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案范文

2023-12-16

《端午粽》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新偏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午”“豆”“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长句子。

  3、感受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氛围和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按笔顺正确书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时间与课前准备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传统佳节 导入新课

  1、做个小游戏:小吃货猜节日。

  游戏:小汤圆、圆又圆——元宵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再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反过来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粽子)也叫端午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2、读题:端午粽。

  (1)课题里有两个新偏旁,谁认识?

  (2)粽子吃过了吧,想一想:粽为什么是米字旁?

  3、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设计意图:

  揭题小游戏,创设“节日与美食”的情境,不仅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而且在语境中学习了生字“午”,认识本课两个新偏旁。

  二、学习生字 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音。

  (1)指名读生字,相机正音。

  出示: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念

  (2)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3)开火车读。

  (4)赛跑齐读:生字全躲到粽子里了,快把它们叫出来!

  3、学写生字“豆”。

  (1)你还知道哪些豆?老师也带来几种豆,认识吗?

  蚕豆  红豆  毛豆 豇豆

  (2)小豆子大变身,变成了什么?

  (3)读儿歌,记住“豆”。

  毛豆短,蚕豆扁,

  红豆圆圆像两点,

  豇豆长长托上面。

  (4)师边说儿歌边范写“豆”,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

  生字“豆”的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通过各种豆的巧妙组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4、咱们快去听这个故事,一起走进端午节。

  5、指名分段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6、我们读着读着,脑海里一定还留下了温暖的画面:(出示三幅图)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

  生:煮好一锅粽子

  师:我迫不及待剥开粽叶

  生:咬一口粽子

  师:临走时还

  生:装一小篮粽子

  设计意图:

  统编教材对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能找出课文中的信息。针对这条建议设计此环节,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端午节到了,外婆包粽子的食材有哪些?指名回答。

  出示:箬竹叶  糯米  枣

  (1)箬竹叶你见过了吗? 老师带来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什么样的箬竹叶?

  (2)加上颜色读: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3)老师和你们一起读。

  生:青青的箬竹叶

  师:箬竹叶青青的

  生:白白的糯米

  师:糯米白白的

  生:红红的枣

  师:枣红红的

  设计意图:

  本课叠词很有特点,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正着读、反着读,回环复沓,既积累了叠词,也为读好长句子做了铺垫。

  (4)一张箬竹叶、一小把米、一大颗枣,在外婆的手里就变成一个好看的粽子啰!读句子。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设计意图: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设计了由词到短语,再送到句子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读慢慢学会长句子的停顿,掌握读好长句的方法。

  2、想看一看包粽子吗?

  3、粽子包好了,也煮熟了,流口水了吗?

  (1)引读:

  师:外婆一掀开锅盖,

  生: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生: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2)指导学生朗读。

  4、读着读着,老师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端午节,我的奶奶也忙着包粽子,奶奶包着我看着、奶奶煮着我等着,你想到了什么呢?

  小结:青青粽叶香,浓浓端午情,外婆还给我讲端午节的故事,告诉我永远要纪念的人,想知道的小朋友们也可以把端午节的故事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讲述儿时端午节的记忆,唤起学生的记忆,想起自己过端午的情景,亲情、传统佳节的传承在回忆中渐渐清晰。

  四、学写生字

  1、出示:午  豆  节,相同的笔画:长横。

  2、观察长横的位置。

  节字长横盖下方,午字长横摆稳当,豆字长横托上方。

  3、书写生字,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读好书、写好字是第一学段的主要任务,本课三个生字“午”“豆”“节”有一个共同的笔画“长横”,寻找汉字书写的规律,学会一类字的写法,从而习得写好字的要领,贯彻落实课标的写字要求。

《端午粽》教案范文 篇2

  《端午粽》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积累"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中午分开叶子大米节日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听写字词,观察图片,回忆课文内容,尽快进入到课堂中。

  二、品读课文

  1.品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外婆总会煮好了盼我们回去)

  (3)从"一到""总会""盼着"你体会到什么?(外婆浓浓的爱)

  (4)指导朗读,读出外婆端午节的期盼。

  2.品读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读一读,读好长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来怎么样?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你能把表示颜色的词圈出来吗?你有什么感觉?(美)

  ②我们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③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3)这粽子不仅看起来好看,闻起来也很香,从哪儿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你觉得这清香是什么样的味道?(箬竹叶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枣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说个句子吗?(我一回到家就写作业)

  (4)现在来看看粽子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又黏又软,十分好吃!)

  课件出示: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学们,你们吃过的粽子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课件出示:

  看起来--美

  闻起来--香

  吃起来--甜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香甜。

  3.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2)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文中哪儿写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儿又写出了花样多?

  (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话写了花样多)这样的句子就叫过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这几种你都吃过吗?

  【课件出示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的图片】

  课件出示: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外婆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质朴大方)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花样多,读出外婆的勤劳能干、质朴大方。

  4.品读第4自然段。

  (1)自读这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同学们,你知道屈原是谁吗?

  【课件出示屈原相关图文资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出新体诗"楚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3)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设为端午节,并在这一天互相赠送粽子作为礼物。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吗?

