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编六年级上册汉语文教案

2024-01-17

区编六年级上册汉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区编六年级上册汉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

  2.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山河的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碧野先生写道:“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那近在脚下的天山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天山,去感受天山最真切的美。入题。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亲历美

  1.小组合作,出示学习任务。

  (1)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天山的什么美景?有什么特点?

  (2)这个片段(或句子)有何独特的韵味?

  (3)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感受表达出来?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雪峰、密林、野花三个片段进行发言,相机引导。

  (1)学习第二自然段。朗读思考:这段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

  文中是怎样形容云影的?你认为形容得贴切吗?

  你还能找到类似描写手法的句子吗?想象雪水、浪花的景象,说说你还会怎样形容它们?

  讨论:写了天山的寂静为何还要写溪流、游鱼的活跃?

  请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配乐齐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思考交流:描写了天山的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

  文中是怎样形容出塔松的特点的?

  出示塔松图片,你还有什么奇妙的形容?

  讨论:文中说马蹄溅水、几声鸟鸣“增添了密林的幽静”,这样写是不是互相矛盾?男女生比赛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自读思考: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此时的你正骑马走在花海之中,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渴望?交流感受。快把我们的心情读出来吧。指导读,配乐读。

  3.升华:置身于溪流花海之中,满眼的明媚,扑鼻的芳香,怎能不使人心情舒畅、浮想联翩呢?难怪作者对天山赞不绝口呢。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对天山的赞美。

  三、练习

  师生展示作品,交流,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四、总结

  天山如此美景,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搜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天山写几句赞美的话,或写一首小诗。你还可以变幻成天山上的一片云、一条小鱼、一朵花等,以它们的口吻来写也很好。

  五、作业

  说摘抄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课外读读《天山景物记》以及碧野的其他作品。

区编六年级上册汉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区编六年级上册汉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四、总结

  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

  五、布置练习

  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

  2、为《宿建德江》配画。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区编六年级上册汉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6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勉强、蜷缩”等词语;正确书写“魁梧”;理解“忐忑不安”。

  2、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朗读课文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抓住“忐忑不安”、“熬”等关键词,运用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等方法,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4、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忐忑不安”,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2、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检查预习、指导写字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穷”字是本课的生字,上下结构,注意写的时候穴宝盖下面的两点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力在穴下意为穷,来齐读课题《穷人》。

  2、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这样说“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真如作家所说吗?(在课题上加?)让我们走进《穷人》来感受一下吧!

  3、出示预习纸,在预习纸上,老师发现“魁梧”的“魁”字,有些同学写的不漂亮,怎样把它写好?

  4、师范写,生练写,师生评议。(展示学生写的字)

  5、通过预习看看这几个词你会读了吗?谁来读?

  6、出示“抱怨、寡妇、熬”(纠正读音)

  “寒风呼啸、汹涌澎湃、波涛轰鸣”(发现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环境的词语。生再读)

  “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作自受”(发现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人心理活动的词语。生再读)

  7、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粗知大意

  1、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谁能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2、指名说。(生说的啰嗦,教师点拨,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我们可以按照六要素来总结,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夜晚,什么样的夜晚?用上刚才读的词语,寒风呼啸的夜晚,事情的起因是什么?邻居西蒙死了。经过是什么?桑娜抱回了邻居西蒙的孩子,心情呢?忐忑不安的,结果呢?渔夫和桑娜不约而同收养了孩子。

  3、你能完整的说一遍吗?(指名说)

  4、师总结,孩子们,虽然课文很长,我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总结课文是不是更简单?

  三、品读课文、体会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

  1、切入课文,同学们,通过预习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生说,对渔夫和桑娜……

  (我对妻子桑娜印象深刻,因为她虽然心里很矛盾,但还是抱回了邻居的孩子。)

  第二课时

  一、多角度理解“忐忑不安”

  1、我和你的想法一样,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2、忐忑不安的。(板书:忐忑不安)

  3、指名读91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思考边划划,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

  4、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5、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学生交流)

  出示: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4)他会说什么呢?

  6、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7、指名说,因为桑娜心里很紧张,生怕丈夫会揍她……

  8、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

  9、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很乱。谁来读这个词,读出忐忑不安的心情来。

  10、指名有感情读“忐忑不安”。

  11、请你再默读911自然段,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并用不同标记画出来?

  12、指名说(桑娜脸色苍白……是他来了,不,没有人。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13、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又读出了忐忑不安,忐忑不安就是心里慌张、不安。

  14、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的心情?(预设:仔细看文中的标点)

  15、省略号。为什么?(因为桑娜连想都是断断续续的。还有她的幻想。门嘎吱一声……)

  16、这么多的感叹号、问号,你读懂了什么?

  17、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

  18、但坚定中又有那么多的忐忑不安。让我们带着这四个句子,来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

  二、解读桑娜心里想法

  1、出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2、课文第二自然段。

  3、“受”的意思是?(够他忙的了。够他苦的了。够他干的了。够他熬的了。)

  4、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担心他养不活我们了。生活更加艰难了。虽然穷困,他们毫不犹豫地收养了孤儿。桑娜很关心他的丈夫。是的,这是妻子对丈夫对特别的爱……)

  5、谁来读出桑娜忐忑不安中的贫困?(指导有感情朗读)

  6、既然已经够他受的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所以她会反问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呢?出示: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意味着……(救了两条孤儿的性命……)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意味着……(家里还能勉强度日。将会冻死。桑娜会心理不安,桑娜和西蒙一样都是母亲,看到孩子要死掉,会心痛……)

  7、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出示:宁可( ),也要( )。(引导学生说话)

  8、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9、善良、互相帮助的习惯、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10、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11、我想和你们合作一下,想读的站起来。我读旁白。(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三、解读丈夫心理想法

  1、抱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丈夫是怎么说的呢?请你把它划出来。(一个学生读)

  2、这里有个字让人听了掉眼泪,哪个词?(熬)

  3、能给“熬”换个词吗?(挺坚持挨撑)

  4、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善良和伟大。渔夫坚强的性格,宁可自己苦点,也要抱过来。)

  5、将来将更苦,他想到了吗?

  6、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很严肃,忧虑。他搔搔后脑勺。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7、其实,渔夫心里也曾想到很多,赶快动手把他写下来吧。(学生写渔夫心理想法,配乐朗读评议)

  8、这就是渔夫的心理想法,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郁……(齐读描写渔夫的句子)

  9、这就是将善良深深印近灵魂的桑娜和渔夫

  四、首尾呼应,点题提升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起告诉我穷人。

  2、而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可爱的,美丽的。他们的穷是表面的,但他们的内在心灵却是高贵的,高尚的。)

  3、穷人不穷,一起读课题“穷人”。

  4、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标点的巧妙运用,感受到了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5、(课件出示)课下再读一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描写穷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