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


(4)小说中的“我”有鲁迅先生的影子。
怎样看待鲁迅先生在作品中体现的“孤独”、“无奈”、“困惑”?
正是将矛盾和困惑作为创作的动力,才使鲁迅得以从具体历史出发,而又并不限于历史环境,深化对人类大困境的揭示,从而使作品具有永恒的美学意义。
只要我们放下乐观主义的面具,不是简单的斥之为消极,不是虚伪、胆怯或自欺地辩护自己的生活进入了乌托邦世界,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份困惑和绝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鲁迅的作品进行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轻松地将它们视为过时的历史文献。
写作特点:
1、小说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采取了倒叙手法。
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1)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
(2)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
2、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因为“四叔”是与“四书五经”中的“四书”的读音是相同的,而且为了明确这种暗示,鲁迅特地在鲁四老爷书房的案头放上了一部《四书衬》。这是非常具有隐喻特征和象征意味的。
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保守落伍,同时书房又有些破败,比如对联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
3、分析小说的肖像描写
(1)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2)肖像: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3)眼睛的描写
祥林嫂眼神的变化反映出祥林嫂命运的变化,我们读祥林嫂的眼睛,就读出了祥林嫂一生的坎坷磨难,正所谓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刻画祥林嫂眼睛的时候,鲁迅先生仅仅借用了几个动词“顺”“直”“瞪”“瞥”“轮”,就体现出旧社会是怎样让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力量的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路的;即便是同一个动词,也有丰富而不同的含义。
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是“顺着眼”,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也还是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又一个“顺”字,说明祥林嫂尽管再次守寡,尽管失去了一个惟一将来可以依靠的儿子,但她仍然安分耐劳,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毅然决定还是靠自己的双手来挣钱,来养活自己,进而说明祥林嫂是一个不易被生活压垮的人。
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也还和她讲话。但音调与先前已不同,笑容也冷冰冰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一个“直”字道出了她整日陷在深深的思念与痛苦中,根本没有顾虑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述阿毛的故事,感觉到别人的态度时,“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又一个“直”字,写出了她的吃惊,她的尴尬。她似乎第一次感受到别人对她的不友好。她不敢向人们讲述阿毛的故事了。于是当她看见别人的同阿毛差不多大的孩子时,别人也知道了她的脾气,便似笑非笑地问她道:“你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这时“她单是一瞥,并不回答一句话”。这个“瞥”字,又写出了她的无奈、她的内心的痛苦、她的失望与无声的抗议。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