  (4)原来,这小小的粽子,不仅包含着外婆的爱,还寄托着我们中国人这么丰富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逐段分析文章,可以从多角度把握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还有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的,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品尝"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们还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认识了伟大的诗人屈原,真是收获多多。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2.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设计意图】总结端午节的来历,同时拓展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掌握传统节日,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课堂练习

  插入动画"端午粽节日与美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跟父母交流我国的传统节日。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端午粽》教案范文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积累"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中午分开叶子大米节日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听写字词,观察图片,回忆课文内容,尽快进入到课堂中。

  二、品读课文

  1、品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外婆总会煮好了盼我们回去)

  (3)从"一到总会盼着"你体会到什么?(外婆浓浓的爱)

  (4)指导朗读,读出外婆端午节的期盼。

  2、品读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读一读,读好长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来怎么样?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你能把表示颜色的词圈出来吗?你有什么感觉?(美)

  ②我们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③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3)这粽子不仅看起来好看,闻起来也很香,从哪儿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你觉得这清香是什么样的味道?(箬竹叶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枣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说个句子吗?(我一回到家就写作业)

  (4)现在来看看粽子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又黏又软,十分好吃!)

  课件出示: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学们,你们吃过的粽子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课件出示:

  看起来——美

  闻起来——香

  吃起来——甜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香甜。

  3、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2)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文中哪儿写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儿又写出了花样多?

  (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话写了花样多)这样的句子就叫过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这几种你都吃过吗?

  【课件出示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的图片】

  课件出示: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外婆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质朴大方)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花样多,读出外婆的勤劳能干、质朴大方。

  4、品读第4自然段。

  (1)自读这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同学们,你知道屈原是谁吗?

  【课件出示屈原相关图文资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出新体诗"楚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3)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设为端午节,并在这一天互相赠送粽子作为礼物。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吗?

  (4)原来,这小小的粽子,不仅包含着外婆的爱,还寄托着我们中国人这么丰富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逐段分析文章,可以从多角度把握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还有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的,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品尝"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们还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认识了伟大的诗人屈原,真是收获多多。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2、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设计意图】总结端午节的来历,同时拓展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掌握传统节日,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课堂练习

  插入动画"端午粽节日与美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跟父母交流我国的传统节日。

《端午粽》教案范文 篇4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识生字卡片。

  2.听写生词。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知道了外婆包的粽子特别好吃,那么除了味道好,外婆的粽

  子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指名读第3自然段。

  (3)指名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4)指名回答并板书:花样多。

  (5)练习用“除了……还有……”说话。

  (6)总结: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好吃,花样多,还叫我们带回去给邻居吃,看来,外婆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善良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启发谈话: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为了什么呢?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三、课文拓展,指导书写

  1.总结交流。

  (1)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那么屈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呢?

  (2)课件出示屈原资料,了解其生平,以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拓展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乡端午节习俗资料,并和课文内容相对照,看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3.指导生字“真、分、豆”书写。

  (1)课件演示“真、分、豆”笔顺。

  (2)认读3个生字。

  (3)观察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布置作业。把在本课中收集到的词语放在你的词语库里。课外了解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五、板书设计

  材料:青青的箬竹,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10.端午粽味道:清香,又黏又甜

  花样:多

  意义:纪念屈原

《端午粽》教案范文 篇5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过程

  导入:

  1、全体起立:唱中小学生守则之歌

  2、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3、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简介

  1、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二、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A、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1

  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C、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三、端午节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1、赛龙舟

  2、吃粽子(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3、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

  四、端午赛诗会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经沉在江底死去,楚国百姓哀叹再也不能见到他的容颜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碧绿的沅湖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端午》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

  2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可笑泊罗空自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五、谈感受,激发情感

  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六、总结

《端午粽》教案范文 篇6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端午粽》教案范文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十分。“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认识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掌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静静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诉老师,作者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盼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非常希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开心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段落

  (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掌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作者喜欢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顿时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喜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该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第二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横。“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始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一笔点和第二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学生跟笔书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端午粽》教案范文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总结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课文。(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一竖不要写出头。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端午粽》教案范文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节"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

  教学重点

  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端午节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艾叶、吃粽子等】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节的时候吃过粽子吗?能说说它的味道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播放情境课文《端午粽》。

  二、初读识字

  1、范读《端午粽》,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听准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第二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3)第三遍:边读边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自读效果。

  (1)在朗读中你发现了哪些难读的生字词?找出来提醒大家。教师相机指导。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

  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分开

  红豆鲜肉带去知道据说纪念

  ①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间"是多音字(jiān中间,jiàn间隔);"总"是翘舌音。

  ②去拼音读。

  ③交流加点字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编字谜、做动作)

  形近字:端-瑞、粽-宗、综。

  ④摘苹果识字游戏。

  三、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午节叶米真分豆

  1、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书空。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午、节、真"。

  午:4画,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节:5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扁下长,横平竖直。

  真:10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4、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及握笔姿势。

  5、识字练习。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读课文。

  ①指生逐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B、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C、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端午节外婆包粽子、送粽子及端午节的由来)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查查端午节的资料,了解端午节。

《端午粽》教案范文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词语意思。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点】认读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粽子)你们认识吗?谁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

  2、指名说,接着导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是粽子。但是,同学们,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呢?

