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01-12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29——30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五第6-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你想不想继续往下学?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3/7 ×2 5/8 ×1 1/10 ×5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图,然后出示条件:

  小芳做了10朵绸花,其中1/2是红花,2/5是绿花。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12 “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是10朵中的1/2,然后出示问题

  红花有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1/2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学生可能列式:10÷2=5(朵)

  在此基础上指出:求10朵中的1/2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列式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学第(2)题,怎样解决

  (2)绿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圈一圈,借助圈的过程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

  10÷5×2=4(朵)

  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求10朵的2/5是多少也可以用10×2/5来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指出:

  计算10×2/5可以先约分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小组讨论:10朵的`2/5,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

  计算10×2/5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引导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

  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

  (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

  (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

  (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学情分析

  掌握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

  学习目标

  11、掌握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加深对条形和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的理解,能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

  2.联系实际进行统计,经历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作用,培养统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导学策略

  导学法、尝试法

  教学准备

  利用条形和折线统计图

  导学流程设计:

  一.复习

  (1)复习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二、学生实践活动

  1、请学生测量全班的身高,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学生完成书中表格。

  3、师生核对。小结。

  4、完成书中复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认为完成一项统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说明:一项完整的统计,先要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再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5.做P63练习四实践活动第(3)小题。

  让学生看第3题,说一说第3题的题意和从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研究,派代表发言。

  2.统计表表示出相关的数据,然后对数据作出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

  三.实践性练习

  1.做补充练习。

  让学生了解题意。要求两名学生相互合作,按要求从复印的身高记录上收集自己和同伴的`身高数据。要求在课本上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与自己的同伴讨论从图中能得出哪些结论。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得出的结论。提问;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数据,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2.统计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

  让学生拿出事先收集的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要求学生看一看每月的支出的金额。你能与自己的同桌同学合作,制作出你们两家的电话费支出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吗?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制作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看看你们家的电话费支出情况怎样,比比两家去年下半年的电话费支出有什么不同。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五.作业

  自制练习纸(每生一张:内容是身高、体重统计图)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

  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近似值的。

  2.新课小结。

  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口答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1)题怎样想?求出了容积怎样求第(2)题?为什么?

  4.做练习二第9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让学生说既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8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5、6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能有意识的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组织活动的能力。

  2、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如教育学生要有礼貌,注意安全,爱护果树等物品。

  二、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已把表格发给了每一位学生,学生已对果园产生了兴趣,通过已经分好组的计划,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有关的信息,例如:学校到果园实践购物及费用方面,有了解大家爱吃什么,卖多少,每种物品的价钱及一共要多少元等等,这些都要学生通过自己小组的讨论而定。

  X月X日:全班师生乘车来到柳埠X果园进行参观,路上,大家兴致勃勃,纷纷询问各自所带的物品及自己小组的活动计划。

  以下为教学片断的.梗概: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美丽的果园,进了果园之后,要讲礼貌,注意安全,要爱护果树,保护好果园的环境。(在农民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也要记录有关的数据这样自然的融入到班级中去。)(电脑设计果园,教师在其中)

  小A:农民伯伯,您好,我们的果园这么大,它到底大鸡长有多少米,宽有多少米呢?

  农民:果园可大了,长由174米,宽有126米。

  教师:那它到底占地多少公顷?(及时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沉默片刻)

  小B:大约有22100平方米,我是用174第六以126得出的。

  教师:大家同意吗?

  小C:不对,老师问的是多少公顷,而不是多少平方米,应该是2.21公顷。

  教师:这次大家同意吗?

  全班:同意。

  小D:果园这么大,能栽多少棵树呢?

  农民:我们这里有1278棵果树。

  小E:这么多,那一棵苹果树能产多少千克苹果呢?

  农民:大约一棵树能产50千克。

  教师: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丰硕的果实,一千无苹果按市场价能卖多少元?(教师融入其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谁能帮农民伯伯计算一下他一年能挣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的想在农民伯伯这里展示一十自己,有的议论,有的笔算,有的干脆用上了计算器)。

  小F:我们知道了,现在市场价每千克苹果1.60元,照这样计算,农民伯伯一年的收入大约是102240元。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1)学生动手计算。

  (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3、判断。两个图形相比较,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错。周长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3.144=12.56(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2.56米,直径是多少米?

