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葡萄》教案

2024-01-01

《好吃的葡萄》教案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幼儿对手指印画的兴趣,通过活动使幼儿认识秋天的水果——葡萄。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画,来了解葡萄的形态及颜色。

  2、通过手指印画加深对葡萄基本特征的印象。

  3、初步学习手指点画。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手指印画来认识葡萄的形状特征。

  活动难点:正确用手指印画。

  活动准备

  背景画(葡萄园)、画纸人手一张、紫色涂料若干份、葡萄若干串、清洁工具。

  活动过程

  一、 开始环节:

  1、 手指操

  2、 摸一摸

  每名幼儿面前放一串用布盖住的葡萄。请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摸一摸,猜一猜里面是什么。

  二、 基本环节

  1、看一看

  (1)导入:

  通过游戏的方式带幼儿走进葡萄园,激起幼儿的兴趣。

  (2)出示背景画(葡萄园)

  颜色:请幼儿观察葡萄园里有哪些颜色,集中幼儿注意力。

  形态:请幼儿观察葡萄的形状,发挥想像力。

  特征: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自觉发现葡萄粒儿的特征。它们是用茎连在一起的。葡萄粒儿上面的多,下面的少。

  2、画一画

  (1)导入:

  在画纸上先画一张示范图,让幼儿欣赏。

  教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画一幅葡萄宝宝的画像送给它们作礼物,请小朋友看画板上的画纸。

  (2)卫生意识

  教师通过对话来提醒幼儿注意环境卫生。让幼儿懂得在开心活动的同时要保持干净整洁,做事有始有终。

  (3)操作

  发画纸后,请幼儿竖起大姆指或食指,沾少许涂料,在画纸的叶子下面涂上颜色,将颜色涂均匀。(教师边讲边巡回指导)

  幼儿操作完毕,将画展示于黑板上,点评。

  三、 结束环节:

  游戏

  通过开火车的游戏将幼儿的作品送给葡萄宝宝作为礼物,促使幼儿想与葡萄作好朋友的心理,给课程有个圆满的结束。

  四、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用老师所教的方法给自己喜欢的其他水果作一幅手指印画。也可以把本课所学内容教给爸爸妈妈。

《好吃的葡萄》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图片的主要内容及“拔、钩、浮、有深又窄等”词义。

  2、知道遇到事情要动脑筋。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幼儿用书《取皮球》。

  活动过程:

  (一)看图说话:

  1、出示图画一:

  ——“草地上,小朋友们在玩什么游戏?”“发生了什么事情?”

  2、出示图画二:

  ——“哎呀呀,不好啦,皮球滚到哪里去了?”“可以用什么办法取皮球?”“看看他们用什么办法取皮球?”“用什么办法能很快的取出皮球?”

  3、幼儿说说每张图画的主要内容。

  4、教师在讲解图片的过程中,让幼儿通过动作理解拔、钩、浮、有深又窄等”词义。

  (二)理解体验:

  1、教师完整的讲述图片内容,并为图片取名:“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小朋友吗?还记的故事的名称吗?

  儿歌:

  大皮球

  大皮球,圆又圆,

  拍的轻,跳的低,

  拍的重,跳的高。

  嵫......皮球漏气了,

  哎哟哟,皮球爆掉啦,

  嘭——

《好吃的葡萄》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以小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帮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

  2、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3、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童话的生动有趣,体验角色表演的快乐情绪。

  活动准备:

  钢片琴、鼓、串铃各一个,小铃铛人手一份;森林的背景图及大象、蚊子的图片若干。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童话故事的趣味性。

  活动难点:

  根据乐器提示为线索能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背景图及大象蚊子图片。

  2、听故事“大象和蚊子”

  利用背景图,教师边演示图片,变伴着三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讲述故事。

  3、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1)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

  (2)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

  (3)哗啦啦的小铃声是谁来了?

  (4)大象发现蚊子在屁股后是怎么说的?

  (5)呱呱呱的琴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音?它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

  (6)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

  (7)大象跺脚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样子?

  4、师幼共同角色表演。

  (1)老师扮演大象,幼儿扮演蚊子。

  (2)评价幼儿在表演中出现的问题,并为下次表演提出要求。

  5、再次表演。

  请三位幼儿扮演大象,教师和其他幼儿扮演蚊子。

  6、结束。

  请幼儿带着小铃学蚊子的样子飞出活动室,和其他伙伴一起游戏。

《好吃的葡萄》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学习朗诵儿歌,感受儿歌的节奏美。

  2、学习发好"采、花、编、圆"等音。

  活动准备:

  观看图片,了解野花的特征。编织好的花环及儿歌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带幼儿到草地上玩。让幼儿自由地采集野花、野草。教师启发幼儿观察比较: 草地上都有什么花?什么草? 哪些花儿大?哪些花儿小? 草地上的花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闻一闻,你采的花香不香? 你最喜欢什么花?

