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于是人们便找到了新的趣味,那便是笑她额上的伤疤。她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这个“瞪”字,写出了她的无奈,她的反抗。
当柳妈告诉她,说她死后会被她的两个死鬼男人抢,会被锯开来,捐门槛可以赎罪时,她显得非常地恐惧,非常地伤心。“第二天早上起来后,两眼上都围着大黑圈”,很明显她一夜都没睡着,烦恼了一夜,伤心了一夜,她要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去捐了一条门槛,自以为她的身份,她的名誉会发生改变,没想到冬至的祭祖时节,无论她怎么努力干活换来的却只是四婶的呵斥,紧接着第二天,祥林嫂的眼睛便“窈陷”下去,说明她这一次所受打击之大,整个人的精神都垮了。
当她临死之前看见我时,“是瞪着眼睛向我走来”,又一个“瞪”字一方面表明她未老先衰,视力已相当不行;另一方面表明她看见“我”了,就像看见救世主一样,害怕“我”走失。而她此时的脸上已经看不见喜怒哀乐,她衰老消瘦得有如木刻,“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的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
4、分析小说重复的运用
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五.典型例题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认真阅读祝福的第一部分,大致确定祥林嫂死于腊月二十几?
答案:“我”是在“送灶”的这一夜回到鲁镇的,(开头的第三行“送灶的爆竹”,送灶是腊月二十三)在鲁四老爷家里呆了两天,“我”遇到祥林嫂是“昨天下午”,“又过了一夜”,所以我从短工那里知道祥林嫂死的消息是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晚饭前”。短工说祥林嫂是昨天夜里死的,即二十四或二十五夜里。“我”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是在二十五或二十六上半夜。“我”给“极响的爆竹声惊醒”,当时在二十六或二十七日“五更将近的时候”,鲁四老爷祝福正是这个时候。
(2)在小说中找到祥林嫂两次微笑的地方,并分析两次微笑如何体现祥林嫂的性格?
答案: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地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的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