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教案
2017-04-16二、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烟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人、刑部侍郎。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3.关于写作时间
又云:“去年,东野往,吾书于汝。”盖贞元十八年(802)有《送孟东野序》,则是年为十九年(803),此文必其秋冬作。十二月则公谪阳山矣。
(马其昶、马茂元《韩昌黎文集校注》第336页)
注:《文苑英华》定写作时间为“贞元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误。下文有“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语,而祭文又作于得老成死讯后七天,不可能是五月二十六日。时韩愈于京师长安任监察御史,十二郎死于宣州家中。
(《语文学习》XX年11月,作者何铭)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梳理字句。
(1)听读。放古典音乐,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2)诵读。学生齐读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
出示投影:
①选出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及长(chánɡ) 长者存(zhǎnɡ) 尚飨(xiǎnɡ)
b.不省所怙(shěnɡ) 省坟墓(xǐnɡ) 窆不临其穴(biǎn)
c.殒其生(yǔn) 夭其嗣矣(cí) 丞相薨(hōnɡ)
d.汴州(biàn) 归取其孥(nú) 殁南方(mò)
②指出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 )
a.万剩之公相 b.零叮孤苦 c.衔哀致诚 d.如耽兰之报
参考答案:
①d(a.及长zhǎnɡ;b.不省所怙xǐnɡ;c.夭其嗣矣sì。)
②c(a.剩——乘;b.叮——丁;d.耽——耿。)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注释词语,归纳特殊句式)
(1)吾少孤:幼年死去父亲。
不省所怙:依靠。《诗经•小雅•蓼莪》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句子,后因取“怙恃”为父母的代称,所怙,即指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