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从容说课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也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庭、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与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教学过程中,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应加强预习,反复诵读,斟酌文字,加深理解。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文言词句。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文言虚词:其、抑、曷等。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 “呜呼!其信然矣”(感叹)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理解文意并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4.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鉴赏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重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应有的感情波澜。
2.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
3.辩论法。通过正反方辩论的形式,体会《祭十二郎文》的现实意义。
4.比较法。比较本文与其他祭文的异同。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文体。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的抒情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高中后,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之文(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