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2.了解投影仪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3.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4.了解凸透镜形成实像和虚像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经过分析、综合得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照相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4页、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照相机的前面都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照相机形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 像 .
【小组讨论】
1.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完成课本第94页“制作模型照相机”实验,如图所示.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通过模型照相机观察明亮窗外的景物,你会发现,半透明纸上的像是倒立(填“倒立”或“正立”)、缩小(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填“实”或“虚”)像.
②在观察景物时,是半透明纸朝向景物,还是凸透镜朝向景物?凸透镜
③在观察景物时,为了得到最清晰的像,需要调节半透明纸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小吗?需要
2.找一架照相机,把镜头盖取下,观察镜头部分,它可能是凸透镜;打开照相机后盖,调节快门,按下快门,并在照相机背面用一张白纸当作后盖,让镜头对着明亮的景物,你会在白纸上看到景物倒立的像.
【教师点拨】
1.照相机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远些,像离凸透镜近些.
2.照相机的最重要结构是镜头、胶卷.但快门、光圈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快门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时间,光圈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面积,二者共同作用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多少,进而控制胶卷上的像的清晰程度.
3.在对物体进行照相时,如果物体到照相机的距离改变,那么胶卷到镜头的距离也要随之改变,这样胶卷上的像才清晰.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学习指导二:投影仪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上物体的光,通过镜头后会聚在天花板上,形成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投影仪形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 像.
3.投影仪上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小组讨论】
完成课本第95页演示实验,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天花板上的像与投影片相比较,是放大还是缩小的?放大;是正立还是倒立的?倒立;是实像还是虚像?实像.
2.天花板上的像到镜头的距离大于(填“大于”或“小于”)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
3.要使天花板上的像变得更大些,应该使凸透镜靠近投影片,同时投影仪远离天花板.(填“靠近”或“远离”)
【教师点拨】
1.要想通过投影仪在屏幕上看到物体正立的像,则物体在放置的时候应该倒放.
2.投影仪成倒立的像,不仅物像之间上下是相对颠倒的,左右也是相对颠倒的.
3.投影仪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近些,像离凸透镜远些.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是上课经常使用的投影仪,请按要求回答.
(1)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灯泡的作用是:充当光源;
(3)若在屏幕上的像比较模糊(与投影片无关),调整方法是:适当高速镜头与投影片的距离、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
学习指导三:放大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
2.物体经过放大镜形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 像.
【小组讨论】
请各小组同学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将凸透镜逐渐远离书上的字,你会发现,当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书上的字成正立时,凸透镜越远,字的像越大(填“大”或“小”);再继续移动凸透镜,你不能(填“能”或“不能”)看到字放大的正立像.
【教师点拨】
1.放大镜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眼睛应在物体的另一侧观察.
2.除了常见玻璃制的凸透镜之外,水透镜等其他一些透明材料做的透镜均可以制成放大镜.如将一滴水滴在胶尺上,再来观察书上的字,同样可以起到放大的效果.
3.投影仪和放大镜成的像都是放大像,但是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而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跟踪训练】
从圆形金鱼缸的侧面观察缸内水中的金鱼,看到的是金鱼正立的、放大(填“放大”或“缩小”)的虚 (填“实”或“虚”)像.
学习指导四:实像和虚像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6页,完成下列填空:
1.实像是由通过镜头的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 (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异侧(填“同侧”或“异侧”).
2.虚像是由通过镜头的折射光线(或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不能(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同侧(填“同侧”或“异侧”).
【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或虚像的定义,我们可以依据凸透镜的几条特殊光线确定物点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或虚像.
1.如实像:据定义可知,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各条折射光线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交点,该共同的交点即像点.而数学知识告诉我们,两条直线即可确定一个交点.因此在寻找物点的像点时,我们只需要找出物体发出的两条特殊入射光线(如过光心的光线、过焦点的光线等),作出对应的特殊的折射光线,找到交点,即像点.
2.如虚像:据定义可知,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各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交点,该共同的交点即虚像点.因此我们同样可以找出物体发出的两条特殊入射光线,作出对应的特殊的折射光线,找到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像点.