  12.563.14=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22=12.56(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12.56(23.14)=2(米)3.1422=12.56(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m,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都相等。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6.28倍。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2、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28.2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1-3,思考第4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含义。

  2、会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画对对称图。

  教学难点

  认识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

  树叶图、青蜓图、天平图,任意不对称图形。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这些图形,形状有什么特点?

  (2)再找出一些生活中实例图形。

  3、通过汇报,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明确到:

  树叶图、青蜓图、天平图,图形左右部分一样,并且说明:这些图形给人以美感,如果想象一个图形不对称,使人觉得不舒服。

  4、(课件演示:对称图形下载)

  将树叶图对折、青蜓图对折,天平图对折,使学生观察到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5、同桌同学合作实验

  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剪下来,再把纸打开,看一看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6、教师明确: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7、投影出示,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六1题,引导学生判断。

  (1)教师出示投影。

  (2)学生讨论、交流。

  8、分组实验,组内每人画一种图形。

  (1)出示101页上图。

  (2)每人在方格纸上画一种图形,并剪下来。

  (3)比较,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4)教师指导。

  (5)使学生明确: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

  (6)启发学生,每一种图形,可以画几条对称轴。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汇报:正方形可以画4条对称轴。

  长方形可以画2条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各有一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7)引导学生回忆判断,学过的平面图形,哪些是轮对称图形,哪些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哪些不止一条,可以出示图形。

  三、课堂练习

  1、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2、把一张纸对折后,剪下一个图形,把剪下的图形展开,所得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同桌或组内操作。

  引导学生在书上填画。

  四、课后作业

  运用学过的知识,用纸剪去一个对称图形,可以怎样剪?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也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咎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对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例1只涉一个数量,要求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的是已知数量的一部分,属于部分与整体的问题。在这里用线段图帮助学生题意,明确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从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单位1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本课让学生分清把谁看作单位1。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学生在画线段图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指导。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教学难点

  正确地确定单位1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教师出示例1:20__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是什么意思?(是把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五光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其中的2份。)

  教师然后让学生试着画一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全班与教师一起画线段图,借助于线段图理解题意,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列式为:2500=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活动二: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做一做。

  这是一道关于两个量之间的,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在解答时,教师也先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然后再独立解答。

  2、完成练习四中的部分练习。

  活动三:课堂小结。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单元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本单元主要通过五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并参与实践活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形状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变化比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鼓励学生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资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7、48页,练习八第1—3题。

  设计理念:

  数学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仅要思考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就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学生数学概念的获得要在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数学活动中才能构成。对于“比例尺”这样的数学概念,抓住其外延和内涵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

  学情与教材分析:

  “比例的应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好处、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后的一个教学资料。“比例尺”是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一个典型范例之一。本节课,要通过在生活中的应用,把握比例尺的内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认识两种不同的比例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比例尺的内涵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在学习时,对于比例尺的本质――比例尺是一个比,往往容易因为名称的误导产生歧义,对于由比例尺的规定形式――前项或后项为1,而产生的计算上的易错点,都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两种形式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好处,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亲近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好处

  教学难点:

  把线段比例转换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比例尺

  (脑筋急转弯)

  师:同学们,你们必须去过漳州,那你们坐车从华安到漳州大约需要多长时间?(1个多小时),但是有只蚂蚁却只用了4秒钟。你明白是怎样回事吗?

  生猜:蚂蚁可能在从华安到漳州的地图上爬。

  师:对了。蚂蚁爬的是地图上的图上距离,(板书:图上距离)而我们坐车所行的是从华安到漳州的实际距离。(板书:实际距离)

  师:看,在这幅地图上(出示第一幅地图)从华安到漳州蚂蚁只用了4秒钟,(出示第二幅地图)在这幅地图上蚂蚁用4秒钟还能到达吗?(出示第三幅地图)在这幅地图上呢?

