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
但作者并没有沿着愁一直写下去,而是将笔锋一转,说,“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把原来想说的话咽回去,改口说,天气凉快了,多好的一个秋天。短短两句词,写出了人们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心事重重,愁思百结;另一副是吞下苦泪,强作笑颜。多么不协调的两副面孔!但也正因这个不协调,才使我们真正看到他那深沉、复杂、矛盾、哀怨的内心世界。这种笔法是很经济很高明的,它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在这里,似乎有个问题不应回避。现在人们一谈起王蔺等等对辛弃疾的弹劾,就欢喜用“造谣诬蔑”、“无端攻击”等辩词来替辛解脱,这恐怕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知道,王蔺弹劾他,说他贪、酷;王朝的罢免令,也说他贪、酷;不巧十几年后的黄艾、何澹等等也接二连三地弹劾他,还是说他贪、酷。这些全是“无根流言”吗?恐不尽然。如辛弃疾诱茶商军首领赖文政招安,尔后自食其言,将赖杀掉,不是真有点“酷”的味道?(镇压茶商军可不算)他在带湖“筑室百楹(间)”,楼台亭阁应有尽有(见洪迈《文敏公集•稼轩记》),朱熹“潜入去看”,也惊叹“为耳目所未曾睹”(《龙川文集•与辛幼安殿撰书》),不也露出一点“贪”的端倪。我倒疑心,事实的最大可能是:由于辛弃疾对自己的思想作风不大注意,以致被人抓住把柄,加以扩大,导致被罢落职。如果真是这样,那才是真正令人惋惜。因为为此而误了自己的前程事小,误了抗金复国大业事大。这一点教训是永远值得人们记取的。
迁移练习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