【跟踪训练】
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实像是凸透镜所成的,虚像则不是
B.虚像是由平面镜所成的,所以虚像一定由光的反射而形成
C.实像可有放大的,也可有缩小的;而虚像只有放大的
D.实像能用光屏接收到,虚像则不能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3、了解光谱、红外线、紫外线、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
(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使学生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
难点: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实验。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光的色散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5页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太阳光被分解成为单色光从而形成光谱的现象,称之为光的色散、
2、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小组讨论】
1、在暗室里,让一束白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并用白屏接住从三棱镜中射出的光,发现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和紫,这说明白光由七种色光组成、
2、再把另一个相同的三棱镜按相反方向放在前一个三棱镜旁边,这时,就会发现彩色光带重新会聚成白光、
【教师点拨】
光的色散本质上是利用了各种色光在玻璃或在水等介质中折射程度不同的原理来分散各种色光的、因此小水珠使光形成彩虹、教材上水与平面镜使光色散都属同一道理、
【跟踪训练】
1、以下现象,反映了光的色散现象的是(A)
A、雨后天空,弧状光带B、岸边树木,水中倒立
C、水中铅笔,水面折断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2、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照射到光屏上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这个现象说明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学习指导二:光的三原色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6页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2、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
【小组讨论】
1、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好三色盘的比例,旋转时就可看到三色盘呈现灰白色;调整三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先使红色占绝大部分,以后逐渐增大绿色面积,旋转,发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等几种颜色;调整三色盘,使其只露出绿色和蓝色部分,开始让绿色占大部分,逐渐增加蓝色,旋转,发现:混合光由绿变成蓝(出现靛、孔雀蓝、蓝等颜色)、调整三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蓝色光,开始让红色占大部分,逐渐增加蓝色,旋转,发现:混合光会出现紫红、深紫等颜色、
2、使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发现:电视屏幕上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色光条合成的、
【教师点拨】
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产生了另一种颜色、
【跟踪训练】
在各种色光中,被称为三原色光的是(A)
A、红、绿、蓝B、红、黄、蓝
C、红、黄、绿D、黄、绿、蓝
学习指导三:光谱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6、87页内容及图2、6-1,完成下列填空:
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小组讨论】
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光谱;了解常见的光谱有哪些、
解:将不同颜色的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即为光谱、常见的光谱有:太阳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
【教师点拨】
太阳光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然后将红、橙、黄、绿、蓝、靛、紫排列起来形成的光谱就是太阳光谱、
【跟踪训练】
如图甲所示,一束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自上而下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一束红光沿AO从空气斜射向玻璃,OB和OC分别是红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图乙所示、如果一束紫光也沿AO斜射向玻璃,请你在图乙中画出该紫光的折射光线(大致位置)和反射光线,并标出传播方向、
学习指导四:红外线、紫外线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6、87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红外线是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紫外线是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
2、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填“多”或“少”)、
3、红外线还可以用来进行遥控电视、
4、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进而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
5、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
6、紫外线还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7、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填“有害”或“有益”)、
【小组讨论】
1、在太阳光下用一个三棱镜把阳光分解成不同的色光,然后把一支温度计放在色光中,可以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说明太阳光向外辐射能量、
2、将一铁块放在炉火上加热一会儿,在铁块没有烧红之前,用镊子夹紧取出(注意安全),靠近温度计,可以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说明铁块发出了一种不可见的光,向温度计辐射了能量、
3、把一支温度计放在色光中的红光之外,可以发现温度计示数上升(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说明了红光之外有一种不可见光,它叫红外线、
4、我们用遥控器可以自如的遥控电视机,现在用手指堵住遥控器的前端一个发光体,发现不能(填“能”或“不能”)对电视机进行遥控了、这是因为遥控器靠发出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对电视机进行遥控、
5、将验钞器的紫光灯打开,把伍拾元或佰元的钞票放在紫光灯下,可以发现钞票中有一些醒目的发出荧光的防伪标志,这是因为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6、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常用紫外线灯进行杀菌,这是因为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教师点拨】
1、红外线是不可见光,但它也是一种光,和其他的光线一样,在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也会发生折射和散射、
2、所有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而且物体的温度越高,红外线的辐射越大;其次,物体在红外线的照射下,温度也会迅速升高、这就是红外线的热作用强、红外线的很多用途都是依据此原理进行的、
3、医院里的紫外线灯看起来呈现淡蓝色不是无色,是因为紫外线灯除了发出紫外线外,还发出少量的蓝光和紫光、因此,不能根据紫外线灯就认为紫外线是有颜色的、
4、一切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发出的光都含有紫外线,低温物体发出的光几乎没有紫外线、而一切物体都可以辐射红外线、紫外线的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强、
【跟踪训练】
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开启、关闭及频道转换,可以通过遥控器实现,遥控电视机的光是(B)
A、红光B、红外线C、紫光D、紫外线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3
第三单元第1课(节)
主备人:授课教师:
课题
3.1温度
教材
简析(创新元素)
本课是热学的开始。在学生感受到靠感知的温度不可靠的基础上引入温度计,通过自制温度计领会温度计的原理、构造,接着学会使用温度计。教材注重探索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0℃与100℃的规定。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例得出温度的定义及单位,摄氏温度的意义。
(2)通过实验比较,说明温度计的用途,并进一步的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温度的学习,知道温度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
(2)通过对温度计的使用的学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0℃与100℃的规定。
2、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1)一烧杯热水、一烧杯温水、一烧杯冰水
(2)不同种类的温度计
(3)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制温度
教学流程(可以手写)
教学过程(信息化资源应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播放学校的景色(浓雾天气拍摄)视频,让学生观看
二、进行新课
1、实验体会:
让学生摸自己身边的物体(比如刚从冰箱拿出的食物、刚烤熟的地瓜、自己的额头)
1)提问:同学们所摸的物体,感受怎样?
