是表示它有特定的意义,需要强调;用“所谓”也是为了突出强调;懂得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这“黄土高原”指的是革命圣地延安。感叹号是表示强烈情感的,用在这里是表示一种赞美之情。

(4)这一画面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为什么要从山上“层层的梯田”、“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写起,要以“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学生思考,回答。明确:①写山上的梯田,写山上的植物,是要写黄土高原的特色;②突出人的力量,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这些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的活动。结尾的歌声描写则着力刻画“种田人”,“种田人”心情愉快,表明他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 (5)老师继续深入分析。在这一段中,作者给人物活动安排了一个非常美的背景:“月明之夜”、“银色的月光”、“黑的山”、“蓝的天”。优美的景色很好地衬托了人物,显示出人物之美。

(6)种田人的出现,描写得特别富有诗意。一个“长”字,一个“掮”字,还有“姗姗而去”,把歌声“飘”下来,这些词语用得准确传神,形象地把种田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和人互相映衬,融为一体了。 (7)解决课后练习题一之有关问题。这一画面应以“高原归耕”来概括。“高原”交代了特定的环境,“归耕”又恰当地写出了人物活动的特点。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