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备课
项链的丢失,是情节转折的关键,也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开始。
虚荣心所带来的灾祸,不但使他们精神痛苦,而且毁灭了他们后半生的前程。路瓦栽的父亲遗留下的一万八千法郎,仅能买半串项链,其余的一万八千法郎只好到处借款,忍受高利贷的剥削了。
他们辞退了女佣,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路瓦栽夫人不怕劳累干粗活,她丈夫每晚给商人“誊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这种生活一直过了十年,才偿清了那高利贷的本息。然而十年的劳动辛苦都是白费了,因为最后她才知道丢掉的那串项链原来是假钻石的,顶多值五百法郎。为了虚荣心得到一时的满足,致使全家饱受十年的苦难,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当然小说的思想意义还不止于此,我们还必须看到,尽管经过了十年辛苦的劳动,路瓦栽夫人在外表上起了若干变化,但灵魂却依然如故。她并没有认识到造成自己悲剧的原因。“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玛蒂尔德悲剧的真正缘由,不在于她偶然丢失一挂假钻石项链,又错把假钻石项链当真的赔偿,而在于她追求奢华生活,企图往上爬,具有极端虚荣心理和享乐至上的人生态度。而造成玛蒂尔德悲剧性格的社会根源则是那以金钱地位为转移的资本主义制度。
这篇小说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描写的,小说线索只一条: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这一单纯线索,与人物和事件纽结在一起,经作家精心安排,构成深密细致、引人入胜的情节。
作者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如写路瓦栽太太怎样不满足于并不富裕的生活,怎样梦想着资产阶级的豪华生活,她由于没有服装和首饰而引起的恼怒和愁苦,她在女朋友那里挑选首饰时所表现的犹豫和高兴,她在晚会上的满足和兴奋,她离开舞会时的紧张和匆忙等等,都作了细致的描绘。这些描绘,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选自《外国文学讲读》邵鹏健编著)
四、鉴赏方略
小说的阅读与鉴赏之二:情节与性格
我们分析小说的情节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不是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关系,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就情节来说,它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即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就人物性格来说,它是通过情节而获得具体的显现,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
首先,性格决定情节的发展。从高尔基给情节所下的定义(见“之五”)里,不难看出,情节本身就是一定性格的人物间发生不同关系,就会造成这样而不是那样的一种必然结果,因而也会产生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特定情节。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的情节构成就是如此。诸葛亮在司马懿大军压境的严重情况下,估计到进行抵抗或是弃城出走都没有出路,便下令打开四面城门,由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自己登上城楼操琴,以待敌军。面对诸葛亮虚设的空城,司马懿为什么不敢闯入呢?司马懿认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天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诸葛亮对此事的议论是:“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敌对斗争的双方,彼此互有了解。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的伏兵之计,那么他是不会退兵的。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不会冒险用空城之计,那样“空城计”的情节也就无从产生出来。由此可知,空城计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所以说,情节因人物活动而产生,人物性格因情节的发展而显现。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