  师:为什么同样是从华安到漳州,有的只需4秒钟就能到达,而有的却到达不了呢?(地图有大有小)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地图,它们虽然大小不同,但形状却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思考片刻后才说,可先让学生说)是因为人们在制作这三幅地图时所用的比例尺不同,这就是我们这天要学习的资料:比例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脑筋急转弯意在激趣引出地图,对学生都比较熟悉的地图,通过“这几幅地图,它们虽然大小不同,但形状却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三张地图大小不一样,而表示的实际距离却相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聚焦依据比例不同,表示的大小也不相同,从而引出比例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有关比例尺的资料。】

  二、自主学习,认识比例尺

  1、什么叫比例尺?它是尺吗?是比例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8页,自学48页的资料。

  2、揭示比例尺的好处。

  你们从书上了解到什么叫比例尺?(嗯,是个比板书于课题后)

  前项是什么?后项呢?(在板书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中加入“:”)

  那就是说只要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能求出比例尺,还能写成什么形式?

  你能说说这些比例尺的好处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比例尺上的数字的变化以及这几幅地图的大小变化,你又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一下

  比例尺前项都是1,后项数字越大,图上1厘米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越长,所画出的图形就越小,后项数字越小,图上1厘米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越短,所画出的图形就越大

  【设计意图:学生自学可能因为自身学习潜力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如何让不同学力的学生在自学中都能真正学有所获?问题引领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以上三个问题,聚焦比例尺的内涵,帮忙学生清晰把握。】

  3、练习:

  明白了什么是比例尺,如果我想求一幅图的比例尺,那要怎样办呢?老师给你们数据你们会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吗?

  ①、一张桌子画在图纸上的高度是8厘米,实际高度是80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②、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③、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4厘米,而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6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注意:单位统一

  要化简结果不带单位(因为它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好处之后立刻呈现三道不同梯度的习题,一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例尺的实际好处,二是让学生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好处。】

  4、认识放大比例尺

  观察这三个比例尺,你有什么发现?(前项为1)也就是说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小,其实现实中还能见到这样的比例尺(课件出示一些精密零件的图纸)

  看,把比例尺读出来,你有什么发现?(选一个说好处)

  小结:比例尺根据它的作用可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板书)通常状况下,为了计算的方便,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5、认识线段比例尺

  刚才我们认识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字来表示的,它们都叫做数值比例尺。请同学们再来看这幅比例尺(出示线段比例尺)它与数值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学会看线段比例尺。图上每一段都是长1厘米,每一厘米都相当于实际多少千米?

  用线段来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这叫做线段比例尺

  区别:形式不同,但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

  小结:比例尺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板书)

  6、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1)这个线段比例尺它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50千米,那你们会将它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

  (2)1厘米:50千米=1厘米:5000000厘米=1:5000000

  (3)根据数值比例尺标出线段比例尺

  小结: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能够进行转换、把线段比例尺转换成数值比例尺只要把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简就能够了、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放大比例尺、线段比例尺的好处以及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两种比例尺基本形式之间的转换,并准确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三、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一)填一填

  1、在比例尺是1:20__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厘米或米

  2、在比例尺是1:25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

  3、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把这个数值比例尺该成线段比例尺是

  (二)辨一辨

  1、所有的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2把一个电脑零件放大到原先的100倍画在图纸上,应选用1:100的比例尺。

  3、比例尺就是一把尺子。

  4、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厘米。

  5、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三)、选一选

  1、用图上距离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5:200B、C、1:4000厘米

  2、长4厘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是40毫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1:10B、10:1C、1:1D、1

  3、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是

  A、1:23B、1:2300000C、1:2300000km

  【设计意图:通过填一填、辨一辨、选一选等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具体情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后延伸

  选取适宜的比例尺画图

  红光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草坪,长85米,宽30米,把这块草坪按必须的比缩小,你能在纸上画出这个长方形草坪的平面图形吗?(1:1000、1:5001:10000)

  结论:一幅图的比例尺由纸张的大小来决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用比例尺解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潜力,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五、谈学后体会。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评价,再一次体验学习经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量的计量

  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小学数学中学过的计量单位,准确把握每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不同量的计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经常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自己的计量单位,我国现在采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与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一致的。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量的计量。(板书课题)

  复习各种量的计量单位以及各自的进率。

  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复习。

  举例说说什么叫相邻单位?