  二、基础部分。

  1、出示花环,师幼共同交流采野花的感受。

  2、学习儿歌。

  师示范朗读。

  幼儿学念儿歌。(注意儿歌的特殊节奏,着重学习"采、花、编、圆"等字音)

  三、结束部分。

  画"美丽的花环"。

《好吃的葡萄》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乐意观察水果(苹果、香蕉)的主要特征和小蛇肚子形状的变化。

  2、在想象和操作基础上,大胆学说短句:“肚子圆圆(弯弯)像”。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语言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好饿的小蛇》、小蛇和香蕉大图片一套。

  学具:小蛇和香蕉小图片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小蛇的动态。

  2、听音乐学小蛇游动。

  二、欣赏课件,学说短句。

  1、观察苹果的图片,感受苹果的主要特征。

  2、观察小蛇肚子的变化,学说短句“肚子圆圆像苹果”。

  3、自由想象,创编“肚子圆圆像”。

  三、自主想象,集体交流。

  1、观察香蕉的图片,感受香蕉的主要特征。

  2、观察小蛇肚子的变化,学说短句“肚子弯弯像”。

  3、幼儿人手一份小蛇和香蕉的图片,自由操作、想象香蕉在小蛇肚子里的不同造型,并尝试用短句表述。

  4、集体交流探索的结果:“肚子弯弯像”。

  四、简单总结,拓展延伸。

  师生将学具送到语言区,留待区域游戏中继续探索。

  活动评析: 绘本《好饿的小蛇》画面简单,形象鲜明,充满了童趣,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选择了绘本中的一个片段,并结合主题内容《我喜欢的动物》和季节特征,以秋天常见的水果——苹果、香蕉为切入点,引导幼儿自主想象圆圆的和玩玩的东西,并学会用“肚子圆圆(弯弯)像”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的每个环节较清晰,流畅,教师的指导语言简练,以游戏口吻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积极应答的语言环境。孩子们在活动中非常开心、投入,在游戏情境中体验了语言活动的乐趣。在教学重点环节处,让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发散思维大胆猜测小蛇的肚子里像什么?这个环节也是调动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在孩子认真观察“小蛇的肚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猜测、想象,并积极地用学到的短句来表达。 整节活动也有不足之处,老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针对活动中孩子出现的特殊情况要给予及时、适当的应答。

《好吃的葡萄》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在选材上基于三种考虑,首先《好吃的葡萄》内容非常贴近我班级中正在进行的主题“好吃的水果”,能有助于孩子们迁移主题中获得的经验;其次该故事内容简单,通俗易懂并趣味十足,能充分调动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再次该书中蕴含的一些阅读符号及角色的表情变化等,能成为孩子们积累阅读经验,锻炼阅读能力的好途径。

  在活动设计上,我以培养幼儿阅读兴趣为着眼点,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活动环节的动静交替,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于其中帮助幼儿习得一些基本的阅读技能,积累阅读方法。

  活动目标:

  1、了解小狗吃葡萄的整个故事情节,知道吃东西时要小心,不能吃得太快了。

  2、尝试观察小狗想的三个办法,并愿意讲讲,说说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图书若干

  活动过程:

  一、 激趣

  1、出示葡萄,说说这是什么水果。(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方面描绘葡萄的特征)

  2、喜欢吃葡萄吗,葡萄可以怎么吃呢?

  3、出示狗妈妈和小狗(教师讲述图片内容:有一只小狗也很喜欢吃葡萄,瞧,这天狗妈妈就给小狗买来很多葡萄。小狗能吃到美味的葡萄可真开心,瞧,小狗正在干什么?小狗是怎么吃葡萄的?我们一起来学学小狗好不好。

  二、看看讲讲

  (播放话外音:哎呀,不好了,呜呜呜呜呜,我把葡萄核吃到肚子里去了。呜呜呜。)

  1、发生什么事了?

  2、葡萄核能吃到肚子里去吗?

  3、如果吃到肚子里去了会怎么样?(幼儿泛讲)

  (阅读图片:小狗跳、吐、翻跟头)

  1、小狗在干什么?

  2、葡萄核跳出来了吗?

  3、小狗还用了什么办法?

  4、小狗一共用了几个办法,成功了吗?

  (播放话外音,呜呜呜、妈妈、呜呜呜)

  1、小狗怎么了?那可怎么办?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小狗吗?(幼儿为小狗想办法)

  2、(播放狗妈妈的话:别担心小狗,大便会把葡萄核带出来的。以后吃东西一定要小心,不要吃得太快了)狗妈妈是怎么说的?那应该怎样吃葡萄呢?

  三、完整欣赏

  借助小图书,教师边讲故事幼儿边有序地翻阅小图书

  活动反思:

  这是一堂在主题背景下进行的阅读活动,阅读内容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图书虽情节简单,但对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孩子在阅读技能技巧方面却是一个挑战。故事中有三幅图片(小狗吐,小狗跳、小狗翻跟头)对幼儿的阅读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因而在活动设计中我将此设为重点。从幼儿活动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对这三幅图片的理解都出现了偏差,特别是第二幅“小狗跳”及第三幅“小狗翻跟头”,部分孩子基本不能理解图片的意思,出现此情况与幼儿本身阅读经验的缺乏是相关的,因而活动中我将“让孩子自己阅读理解”调整为“教师指导幼儿阅读”,从而帮助幼儿认识图片符号,获取关键信息,理解整个图片的内容。

  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中我创设一个可选的阅读环境让幼儿进行自主阅读。孩子们在这一环节中带着问题“小狗会想什么办法呢?”自主的选择阅读感兴趣的图片。从幼儿的活动情况来看,孩子们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能积极自主地与图片进行互动,并构建自己对图片的理解,可见在集体教学中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权,不仅能尊重幼儿的喜好,而且还能为不同能力、不同思维方式及习惯的幼儿,依据自己的经验构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当然,由于幼儿阅读经验的贫乏,幼儿在基于自身经验基础上获得的阅读感受可能是零散的、片面的,但幼儿其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个性却正是在这种点滴积累中不知不觉地成长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