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风景谈

2017-05-05

2.描写风光景色的散文我们学了不少。上学期学的《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本学期学的《黄山记》都属这一类作品,但这些文章都没有用“谈”字作标题。“风景谈”即“谈风景”,这里为什么要用“谈”字呢?先由同学思考,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这一句话,从而明确:作者写风景实际上是为了写人,赞颂解放区的军民,赞颂那些主宰大自然、具有崇高的革命精神的延安儿女;而这一主题,很大程度上是靠文中的议论来揭示的,所以用一“谈”字。这也与作者生活在重庆有关,为了能在重庆发表,文章只能写得含蓄些、隐晦些。

(三)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全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1.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即课后练习一。可由学生口头回答这一道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课文写了六幅画面,至于以词语概括各个“风景”,先不急于订正,分析各个画面后,才指导学生选出正确的答案。 2.问《风景谈》描写了延安军民的生活,我们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文章写的是延安?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文中的“黄土高原”和“北国”,指的便是延安。而文中多处描写的“河”,就是“延河”。人物活动的描写,诸如欢歌掮犁夜归的人,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音、唱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还有清晨号兵,都可以让人想到写的是延安人。

3.作者当时在重庆,他是从回忆入手去写六个风景片断的。先写猩猩峡外的沙漠景色,经议论点明题旨后,揭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基本观点。文章接着描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写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表现高尚的精神生活会给外界积极影响,最后描写战士的英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文章写风景,谈风景,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直到最后一段,画龙点睛,圆满地表现了主题。

(四)分析课文的第一、二、三个画面。 1.分析第一个画面。

(1)请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老师分析,提问:作者说“看了《塞上风云》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的沙漠来了”。《塞上风云》预告片怎么会令作者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呢?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因为两者有相关点。看来作者对延安之行极其难忘,所以一见到“塞上”这两个字便又想到猩猩峡外的沙漠。由第222页注释可知,《塞上风云》是抗战时期反映国内各民族团结抗日的一部影片,因此,作者便很自然地又回忆起解放区所见所闻,赞美延安军民来。首句不仅是本段描写猩猩峡外沙漠的契机,也是全文的领起。

(2)请同学找出具体描写沙漠的语句。老师板书。

(3)请同学找出具体描写驼队的语句。老师板书。

(4)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沙漠特点的两个词语,(最单调、最平板)。老师板书。

(5)请同学在文中找出写驼队出现后人们的感觉的词语(多么庄严、多么妩媚)。板书。解释“妩媚”一词(妩媚:姿态美好之意,多用来描写女性,也可形容花草)。

(6)指导学生探讨这一画面所蕴含的意义。沙漠在大自然是最单调最呆板的,加上了人类驼队的活动,就变成了庄严妩媚的风景。作者用“完全改观”去写“改变”之巨大,又用一个反问句强调改观后的沙漠就是“风景”。这一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板书)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沙漠风光,描写驼队行进,突出景色的“完全改观”?就是为了表达“人类更伟大”这一观点。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