  以上三种单位的进率有什么规律?

  见教材118页三种量的图示,用尺量一量然后说说各表示什么?(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进率。

  重量单位的复习

  常用的重单位有哪些?

  填写教材118页的表。说说它们的进率关系。

  练习:6000千克=吨 2千克=克

  时间单位的复习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的时间单位。

  分、时、秒、月、日、年、世纪

  填写教材119页的时间单位表。说说各自的进率。

  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

  (整百数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如1900年虽能被4整除,但不是闰年)

  名数的改写复习

  看教材119页“名数”的示意图,举例说说什么叫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看书自学有关内容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练习:先填写教材119页例题的空。再结合教材120页说说填空的过程。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120页的“做一做”

  全课总结(略)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比例尺的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学会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3.能运用所学的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具学具

  小黑板、课件、备一幅地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老师请大家自己动手测量了我们教室的长和宽。现在老师提议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当一名绘图师,利用你们手里的材料,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再动手之前,先考虑这两个问题:

  1.要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你有这么大的纸吗?那怎么办?

  2.随便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这一定是教室的平面图吗?小组合作并完成汇报,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很聪明,你们都把实际的长和宽缩小了,画出了教室的平面图,其实就是用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比例尺,也就是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倍数缩小。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例尺的知识。

  二、学习新课

  1.学习比例尺的意义。

  (1)动手操作

  请学生在小组内算一算自己所画的教室平面图的长和宽各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们计算并汇报,集体订正。

  一个教室长8米,宽7米,如果我们要画这个教室的平面图,就需要把实际距离同时缩小一定的倍数后,画在平面图上,缩小多少倍由你自己决定,你打算设计:

  1、用几厘米表示8米和7米。

  2、你设计的方案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了多少倍?

  3、算一算、每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同学们刚才算出的各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我们把教室实际的长和宽叫做实际距离,把画在纸上的教室的长和宽叫做图上距离。

  请学生重复说一遍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请每个人算一算自己所画的教室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观察地图,自由交流。

  课件出示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和学校的平面图,再请同学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地图,在小组内观察、交流并思考:不同地图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辅助讲解:

  1比较出比例尺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2比例尺的大小不同,同样的佛山市在中国地图、广东地图和佛山地图上的大小都不一样,这就是采用了大小不同的比例尺。

  (3)学习不同的比例尺。

  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的机器零件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请你观察这幅图的比例尺,和我们刚才所观察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之处?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的零件比较小,这是就需要把实际的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这幅图就是这样的,比例尺2:1,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补充说明:为了计算方便,我们通常把比例尺改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4)学习例1。

  课件出示例1的题目,提问:线段比例尺怎么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数值比例尺是怎么求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该怎么办?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cm:50km

  =1cm:cm

  =1:

  请学生根据刚才的解答,说说求比例尺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求比例尺,谁是前项,谁是后项。

  2.知识运用。

  (1)即时训练。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订正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明确根据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求比例尺的方法:首先依据比例尺的意义写出比的前项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位置不要写错;接着把两项化成相同的单位;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2)拓展训练。

  课件出示下列四个问题:

  1每年十月,莫斯科红场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以庆祝“十月革命”的胜利,如果我们坐飞机前去观看,请你仔细观察手中的世界地图,算出首都北京到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距离。

  2天津是20__北京奥运会足球赛区城市之一,如果你是设计师,请你设计出足球场的平面图,并标出比例尺。(足球场的长是90~120米,宽是60~90米)

  3眼镜上的螺丝钉长是3毫米,螺帽宽1毫米,假如你是技术员,请你画出它的平面图,你有什么困难?怎么办?

  4这里有比例尺1:20、20:1和1:1,它们的意义相同吗?请举例说明。

  请学生在这四个问题中任选一个,给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也可以在四人小组内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合作研究,小组长做好分工。完成任务后,集体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小结,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3.教学例2。

  多媒图上距离15cm实际距离450km

  回家找一找自己或爸爸妈妈今年的全身照片,算一算照片的比例尺。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3

  圆柱的体积 总第6课时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内容: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r2h)

  4、教学例6

  (1)出示例5,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题.

