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前两句平淡写来,第三句开始做铺垫,都是一般的直抒胸臆,动人之处在最后一句。绝句常常在最后一句着力。
参考解答: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写作素养:
1、 写作素材库:
(1)作者原序
数年前,本书作者参观—— 毋宁说是搜索—— 圣母院时, 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个手刻的字: ’a n’arkh(它代表了天数-命运之神“destiny”)这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经岁月侵蚀,黑黝黝的,深深 凹陷在石头里面,观其字形和笔势,呈现峨特字体的特征,仿 佛是为了显示这些字母系出自中世纪某个人的手迹,这些难 以描状的符号,尤其所蕴藏的宿命和悲惨的意义,深深震撼 了作者的心灵。 作者左思右想,这苦难的灵魂是谁,非把这罪恶的烙印, 或者说这灾难的烙印留在这古老教堂的额头上不可,否则就 不肯离开这尘世。
自从作者参观以后,那面墙壁经过了粉刷和刮磨 (不知 二者当中是哪一种造成的),字迹也就泯灭了。近两百年来, 一座座巧夺天工的中世纪教堂,就是这样被糟蹋的,里里外 外,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破坏。教士随便涂刷,建筑师任意 刮擦,然后民众突如其来,把整座教堂夷为平地。 这样,除了本书作者在此略表缅怀之外,那刻在圣母院 阴暗钟楼上的神秘字迹,如今已荡然无存了,其催人泪下所 概括的那不为人知的命运,也烟消云散了。在这墙上写下这 个字的人,几个世纪前便从人间消失了,这个字也从教堂墙 壁上消失了,也许亦即将从地面上消失了。
本书正是根据这个字写成的。
(2)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钟楼怪人》:根据“巴黎圣母院”改编,主角从爱丝米拉达转向伽西莫多,从宣扬真善美的主题转而发展到表现人性的挣扎反抗、渴望自由并使平等与博爱的主题进一步得到升华提炼。
(3)《巴黎圣母院》以维克多•雨果——这位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者罕见的渊博,依据史实,又以艺术夸张的手法,揭露了一个阴暗,虚伪的世界。突出了人内心矛盾、冲突、分裂、自私、冷酷;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丑陋的嘴脸,给人以深刻的感触。
雨果的得意之笔,就是以鲜明的反衬和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揭露社会风气。影片中,克洛德和卡西莫多,这一主一仆,各从一个极端,向我们呈现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受压迫人民痛苦地挣扎以及毁灭一切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善良的人偏偏形态面貌可憎,邪恶的人却道貌岸然,雨果这别具匠心地刻画,不仅仅使人深感扣人心弦,同时其主题也得到了进一步地升华。
卡西莫多是不幸的化身,这个又驼,又聋,又瞎,又跛的畸形人,却发自内心地呐喊“圣殿避难”,说明他即使身在一个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下,内心却不失善良,纯真。然而,他不能置身于社会,甚至为人们所唾弃,欺负,攻击,不禁使我们抛洒热泪的同时,更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世纪社会的不公。相比之下,克洛德这虚伪小人却受到人们的虔诚和仰慕。他代表着中世纪:黑暗笼罩着大地,寂寥无声,没有一丝阳光透过层层重叠的乌云;没有一颗流星划破天空,带来光明;没有一星黎明战胜黑暗,染红天边。这就是悲剧,雨果笔下的悲剧。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