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7篇)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
第二课时:简便计算和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60页例3,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五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中能够应用一些简便算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62×37+38×37 36×99
指名说一说应用了什么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新授。
1.导语。
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计算与巩固练习)
2.教学例3。
出示例3:计算
(1)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
(2)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问:下一步应该怎样算?有没有简便算法?
学生把题目做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简便运算。
2.练习十五的第7题。
让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快,谁的计算方法灵活。
3.练习十五第8题。
第2题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2.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能简便运算的应该怎么办?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6、9、10题。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7篇)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P4例2及“练一练”、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合适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
这节课我们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继续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师生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2
(1)出示例2。读题,理解题意。
(2)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各自独立画线段图。
(3)展示交流,明确合适的画法。
(4)师:结合题目和线段图,你能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生答,师出示,齐读:
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5)师:如果用x来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生答后师在线段图上标注好,并写出设句,齐读设句。
(6)让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板:x+3x=290
说说这个方程与前面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数学六年级上册优秀教案(精选15篇)
数学六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P21-22练习四第15-19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体积及容积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1.我们已经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我们已经学过的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容积和体积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15题。
让学生先分别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集体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16、17题。
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分析后逐题解答。
3.做练习四的第18题
求第1个问题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泥土”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条”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再分析的基础上逐题解答。
三、本节课总结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四的第19题。
五、指导解答思考题。
读题后讨论:“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是哪部分的面积?这部分面积是怎样得到的?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6篇)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
单元目标:
1、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 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4、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单元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单元难点:
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课题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 授课教师
分课时 第1课时 总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的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使学生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
与态度 使学生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2分钟)
师:同学们,课前教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收集到了吗?在哪儿收集的?容易找吗?这说明了什么?
既然百分数这么有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好吗?你想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课题)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精选12篇)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
教材分析
本学期总复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整理本书的知识框架。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按照“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以及统计”三大部分自己回顾所学过的内容,对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整理,整理后全班交流有特色的整理方式。
第二部分是整理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体会。教师应组织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解决的一些问题,反思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组织学生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三部分是巩固练习。教师可以结合总复习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复习的重点,使复习具有针对性。
教学建议
总复习中的题目是纸笔测验的基本要求。
本内容建议教学课时数:4~5课时。
数与代数
第1题
复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注意让学生理解“减少了”和“增加了”的含义,“减少了”和“增加了”都是相对于“上学年有学生1200人”来说的。问题来自于学生的学校生活,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教师可以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作适当的改动,以增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的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答案:减少了,减少了约2.9%
第2题
复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
答案:12.5m2
第3题
可以设原价为x元,列方程x(1-25%)=24求解。
答案:32元
第4题
答案:
设学校图书馆共有图书x本,那么可以列出方程:x(40%-30%)=1200,解得x=12000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统计》教学设计共三稿及教学实录(精选16篇)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统计》教学设计共三稿及教学实录 篇1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单元编写意图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第一学段●数据统计的过程●统计表●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简单的统计活动
五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简单的统计活动
本单元是在学生经历了简单的统计活动,学习了单式统计图,了解了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活动。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注重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根据《标准》的要求,统计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要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教材注重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统计活动,使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例如,在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中,教材设计了一个“比较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的问题情境。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收集数据,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在测量全班同学身高的实践活动中,教材呈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最后教材还提出了这些数据对儿童体育服装设计者有什么帮助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