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教案模板

2023-12-31

小学语文教师教案模板 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文章大意。

  2.通过朗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3.懂得不劳动就不会有收获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爱听故事,那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喜欢的故事呢?(《逃家小兔》《郑人买履》《狐狸与乌鸦》),感谢同学们的分享,大家都听得很入迷呢,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课文就是一篇寓言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寓言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齐读课题,想一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呢?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明确:“守株待兔”是守在树旁,等待兔子的到来。

  为什么要等兔子到来呢?兔子真的会来吗?

  2.播放名家范读,学生圈画难认或难理解的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3.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进行指导。

  4.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想一想,这个种田人守在树桩旁,在想什么呢?

  明确:兔子呀,你快来!

  “不用种田了,可真舒服啊!”

  2.同桌交流,分享感受。

  明确:

  ①农夫很懒惰,想不劳而获。

  ②农夫是等不到兔子的,会被饿死的。

  ③上次的兔子撞到了树桩上,只是一个意外。

  3.你们都是从哪里知道的,农夫不会等到兔子的呢?

  明确:“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读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要想有所收获就不能懒惰,要有所付出。

  5.这样简短的文章却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这种文体的故事跟我们平时所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文言文语言简洁,丰富。

  (四)拓展延伸

  你能劝一劝农夫吗?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将这个故事写成现代文,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文言词汇的记录是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引导仍然不够完善;教学方式不够丰富,如果时间充足,可以采用情境表演等方式丰富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解文本,体会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教案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1、品读桂林之“山”的段落,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用课文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赞美桂林的其他美丽的景象。

  3、拓展积累课外自然风光图片的词句说明。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的语言(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靠语言实践,即“言语学习”,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过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言引入

  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一个如何使语言表达更流畅的悬念,王澈同学敢于向书本的语言挑战,认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搬到漓江的水“静”的内容后面,语言才连贯,是不是呢?咱们读一读,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姜波同学认为:这样一改,意思到连贯了,但是不如书中的原句有情趣,不如书上的句子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高鹏飞同学则结合他们两人的意见,对课文作了这样的变动:我们来读读感受感受。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水中的鱼儿在欢快的游泳,才让你感觉到你置身水边,真令人心旷神怡;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巨大的宝石,熠熠闪光好一幅清幽恬静的画面。

  这三位同学的创造性读书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咱们学语文,就是学他人的语言,形成自己的语言。

  (语文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言语学习和实践活动。语文课的根本宗旨是要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的发展。利用学生中出现的对课文原有言语的评价这一契机,组织欣赏学生自己创造的言语,可有助于提高言语感受能力)

  二、桂林之山语句的品读

  1、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描述“桂林之山”的这部分语言。

  出示:选择学习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细细品味哪些语言写得特别有魅力;。

  (2)可以是其他的学习方式(如导游介绍等)

  (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论选择哪种学习内容,均围绕语文的学习目标——学习言语来进行。)

  2、反馈学习情况。

  (1)哪些语言写的特别有味道呢?在学生的品味词语中教师版图。

  出示: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把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像,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奇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到下来。

  (2)在学生展示朗读情况时结合具体的指导。

  朗读的形式可以是想象情景读、找个对手比赛读、配上音乐美美的读、无论是何种形式强调的是读书的质量有没有提高。

  (3)学生展示除朗读、品词品句外的学习情况。

  3、学生背诵课文的“山”之内容。

  (一个优美生动的排比句,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品读,让学生品出味儿来,读出情来,并熟读成诵。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体现“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三、读最后一段

  师:从课文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桂林的.水以他的“静”、“清”、“绿”闻名于世。“桂林的“山”又以他“奇”、“秀”、“险”闻名遐迩。重要的是“山”美得不孤独,“水”美得不寂寞,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依,情谊绵绵。正如课文最后一段所说的——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指导读。用读的好的同学介绍经验等方法进行读的指导。

  3、背诵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四、拓展延伸

  1、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另多少文人,心驰神往。怪不得伟大的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象由衷的发出感叹: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

  2、最近,我也去了趟桂林,我记下了这样的话语

  音乐响起时展示图文并茂的桂林山水图。

  画1——一水遥伸万山间;画2——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zan);

  画3——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画4——无数青山浮水出;

  画5——山在虚无飘渺间;画6——青山耸翠白云飞;

  画7——神秘风彩诱人醉;画8——兴坪晚霞瑰丽景;

  画8——浓淡相间景有致;画9——江峰回转玉水带,悠悠闲处有奇峰

  画10——青峰倒影山浮水,漓江渔火唱晚归。

  3、学生写话。你们想到桂林看一看迷人的山水吗?

  放一小段录象,用你们的笔抒你们的情。可以用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现象,也可以像贺敬之一样写一首小诗,当然也可以和老师一样写一句诗。

  4、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内容)

  (一个个典型的画面,融言语的意义蕴涵、形象内涵,情感内涵于一体,是教师在言语作用下调用自己库存的表象进行心灵重构的结果。除了能把学生带进一个美好的山水世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言语的丰富性,体会同一种景象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学生在吸收课文语言、贺敬之语言、教师的语言的基础上不断的生成新的言语。)

  五、课外学习

  收集有关祖国自然风光的图片,给图片写几句说明,参加班里举办的图片展览。

小学语文教师教案模板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山西村、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感受村民的淳朴以及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并尝试加以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游历西林山寺有感而发,题诗写词,而流传至今,而在宋朝同样也有这么一位诗人,在游历一座村落时,也写下了千古绝唱!这位诗人他是谁呢?又留下了怎样“绝唱”?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下《游山西村》。

  (二)初读感知

  1.读过标题你是否有疑问?

  预设:山西村在什么地方?

  过渡:山西村只是一个小山村,作者去这个山西村游玩会有什么收获呢?

  2.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和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解决生字词。

  指导:学习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写法上左窄右宽。

  4.学生齐读,思考概括诗歌大意。

  (三)深入研读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四句诗都是什么意思?

  2.作者这次出游到底收获了哪些呢?(小组合作)

  收获一:村民的热情

  (1)从哪里看出来村民热情好客?

  明确: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民朋友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十分充足。山民招待客人时的情景,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表达出来吗?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从“莫笑”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叫大家不要笑。这里的酒菜虽然简单、淳朴,但包含了村民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2)再次齐声朗读,读出情感。

  收获二:人生哲理

  (1)从哪句诗获得哲理?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看到了什么?这里景色怎么样?

  (3)这句诗看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对自己眼下困顿遭遇表示乐观豁达。提出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的人生哲理。

  (4)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欣喜,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四)巩固提高

  诗人出游获得了很多收获,那么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揭示的哲理,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束课堂。

  作业:

  1.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制作“陆游小档案”。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包括作者的生活年代、代表作品等,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同于以往沉闷的逐字逐句翻译的教学,而是从题目入手,设置疑问,随后的教学过程中,每次提问以及活动的组织都是围绕设疑的“收获”进行的。这样的环节设置能够带学生进入情境,在情境中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及道理。在此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们的反应状况可以感知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可行的,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生活中,我将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情用心设计教学,使学生乐学、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