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时间:2025-04-05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教案(精选3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教案 篇1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查看全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远古的传说》教案(精选8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远古的传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二、能力与方法

  1、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2、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1、农业起源的传说

  (选定一位或两位同学上台讲述炎帝或黄帝的传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联系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开展讨论,根据课本介绍的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事迹,总结归纳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演进所做的贡献。

  师: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为有名。华夏族的形成与炎黄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究竟谁的功劳最大?谁才是真正的华夏之祖呢?

  师:通过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对华夏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

  (课件展示:中国古代地图、炎帝画像,《白虎通》记载的传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老师讲解:炎帝又号称神农氏。传说他姓姜,生下来是牛头人身。他刚做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经常挨饿。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实能吃,那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出果实。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问题不是解决了吗?于是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尝遍百草。据说,他在尝百草、定五谷的过程中,有时一天就中毒达70多次,最后终于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吃。传说中炎帝首先教人选择土地的干湿、肥瘠、高低,教人观察气候,选择五谷的类别,并制作劳动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称为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

查看全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通用6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查看全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范文(精选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中国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中国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中国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查看全文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2

四、晋楚争霸
阅读,找出 “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 简略处理。
学生阅读教材找成语,文史结合学习历史。
体现什么智慧? 
五、吴越争霸
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2、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与之相关的成语你知道哪些?勾践称霸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答案来,互相补充。 
六、小结:学生小结本课的内容。
问:你发现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你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看法。 
训练学生综合历史的能力学习历史,联系古今 
七、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讲故事,说成语。  
【教学后记】

第7课 战国争雄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孙膑、白起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战国形式图的学习,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合纵与连横。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

查看全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讲评课

测验单元----  二
 [测试目的]
1、抓住共性问题进行测验,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2、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教学方法]自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测验课
[教具]单元测试---二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发放试题
3、开始测试
4、收试卷
5、阅卷
6、分析、总结
讲 评 课
讲评第二单元测试题
[教学目的]
1、抓住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2、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讲评课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文化
[教具]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总评:本次测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在作选择题时,个别学生审题不清;
2) 在作填空题时,有少数学生写错别字。
3) 有些学生在回答问答题时,答案不全。
采取补救措施:
1) 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2) 强对学生写的训练;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点评:
分析试卷,按选择、填空、问答的顺序有重点的讲解。
在选择题中,重点讲解第1、2、5 、7题
在问答题中重点讲解第2题。
(其他详见附页---单元测试题)
4、时间让学生改错、巩固
5、练习(使用微机)
1)东周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时期。春秋从______年至______年,是我国______瓦解时期;战国从______年至______年,是我国______形成时期。
2)著名的霸主有:______、______、______
3)列举战国七雄:______(结合图位置:最北是______;最南是______;最东是______;最西是______)9、这个时期的战役有______、______。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