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少年不识愁滋味) 》备课资料
原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
年轻时不知道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望远。 登高望远, 为了写新的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现在知道了全部愁的滋味, 愁得无话可说。 愁得无话可说,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词作分析
此词不见《稼轩词》四卷本甲集,但四卷本丙集收了,而且加注:“书博山道中壁。”《清统一志•江西广信府》说:“博山,在广丰县西南三十余里,南临溪流,远望如庐山之香炉峰。”辛弃疾四十二岁被劾落职后,闲居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市)。这里离博山不远,辛氏于博山寺傍还筑有“稼轩书屋”,故常来往于博山道中,先后在这里写下十几首词,这首词当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被劾失官,一下子闲居十年,是很令人惋惜和不平的。我们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才兼文武的“一世之雄”,用世之心极切,抗金之志极坚。他“抱忠仗义”南归,原想做一番事业。如果当权者能加以重用,他的抗敌复国的理想是可能实现的。但他们对像辛弃疾这种北来的归臣,总存戒心,不敢重托,而且动辄削职罢归,长期闲置。人们的同情当然在辛氏一边,辛氏的愁怨也很自然。《词苑萃编》载梨庄话说得好:“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上片一开始即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这里的“少年”,当指他南归入仕前的青少年时期。理由我们后面还要说。层楼,高楼。为什么“不识愁滋味”,就“爱上层楼”呢?这大概是,登楼所见者广,所观者远,茫茫四野的景色,容易触动人们的愁肠,所以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说:“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这种情况在诗词中比比皆是,登楼与发愁几乎结成不解之缘。这事实上也正是文艺理论中所谓“情”与“景”的关系问题。
但由于当时作者尚属年少,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所以下句接着说:“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个“愁”,是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所以在“愁”字之前冠以“强”字。
词上片是追忆,下片转入记实:“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这里的“愁”,再不是空喊造作之愁了,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之愁。它当指国愁,指作者想为国分忧而不可得之愁,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他南归入仕后处处殊感事与愿违之愁。这样,我们就把上片的“少年”与下片的“如今”界定在南归前后。在此之前,他当然也会有愁,身陷敌国怎能无愁?大片山河沦人敌手怎能无愁?但情况不一样。那时,他“少年横槊,气凭陵”(《念奴娇》(少年横槊)),不受羁束:可以潜入敌人心脏“谛观形势”,时机成熟可以率众起义,对叛徒或立行追杀(如对义端和尚),或擒回斩首(如对张安国),何其痛快,哪待愁上心头!就因为眼下的愁是国愁,受到压抑难于辩释、无法解脱之愁,所以说“欲说还休”。这种愁是最折磨人的,作者心中之苦楚是不言而喻的。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