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精选2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1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街道拐角处的反光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电筒)
七、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3、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透过什么颜色的光物体就成什么颜色);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八、看不见的光:
1、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2、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红外线夜视仪)
(2)、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3)、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红外烤箱)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物理通报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试验本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折射现象,掌握折射规律.
(2)使学生能作简单的折射光路图.
应达到的目标:①能说明什么是折射现象;②掌握折射时的规律;③能作出简单的折射光路图;④知道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斜射入两种媒质的界面上,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
(三)课型:规律课.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具:演示仪器:烧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盘,光源.
(注意:本课中的实验需要在暗室进行.)
(四)教学过程 :
1.复习提问:
(1)光在反射中有什么规律?
(2)什么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课:
(1)演示:①将一支筷子斜插入烧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了向上弯.
②再透过玻璃砖看一支粉笔时看到什么现象:一部分同学看到粉笔的位置好像错位了,由于位置关系,还有部分同学看到没错位.
③教师:筷子并没折,粉笔也没有错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研究光的折射情况.引出课题——光的折射规律.
3.授新课:
(1)演示:在玻璃水槽内固定白色刻度盘,使水槽内的水面位于刻度盘的一半处,让一束光线沿着刻度盘面斜射入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为清楚看到刻度盘上的刻度及光线,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2)问:哪位同学来指明哪一束光线是反射光线?其特点是什么?(提示:其特点是在O处又被反射回到空气中).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u 课型:新授课
u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u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u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u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解析
u 重点
声音的三个特性。
u 难点
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别。
教学准备
师:收录机、乐器(电子琴、小鼓等)、钢尺、发音齿轮、音叉、示波器、乒乓球、收音机及喇叭
生: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料尺等)、音叉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创造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约 4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2.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教师板书出课题:“声音的特性”
八年级物理上册《我们怎么听到声音》教学设计(精选2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我们怎么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篇1
课题: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 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 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归纳(精选6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篇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听到声音的两种途径:耳朵听声和骨传声
双耳效应: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3、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声的利用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利用超声波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
仪器等
医生查病时的“闻”,b超诊病,敲
铁轨听声音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篇2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现象: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XX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教学设计(通用7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物理通报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试验本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折射现象,掌握折射规律.
(2)使学生能作简单的折射光路图.
应达到的目标:①能说明什么是折射现象;②掌握折射时的规律;③能作出简单的折射光路图;④知道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斜射入两种媒质的界面上,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
(三)课型:规律课.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具:演示仪器:烧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盘,光源.
(注意:本课中的实验需要在暗室进行.)
(四)教学过程 :
1.复习提问:
(1)光在反射中有什么规律?
(2)什么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课:
(1)演示:①将一支筷子斜插入烧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了向上弯.
②再透过玻璃砖看一支粉笔时看到什么现象:一部分同学看到粉笔的位置好像错位了,由于位置关系,还有部分同学看到没错位.
③教师:筷子并没折,粉笔也没有错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研究光的折射情况.引出课题——光的折射规律.
3.授新课:
(1)演示:在玻璃水槽内固定白色刻度盘,使水槽内的水面位于刻度盘的一半处,让一束光线沿着刻度盘面斜射入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为清楚看到刻度盘上的刻度及光线,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2)问:哪位同学来指明哪一束光线是反射光线?其特点是什么?(提示:其特点是在O处又被反射回到空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