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杜甫诗三首


    5.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剖析:起句“群山万壑”,写群山相连,万壑钟秀,奔赴荆门,山川灵秀钟于此处,才生长出明妃这样的人物来。诗人瞻慕古人之情,写得极为郑重,起得极为突兀。二句“明妃”,即王昭君,后人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明妃。说“尚有村”,意在点明明妃生长名邦,殁身塞外,仅遗此迹,一个“尚”字,流露出沉郁的伤悼之情 。
    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剖析:三、四句承上而言,由昭君村而昭君本人,写出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出汉宫,竟死塞外,“一去”二字说得痛切,“独留”二字,更有沉重之感。“紫台”,汉宫名。“去紫台”“连朔漠”,出汉宫而入塞外,这是怨恨之始。生离汉国,死葬异地,其骨虽朽,其冢犹青,这是怨恨之结。据说胡地皆生白草,而昭君却留“青冢”,又可见其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诗句意蕴更见深广。
    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剖析:五、六句承上作转折,点明昭君悲剧形成的原因。“画图省识”一语说得委婉而尖厉,是以虚笔写实。“省识”与“空归”对仗,“省识”即曾经认识。识人靠画图,君王之昏庸可知,后宫之黑暗可知,多少才人被埋没亦复可知。故“画图省识”,生前失宠之“怨恨”也可知。而“一去紫台”“独留青冢”都因此而生,因此而起。“一去紫台”,说去国之恨;“独留青冢”,言故国之思,因此引出了六句“ 环珮归魂”。而“归魂”终属“空归”、枉归。昭君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异国,多么凄切、哀怨。
    8.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剖析:尾联借《昭君怨》之曲点明题旨。昭君之怨歌当从“琵琶”中弹出,饰“琵琶”以“千载”,是指其怨恨长久,何况汉人又“作胡语”,此中更透出离家去国之怨思。惟有琵琶寄意,遗恨千载了。结尾喷薄而出,变全诗之含蓄委婉而为怨恨慷慨。美女遗恨与才士失志本相关联,感明妃遗恨绝域,叹志士失遇无路。美不得宠,才不得用,离家去国之思,寂寥千载之恨,种种古人今人之怨恨,都概括在诗中,一概写出。
    9.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剖析: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精美的图画: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点缀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之上。连写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既指明了节序和环境,又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凝练。诗句雄阔高浑,写出了夔州特定的环境。
    1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剖析: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万千思绪,喷涌而出。落木“萧萧”,又以“无边”修饰;长江“滚滚”,再用“不尽”领起,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诗句写出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在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传达出韶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