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案


4 、“药”也是小说的 悬念 :
(老栓要人血馒头干什么?如此残酷而血腥的药,其药效到底如何?什么才是改造中国社会的真正良药?这一个个同“药”有关的悬念也正是该小说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之处。)
四、布置作业: 找出小说的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的内容,并思考其表达作用。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 1、研讨场面描写、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研讨“ 设疑探微”等内容。
一、 研讨场面描写及其作用:
(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四个场面,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二、 研讨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1、 华老栓去刑场途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反衬华老栓  
 “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
2 、华老栓刑场归来的景物描写(这是在兴奋中表现他的愚昧麻木,越兴奋越愚昧麻木)
3 、墓地丛冢的描写(揭露反动派血腥镇压革命者的罪行)。
4 、结尾坟地的景物描写(更是渲染了悲凉、死寂的气氛,也增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 哀
 和母亲不知儿子死因、不理解儿子的悲哀)
三、 设疑探微: (《药》作为名篇,还有不少内容可“设疑探微”,这对学生学习小说很有帮助。)
1、 华老栓买“药”前有没有同华大妈合计过?何以见得?
(合计过。可从“你就去么”、“你给我吧”简洁、含蓄而深沉的对话中而知)
2、 华老栓为什么话少?茶客议“药”时为什么又一言不发?
(从中更显华老栓勤劳朴实(老实憨厚)、愚昧麻木的性格特征)
3、 小栓为什么没说话,只是咳嗽?一共咳了几次嗽?各有什么作用?
(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无言胜有言”。小栓一共咳了六次嗽:第一部分咳了二次嗽,第二部分咳了一次嗽,第三部分咳了三次嗽,不仅点明了病情的日益严重,而且是对“包好”的“药”层层深入的揭露和讽刺。)
4、 为什么茶客中还写了一位“二十多岁的人”?他的“气愤”“恍然大悟”又说明了什么?
(这仍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说明当时民众对革命的不理解,不单是中年、老年,而且还有青年。这也是《药》这出悲剧的最悲处的表现之一。)
5、 《药》“画”了多少次眼睛?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共画了九次之多,如对华老栓夫妇画了三次,对康大叔画了两次,对夏四四奶奶画了两次等,从中进一步体会这些人物的性格或心情。)
四、研讨概念间的同一关系: (见教材 p76)
五、学习交流 :谈学了《药》后的收获(谈感受最深的或提出还有什么不懂讨论解决。)。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一至五题和“逻辑”练习 1、2题。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