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今(节选)•教案


  附小结要点如下:
  ①首先提出“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论断,理由有二:其一、“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已有损益;其二、“先王之法,有要于时”,而“时不与法俱在”。由此再推出第二个论断:“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然后指出,从人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是先王为法的基本原则。最后自然得出“察己”“察今”的论点──“察己”为宾,“察今”为主。
  ②“循表夜涉”一事,要害在于不“察今”(不知“澭水暴益”)而“师古”(依先“表”而涉),这是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由此作出又一个论断:“守法而弗变则悖”。再加以引申,又得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断,并以良医用药为喻,以七十一圣法皆不同为证,突出地说明了变法的必要性,唯有变法才能成就功名。
  “变法”,是“察今”的结果,“察今”而后知“势异”于前,知“势异”则必“变法”。
  ③前4段是论证作者的基本观点的,最后两段则带有嘲讽性,以“刻舟求剑”和“引婴投江”二事辛辣地讥讽那些只知死守先王之法而不察今的治国者。这是政论作品常有的特色。
  2.关于设喻的方法。
  〔步骤〕教师解说;讨论;小结。
  解说要点:①设喻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在先秦论著中用得很普遍。②有些比喻带有说明事理的性质,应列入设喻范围;但描写性的比喻是一种辞格,不算设喻。
  讨论问题:①本文中有哪些设喻?哪些是简单设喻?哪些是复杂设喻?②这些设喻各说明了什么?③运用设喻应当注意什么?
  小结要点:①设喻的方式很多,人、事、物都可以用于设喻。②简单设喻用于说明单一的事理,如“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说明能“察”则能“以此知彼”,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说明能“察”则能从部分了解全部,“病万变,药亦万变”说明法令制度要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③复杂设喻用于说明复杂的事理,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故事,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将当前泥古不化的治国者的心态、愚蠢而荒谬的做法及其后果维妙维肖地刻画了出来。这便是所谓寓言了(我国古代没有专业的寓言作家,所有寓言都是因说明事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与印度的《百喻经》相仿)。④运用简单设喻,必须注明本意,如良医一喻之前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句话就是作者本意;运用复杂设喻一般都要就其内容作分析评论(这是它跟寓言用简明话语点明寓意的方式的不同之所在)。
  五、背诵全文。(齐背)
  六、整理词语、句式。
  1.整理词语。
  先整理练习题中的词语
  〔上〕①呈递。例:题干、c。②国君、皇上。例:a。③时间在前的。例:b。④位置较高的。例:d(按“江上”指江岸)。
  〔法〕①法令。例:题干、c。②取法、效法。例:a。③方法。例:b。④法则。例:d。
  〔成〕①成就(动词)。例:题干。②现成的。例:a。③成为。例:b。④成功、胜利。例:c。⑤形成。例:d。(按:此题a、b、c、d四句中的“成”都跟题干中的“成”含义不同,但《教学参考书》认为d与题干同。)
  〔反〕①返回。例:题干、d。②颠倒。例:a。③反叛、背叛。例:b。④反倒。例:c。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