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教案

2024-01-10

七年级历史教教案 篇1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

  体质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着

  自然过渡,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比较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六、练习

  书后“学习测评”。

  【教学后记】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教学后记】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P16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学生讲。

  【教学后记】

  第4课 夏朝和商朝

  【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史上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xx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暴政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教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讲述本课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详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导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统一的标志及统一的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并归纳学生的回答。

  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那在此基础上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4.图文展示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被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纪70年代,含嘉仓才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据统计,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仓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规模之大,储粮之丰富。

  5.请同学们回答: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6.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提示:(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反馈指导: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一声令下,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大运河就开通了。

  PPT呈现“大运河图”,学生根据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画出大运河简单示意图。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填空、画示意图,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教师讲述: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师设疑: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时”,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从地图上看,中国江河大都是东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长远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古人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所以说大运河“功在千秋”。不过,隋朝为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够,妇女也被征调去。百姓对此不满,隋炀帝便用高压手段镇压,规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轻重,一律处斩,且无须上报。古人语:“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所以说大运河“罪在当时”。过渡: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隋朝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是因隋文帝“治国有方”,有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出谋划策”,那“优秀人才”如何选拔呢?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

  同学们看提示,猜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

  提示一:金榜题名;提示二:名落孙山;提示三:十年寒窗;提示四:连中三元;提示五:一举成名。

  材料展示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门第限制。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问题。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又是什么?

  教师设疑:这种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最受哪些人欢迎?有什么积极作用?5.学生结合史料与教材知识,小组交流,回答问题。科举制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总结:科举制的创立,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欢迎。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门第不高而有才学的人可以参政,有利于巩固统治,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约1300年。

  目标导学四:隋朝的灭亡

  学生阅读教材“隋朝的灭亡”一目,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归纳回答。教师小结:隋炀帝因实行“暴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客观评价隋炀帝。

  材料展示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4.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客观看待隋炀帝?

  5.反馈指导:隋炀帝虽说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运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还创立进士科,使科举制正式确立,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

  教师小结:隋朝,因隋文帝而勃兴,因隋炀帝而速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四、课堂小结:

  “隋朝就像流星一样,瞬间摧残,瞬间毁灭,勃兴速亡,魅力十足!”历时37年,二世而亡。隋朝的短暂历史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