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积月累
一、学海拾贝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现实主义诗歌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诗经》中的“国风”就是对当时民风、民俗、民情的如实描写,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南北朝时期《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的出现,标志着现实主义诗歌的逐渐成熟。而唐代“诗圣”杜甫则将现实主义诗歌推向高峰。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但他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安史之乱的切身遭遇,使他写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如《北征》、“三吏”、“三别”、《兵车行》等。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这是对他诗歌现实主义风格的最好评价。
二、典题精讲
(XX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指点迷津: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归无望,生计日蹙。诗以首句“江汉”为题,正是漂泊转徙的标志。分析时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特征,“片云”多有随浮无定之感,“孤月”“落日”“秋风”则多有黯然冷落之意。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指点迷津: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关键是要能自圆其说。这一题可以结合杜甫的生平,一生虽穷愁潦倒,但始终有“致君尧舜上”、为国效力的抱负。更应结合本诗,而不能脱离本诗的具体的语言材料来架空分析。
参考答案:同意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说法。可从诗中提到的“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同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可从诗中写到的“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怨愤之情更是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