  2、练习三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或V=πr2h

  例6: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4

  1、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24681012

  体积/㎝35010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2、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3)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1)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2)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3)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板书: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

  高度/㎝3020xx105

  底面积/㎝21015203060

  体积/㎝3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Y=K(一定)

  2.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3.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1)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2)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3)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6~11题。

  3、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练习课(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人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填一填,说一说。

  (1)每箱木瓜的个数一定,运来木瓜的箱数和木瓜总个数如下表。

  箱数/箱481632

  总个数/个3264

  ①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②说一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

  ③这里哪一个量不变?

  ④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

  (2)木瓜的总个数一定,每箱个数与所装的箱数情况如下表。

  每箱个数481020

  箱数5025

  ①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②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

  ③这里哪一个量一定?

  ④每箱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

  (3)看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和所看天数的情况如下表。

  每天看的页数48101620

  所看天数804032

  ①把表格填写完整。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③这里哪一个量一定,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每天看的页数与所看天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4)征订《学习报》,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如下表。

  征订份数/份50403020xx

  应付的钱数/元15001200

  ①请你把表格补充完整。

  ②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

  2.正、反比例意义。

  问: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正反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不同?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归纳。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会表达。

  (3)全班交流。

  使学生明确几个要点:

  正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减少。

  ③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理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二综合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下比例或反比例。

  (1)每袋面粉的质量一字,面粉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3)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4)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与宽。

  (5)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与底。

  (6)圆的面积与半径。

  过程要求:

  (1)逐一出示以上各题。

  (2)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教师小结。(方法,关键)

  4、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练习课(二)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3.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

  4.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

  二引导练习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比较

  出示表格。

  表一:

  路程/千米408016020xx20

  时间/时12458

  表二

  速度/每时行多少千米12090604030

  时间/时346912

  1.说一说。

  提问:从表1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从表2中,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想一想: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师: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

  3.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通过前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教师提问并板书如下: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关系式Y=K(一定)

  4.小结;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两种量是否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作业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5

  课题

  比例尺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比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首先说明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明确它的'意义,并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比例尺,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又通过一个机器的放大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后说明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例1教学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为后面比例尺的计算作铺垫。

  学情分析

  教学时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是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比例尺。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的阶段,因此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设计了需要统一作图的标准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探究新知。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的练习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教法、学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教师引导

  教学流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

  任务

  出示:数值比例尺为1:100000000的中国地图和线段比例尺为1:500000的北京地图)你们知道我们的大中国和北京是如何画在这么小的地图上吗?

  老师可以利用地图和手中的一把直尺很快地告诉大家任意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想知道哪两地之间的距离呢?

  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凭借这把直尺是如何知道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课堂探究

  自主

  学习

  师:其实老师仅靠手中的直尺是量不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还需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来帮忙。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例尺。(板书:认识比例尺)

  师:关于比例尺,你想了解什么呢?

  师:为了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疑问,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师:我这有一条3米长的线段,你能把它画到自己的练习本上吗?你准备用图上几厘米来表示实际3米?请画在纸上。

  合作

  探究

  1、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自己是怎么画的。

  师:为了看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比的形式来表示。(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下面请各小组求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展示学生求的比。

  师:这些比的前项代表什么?后项又代表什么呢?

  师:像这样的比叫做比例尺,出示比例尺的定义。

  师:根据比例尺的定义,你能得出求比例尺的方法吗?(讨论)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各小组设计的比例尺不一样,为什么?按哪一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长,哪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短?为什么?

  2、探讨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呈现北京市地图让生找出“比例尺”

  师:这种表示方法叫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

  师:如何把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

  交流

  展示

  师生共同小结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反馈拓展

  拓展

  提升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2)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3)比的前项为1

  评价

  检测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2)一副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2、教师黑板的长为3米,在图纸上的长为3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3、精密仪表上的一个零件4毫米,量得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8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