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教案
2017-04-16请归取其孥:妻子和儿女的统称,即指家属。
丞相薨:古代称王侯死叫薨。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亡也叫薨。
辍汝而就:停止,这里指离开。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子息,后代。
不克蒙其泽乎:承受、蒙受。
窆不临其穴:葬时下棺入穴。
其又何尤:怨恨。
(2)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
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选择疑问句。
呜呼!其信然矣:感叹句。
3.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
四、理清思路,体味抒情色彩
1.问题: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
讨论后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外,中间按“生前—身死—死后”来组织文章。第一段交代祭奠时间、祭奠对象,最后一段再抒悲情以祭文常用语结尾。中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2~3段)写侄儿生前与自己孤苦相依的至厚亲情,为后文抒情作铺垫。第二部分(4~9段)写侄儿身死情况及自己的悲痛之情。第三部分(10段)交代侄儿死后安排,包括守丧、迁葬、抚养侄儿子女的情况,自责之情令人动容。
2.指导诵读。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集体朗读第5、10两个抒情段。
明确:第5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三个“乎”字和五个“矣”字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又不得不信的矛盾心情。诵读时应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
(解说: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为2、5、10、11自然段,有标志性的词语,即段首的“呜呼”,叙述穿插于其间。多朗读,体味抒情色彩,为鉴赏作铺垫。)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要想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多读课文,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初步学习了文章边诉边泣、波澜起伏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课下自学《语文读本》所选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和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这两篇文章与《祭十二郎文》都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具有感人的力量。阅读时请注意体会。
2.熟读课文,背诵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到“而寿者不可知矣”和“呜呼!汝病吾不知时”到“如此而已”两部分。
3.揣摩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