2)通过学生回答(这些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进入新课。
2、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实验体会:
器材:在桌面上分别放课前准备的三杯水
方法:选两位同学做体会实验,并把他们命名为甲同学和乙同学。想让甲同学将一手指放入热水中,立刻让他把刚才放入热水中的那个手指放入温水中,问他的感受。同样,让乙同学将一手指放入冰水中,立刻让他把刚才放入冰水中的那个手指放入温水中,问他的感受。
A、学生回答
B、提问:按理说,同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为什么刚才两位同学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呢?凭我们的感可靠吗?该怎么办呢?
3)温度计
活动一:拿出自制温度计,先放到热水中,观察现象
再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
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自制温度计是依据什么道理制成的?
展示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让学生观察其结构
温度计的用途: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仪器。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水银,所以象这一类温度计又叫水银温度计,液体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4)在生活和生产中,温度常常采用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5)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把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问:同学们,今天你们进入校园时,还记得你的体温吗?谁上来把自己的体温写到黑板上,并大声读出来。
黑龙江省的漠河是我国气温最低的地方,冬季最低气温为—52。13℃。同学们知道怎么读吗?
活动二:利用自制温度计能不能准确测出热水的温度?为什么?
那么,你能为自制温度计标上刻度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及读数
A、看量程和分度值。
B、把温度计插入被测液体中(注意:玻璃泡一定浸没在液体中,且不要与杯壁、杯底接触)
C、读数时,温度计一定要保留在液体中,切不可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视线要与刻度线水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零以上的温度读作摄氏度,零以下的读作零下摄氏度。
活动三:学生分组测冷水、热水的温度,练习使用温度计,并读数
7)体温计
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了解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使用方法
三、归纳与小结
1)温度的定义、单位及单位符号是什么
2)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3)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如何读数
4)其他温度计
作业设计(布置)
1、完成课后1,2题
2、完成学习之友上基础练习部分
板书设计
3.1温度
1、温度
(1)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单位:(通常情况下采用摄氏温度)
摄氏度,符号是℃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把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2、温度计
(1)用途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仪器
(2)设计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3)结构
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水银,所以象这一类温度计又叫水银温度计,液体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3、温度计的使用
课后反思(手写)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4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2、初步了解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他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物体的颜色。
2、难点:色光的混合。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学生光源,三棱镜,红玻璃片,蓝玻璃片
五、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教材通过光的散射实验,介绍白光的组成,进而由实验说明透明体和不透明体呈现不同颜色的道理,说明色光混合和颜料的情况.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是科学常识,也是很有趣味的知识.
六、教法思考
本节介绍的知识都是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的,是科学常识,有很强的趣味性,可用实验法将各种光的色散现象展示出来,在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上可采用启发式教学.为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三原色的不同,可采用实验教学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
七、教学设计
(一)新课引入
温故知新:光的折射的两道习题。
导入:
方案一:教师可向学生讲述牛顿分解色光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学生实验: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色光.
这个实验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知道,对于这个实验,教师可稍加指导.在学生兴趣被激起后转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学生实验:太阳光分解成的色光经棱镜混合成白光.这个实验学生是生疏的,为保证实验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1)两个棱镜要靠得很近
(2)承接混合成白色的屏不要离第二个棱镜太远,避免能量损失太大,亮度过弱,看不清楚.
2.物体的颜色教学应分为两部分.
