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论语2
2017-03-14
[文言练习]四、读15·8章,完成下列题目。 1、查字典“失”字可知,“失人”、“失言”可能的义项有这样几个:(1)遗失、丧失;(2)做事不合适、失当;(3)犯错误;(4)错过。你认为:“失人”、“失言”中“失”是哪个意思? “失人”的“失”是“错过”。“失言”的“失”是“犯错误”。2、以下是《论语》中“失”字后面带宾语的几个用例,你认为“失人”、“失言”中的“失”,其意义与哪句话中的“失”字意义相当?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与“失人”的“失”(错过)相当。既得之,患失之。 丧失。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与“失言”的“失”(犯错误)相当。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饪”,烹调生熟的程度。“失饪”,烹调生熟失当。3、《现代汉语词典》:“[失言]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这意义和《论语》中的“失言”的“失”意义有什么不同? 现代“失言”的“失”作“漏失”之意,与《论语》中“失言”的“失”作“错误”解是不同的。 十、学以致其道[课文理解]本章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孔子十分注重个人自我学习和提高,围绕这一问题作了大量阐述,包括学习的内容(德、业)、方法、目的、态度等。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较大的启示。[课文解读]一、古人讲求“进德修业”。从孔子和子夏等人多次谈到的“好学”表现看,他们所说的“学”,侧重于“进德”、“修业” 哪一个方面?“樊迟请学稼”,为什么遭到孔子的训斥?侧重于“进德”。他们十分强调学习目的:“君子学以致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要认为“君子儒”。在他们看来,学习“道”,即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境界,引导百姓,成就“文武之道”(实现周礼)。而“修业”主要是技术层面上的,就像“百工”,只能“成其事”,达不到“道”,所以反对樊迟放弃“礼”、“道”的学习去学“稼”这样技术操作层面上的事。过去理解为孔子看不起劳动。孔子论学有两个概念,一是“器”,即把纯粹的知识积累起来;一是“道”,上升到道德、规律层面,他提出“君子不器”,要高层次的学习。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内涵深邃,充满哲学智慧。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海无涯,知识的探求是无尽的,促使人一生中不断学习,不断追求,永不满足。毛泽东曾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哲学文章中指出: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掌握了某一方面规律后,又有更多的未知在等待我们。二是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装懂。只有承认自己不懂,才能去追求学习,所以那些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否则只能停留在“不懂”上。三、胡适曾经指出,像1·10章“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句话,竟使用了将近十个虚字,“这是把说话完完全全记录出来的缘故”。这些虚字的使用,不但使句子显得活泼多变,舒展自如,而且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口吻语调,表现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如上例,句中的“也”所表示的语气的停顿,显示了子贡的从容不迫,表推测的语气副词“其诸”与疑问语气词“与”连用,以委婉的语调表现了子贡的自豪。试再举几例作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