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四)本文的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五)本文古今异义的词语: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六)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六、作业:常识、字词互助听写;读背课文。
 
第二课时

1、重点揣摩
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 说明这一人物的什么特点?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2、总结、扩展
  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有二。其一,波澜起伏跌宕有序的情节展示。其二,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从这些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较高的文学价值。左传写了 400 多次军事行动,著名的大战如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都写得非常出色。《左传》写战争,是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来展开的,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战争的性质和起因、战前的策划和战后的影响等上,对战场的正面交锋则采用略写。这样写既写出了某种历史的必然,也有利于刻画人物。《左传》写战争也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细致,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有时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使文气优游不迫,摇曳多姿。
3、作业:词句落实;译文。预习《谏太宗十思疏》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