(1)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太阳光通过棱镜和红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条红色光带,启发学生解释此实验现象的原因.如果此实验现象不明显,可适当增加几块红玻璃或多层红玻璃纸.
再用蓝玻璃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玻璃是蓝色的原因.
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实验: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屏上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换用一张绿纸,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总结实验结论: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3.色光的混合
首先说明彩色电视机的色彩是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让三种色光各自所占比例不同,就合成形形色色的各种色光.
演示实验: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三色比例,旋转时就看到三色盘呈灰白色.对于红、绿色光的混合,可调整三个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改变各色比例,旋转时就会观察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几种颜色.各种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给学生演示,只演示其中几个即可,其余可由学生在课下完成.
4.颜料的混合
方案一:向学生展示课本彩图颜料的三原色,使学生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
方案二:由学生用各种颜色的颜料画画,对比展示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并指出混合原理不同.
(三)、课堂总结
建议由学生发挥主动性,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板书演示,配合学生的总结发言.
由于本节是选学内容,可适当创造机会,发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作业:P52第2、3题
(五)板书第五节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原因:白光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
二、色光和颜料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2、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三、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课导学(第1课时) (3分钟)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猜想
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
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进行实验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分析和论证
(第2课时)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V液>V气。
提问:光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传播的?(讨论)
演示实验:
(1)利用点燃的香烟产生的烟雾,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2)在水槽中放一些奶粉之类的物质,使水呈浑浊状态,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3)观察光在玻璃砖(一面为磨毛面)中的传播路径。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
【重点难点】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
【课时】1课时
【教具】电脑多媒体、投影
【教法】启发、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
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1)比较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2)相同路程比时间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
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
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
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
速度的公式:v=s/t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km/h,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m/s.
师:怎样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例题
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
例题1:解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8.52m/s
摩托车的速度:v2=30×1000m/3600s=8.3m/s
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学生分析并板演例2,
师注意检查指导
例题2:解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约为:
由v=s/t得:
t=s/v=1463km/104kms-1=14h
学生练习:
小刚骑自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师:检查后矫正不足。
学生:阅读《想想议议》,师生共同。
3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课本P18
(2)特点:速度的大小不变;运动的方向不变。
师:实际生活中你见到的运动都有哪些?它们都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并交流运动的分类。
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计算时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一样,即v=s/t.
(三)、整体感知
1、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不变,即每时刻的速度一样。它的大小不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有关。
2、变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变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时间内或那一段路程内的速度。
(四)、达标反馈
课本P192、5。
估计学生解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点拨:时间求法、小标题加法及公式的应用。
(五)、知识拓展
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前4s运动了20m,该物体的运动速度是
m/s,第9秒的速度是m/s,第9秒通过的路程是m,前9秒通过的路程是m.
2、一列车长m,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1600m的大桥,求列车完全过桥所用的时间?
(六)、归纳
1.学生交流困惑及体会。
2.学习方法。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2.知道g=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难点
(1)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若{:个钩码。
演示实验:重垂线、汤匙、木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大小用什么测量?
2.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以下三种不同情况木球运动:
1.把一只木球举到一定高度放手让其自由下落。
2.把一只木球斜面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滚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
师:以上三种木球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落向地面。
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生:这是由于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师:你讲得很好,说明你很善于观察、思考。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种来自地球的力。
板书: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三、新课内容
1.重力的概念。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6重力,图5—20的配文。
生:阅读。
师:通过以上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生乙: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水往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生丙: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成熟的苹果会竖直下落。
师:大家阅读很认真,而且抓住了要点,讲得很好。据说正是下落的苹果打在牛顿的头上,激发了他的灵感,打开了揭示引力迷宫的大门。希望以后下落的桔子、梨子打在你们的头上,你们也能产生灵感,再打开一个个科学迷宫。
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重力的认识也一样,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信息窗”。
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生: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师:对,地球是否也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根据是什么?
生:根据物体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地球也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
师:有疑问吗?
生:地球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怎么不会向地面上的物体方向运动?
师:因为墙球的质量很大,受到的力很小,所以感觉不到地球向地面上的物体方向运动。
板书: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2.重力大小。
师:重力是一种力,则重力也应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的大小如何测定?重力的方向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如何确定?
下面,我们先来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如何测定?
生: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定。
师:正确。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重力的大小?
生:把物体挂在竖直放置的弹簧测力计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师:基本正确,请大家注意: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要当弹簧测力计和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时,指针示数稳定,才能读出示数。否则,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指针示数不稳定,无法读出示数的。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物重。
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87“加油站”
请同学们猜想:钩码的质量越大,那么钩码所受的重力是否也越大?
