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
﹝生﹞时间。
﹝师﹞这样,“渐”就是以时间为基础的极微极缓的变化。对吗?
﹝生﹞对!
﹝师﹞好,我们已经一起解读出了文章里的“渐”。从刚才对各段的中心句的解读,我们知道文章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世间万物都在“渐”变,比如第五段举了时针为例,时针的移动虽然不容易觉察,但我们依然看得到它的移动,这是有形的“渐”。可是,时钟代表的是它背后的什么?
﹝生﹞时间。
﹝师﹞时间的“渐”变我们能不能看到?
﹝生﹞不能。
﹝师﹞那么,相对于有形的“渐”,这种“渐”是……
﹝生﹞无形的!
﹝师﹞这样,我们就认识到,文章列举的各种各样的“渐”,有有形的,还有无形的;我们还可以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的常态,都是“渐”变。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在生活中学着去把握“渐”,而渐的本质既然是……
﹝生﹞时间!
﹝师﹞那么,把握“渐”,换一个说法,就是要……
﹝生﹞把握时间!
﹝师﹞对!通过把握时间来把握“渐”!
可是,世间的一切都可以“渐”吗?都可以变吗?
生思考,沉默片刻。
﹝生﹞(几个声音)不可以!
﹝师﹞有什么不可以“渐”变?
﹝生a﹞: 亲情!
﹝生b﹞:友情!
﹝师﹞我们会慢慢长大,我们的父母会慢慢变老,这都是有形的“渐”。可是,我们和父母之间感情是无形的啊,我们愿意它“渐”变吗?
﹝生﹞不愿意!
﹝师﹞即使变了,也应该越变越浓,越变越好啊。
可是,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不是都“渐”变“渐”好了呢?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文章的倒数第二段。
师朗读这一段的最后几句。
﹝师﹞在这一段里,从文中旅客搭车的那一幕,我们看到,毕竟还是有人在下车这件事上不跟随众人一起挤,这种人,作者说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生﹞明达之人。
﹝师﹞百年的寿命,大家觉得长吗?
﹝生﹞(笑)不长。
﹝师﹞可作者为什么说,“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所以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
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
生思考,讨论。
﹝生c﹞因为短期的明达容易做到,要长期做到就太难了。
﹝师﹞是的。在一时一事上明达容易,在长长的一生中要保持这份明达,就不容易了。所以,作者才会说,“我觉得百年的寿命,……”
﹝生﹞“定得太长。”
﹝师﹞对。佛家讲究人有善根,要守真守善。而这份明达,在信仰佛教的丰子恺先生看来,应当是内心深处的……
﹝生﹞真和善!
﹝师﹞不错。其实,作者不是感慨生命太长,而是感慨要在一生中坚守那一份真和善太……
﹝生﹞太难!
﹝师﹞所以,在看到能够在一生当中守真守善的人太少的时候,丰子恺先生只能发出这样的感慨:百年的人生太长了!如果人的寿命就像搭船乘车的时间那么短的话,人世间也许会少一些争斗,多一些谦让,和平。如果能够坚守这一份真和善,那么,即使生命缩短为一个瞬间,那也是……
﹝生﹞美好的。
﹝师﹞既然这样,为什么作者又在最后一段说“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这和前文所说的宁愿缩短人的生命来使社会更美好,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为什么?前面明明说宁可要缩短生命,后面却说可以胜任百年或千古的寿命啊!大家讨论一下再站起来告诉其他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