生:钩码的质量越大,所受的重力也越大。
师:怎么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生:实验。
师:现在大家基本上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知道任何猜想是要用实验验证。你们准备如何设计实验?
生:桌面上有6只质量为50g的钩码,第1次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只钩码,测出它的重力大小,然后逐个增加,分别出2只钩码,3只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并填在课本P87表格中,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师:你设计得很好,大家掌声鼓励,下面大家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参与。
师:下面请各小组交流实验数据,看看哪些数据是相似的,哪些数据表现出异常,为什么会这样?
生:讨论、交流。
师: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o
师:正确,你归纳得很好,在物理学中用符号G表示物重,m表示质量,g表示一个物体的物重跟这个物体的质量之比,则物重与质量的关系为=g或G=mg。
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取g=10N/kg,而lkg质量的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约为10N。如果题目没有交代,一般g取9。8N/kg。
板书:G/m—g,或G=mg。
m单位是kg,G单位是N,g单位是N/kg。
例题1:课题P87。
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指出:一道题目中有两个质量,两个重力,应用角标以示区别,如m1、m2,G1、G2。
例题2:一块钢锭质量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已知:m=4t=4103kgg=9。8N/kg
求:G=?
解:G=mg=4103kg9。8N/kg=3。92104N
答:钢锭所受的重力是3。92104N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人们常说“这一袋米的重量是10kg"或“买10kg的大米”都指的是质量,质量习惯称为重量。然而,人们在生活中也常把重量理解为所受重力的大小,特别是还有不少的物理书、科普书也把重力称为重量。为了回避这些模糊不清甚至彼此矛盾的提法,我们教材中将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称为物重,质量就是质量,不提“重量”这个词。
3.重力方向。
请同学们观察:(1)小木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
引导学生分析:小球受重力作用自由下落,下落时运动方向即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竖直向下;悬挂的物体受重力的作用拉悬线自由下垂,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方向,这一方向竖直向下。
师: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板书: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出示重垂线,让学生观察。
演示重垂线检查教室墙面否竖直。
师:重垂线的原理是什么?
生:根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师:你还知道重垂线有哪些应用?
生甲:用重垂线检查工作台面是否水平。
生乙: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
演示实验如下图,让学生观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重垂线与水平桌面、倾斜桌面是否垂直?
生:两条重垂线方向相同,都在竖直方向,重垂线
方向与水平桌面垂直,与倾斜桌面不垂直。
师:课后每位同学自制一重垂线,校准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窗台是否水平。
师:地球是圆的,站在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所受重力都是竖直向下的?(出示在和我们相对应的地球的另一面阿根廷人的幻灯片)
生:讨论、交流。
师:重力方向实质是指向地心的。(地球半径方向和地球表面—一水平面垂直),对于人和阿根廷人上下判断与我们是一样的。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师: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88下半部分内容。
学生阅读
帅: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是叫做重心。
生乙: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质量分布均匀的球的重心在球心。
师:有问题吗?
生:质量分布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哪里?如何确定?
师:这样的物体的重心也是可以计算出来,只是很复杂,还必须使用高等数学。但其中一些小物体的重心也可以通过实验把它的大致位置找出来,如课本P88图5—24,汤匙的重心。
下面请大家找一找自己的钢笔、铅笔、文具盒的重心。
学生随堂实验探究。
师:人体的重心会随姿态的改变而改变,原因是人的几何形状改变了。人下蹲时,重心如何改变;人站起来时,重心又如何改变。
生:人下蹲时,重心降低;人站起来时,重心升高。
师:由于重力的作用线过重心,方形薄板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测定。
演示实验:先后用绳系住方形薄板同一条边上的两个端点,并悬挂起来,板静止时,重心在过端点的竖直线上,将两次悬挂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条竖直线画下来,可以确定重心就在这两条线的交点O处。实验结果表明:方形薄板的重心就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师:悬挂法可以确立各种物体的重心,一般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89“信息窗”提高物体稳度的决窍。
学生阅读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提高稳度方法有两种:一是增大支面,二是降低重心。
四、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对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重力与质量关系为G=mg,g=9。8N/k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重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希望今后保持这种习惯,下面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
1.课本P901、2、3。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1.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2.重力的大小:=g,G=mg
m单位是kg,G单位是N,g取9。8N/kg(或10N/kg)
表示质量为lkg的物体,受到重力为9。8N。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