  3、今天呀,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文中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不仅吃过粽子,他还知道粽子的来历呢!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端”“午”“粽”。

  5、再次齐读课题,注意读准三个生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画上“○”,生词画上,看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得又快又好!

  2、检查生字、生词认读情况。

  (1)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师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写了有关粽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课件)

  4、学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读课文,感悟内容。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全班帮忙正音。

  3、全班交流。(课件问题)

  (二)分段学习课文。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

  2、指名回答,师指导。

  3、师总结:外婆煮好一锅粽子,不仅仅是盼望我们回家吃粽子,同时,更饱含了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

  4、出示生字卡“午”“节”

  认读两个生字,师指导描红。

  5、作品展示。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不会读的词和句子用“~~~”划出来。

  2、全班交流词句的正音。

  3、师教读,指名“小老师”带读。

  4、讨论交流:这一段写了有关端午粽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5、回答交流,并板书:箬竹叶糯米枣又黏又甜

  6、理解词语:箬竹叶清香又黏又甜

  7、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骄傲、喜爱的情感。

  8、齐读第2自然段,读出外婆包的粽子的特别之处。

  四、拓展感悟,布置作业

  1、回忆自己家端午节包了什么粽子,谁包的,用的什么原料,味道如何?

  2、全班交流并评价。

  3、作业:你喜欢吃粽子吗?吃过什么味道的粽子?和同学说一说。

《端午粽》教案范文 篇11

  教学目标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2.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3.同桌互读,讨论问题。4.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2.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3.争当小老师领读生字。4.同桌互读,检查。5.给生字组词。6.识记生字。(1)加一加。(2)减一减。(3)比一比。7.游戏巩固生字。

  四.指导书写。1.观察字形。2.指导书写。

  真字最后一横要长。豆的第一横要短3.描红,书写。

  4.作业展示,评一评。

  五.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10.端午粽

  端午粽子节日中间总是

  带回去知道据说怀念糯米

  作业设计

  1.把《端午粽》读给爸爸妈妈听。2.把端午节的由来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游戏复习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

  1.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

  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习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长句子的断句。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你喜欢过那个节日,为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粽子

  各式各样花样多热爱思念

《端午粽》教案范文 篇12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让同学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骄傲感。

  活动过程

  导入:

  1、全体起立:唱中学校生守则之歌2、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3、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日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二、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全部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许多,谁能告知大家?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A、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立刻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合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予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渐渐进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C、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训练》。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进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三、端午节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很多故事传奇,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1、赛龙舟

  2、吃粽子(始终到今日,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3、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

  四、端午赛诗会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经沉在江底死去,楚国百姓哀叹再也不能见到他的容颜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逐蛟龙罢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没有消退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碧绿的沅湖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六、总结

《端午粽》教案范文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13个生字,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3.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正确理解第二自然段课文内容,明白制作糯米的材料和介绍粽子时的顺序。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学写“午”字

  2.板书课题:端午粽。(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师:这个课题的三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端:它的偏旁是立字旁,立字旁和立字有什么不同?粽的偏旁是米字旁,因为粽子是用糯米做的。齐读偏旁。

  午字是我们要今天要会写的,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写午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1)观察“午”字字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说笔顺,老师示范书写。

  (3)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请四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眼睛看书、仔细听,一会来做小评委。

  3.老师范读课文

  师:听了同学们的精彩点评,老师也想读一读课文了,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读通顺、读流利的。

  三、分段朗读,随文识字。

  1.教师指名分句朗读,师生评议。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随机理解词语“总会”的意思。

  用“一……总会……”说一句话。

  (2)逐句出示第二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描写粽子样子的偏正短语,借助图片了解箬竹叶、糯米。指名领读。

  出示第一句,指名朗读描写粽子样子的句子,指导点评。

  指导学生把长句子画出停顿,学生自读练习,再指名读。

  出示第二句,标好停顿符号,指名读。

  做一做“掀开”的动作,理解词语。

  加上动作再指名读句子。

  出示描写粽子味道的句子:指名读句子。出示词语“剥开”、“又黏又甜”读准字音、做一做“剥开”的动作。说一说ABAC式词语。再指名读句子。

  (3)逐句出示第三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二句。指名读一读。理解“花样”。

  直接出示第三句画出停顿,指名读一读。理解“美滋滋”,体会吃粽子时的心情。积累ABB式词语。介绍象形字“带”。

  (4)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句子。介绍爱国诗人屈原。了解吃粽子的习俗。

  (5)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2.读词、识字。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但是这篇课文有很多难读的词语,让老师来看看你是不是会读了。

  (1)开火车读词语:端午节、粽子、总会、箬竹叶、糯米、中间、煮熟、又黏又甜、十分、鲜肉、红豆、美滋滋、真是、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2)读生字。

  师:瞧,粽子宝宝出来和大家见面了,粽子宝宝说叫对了它的名字,它就会和你回家了,我们来叫叫它的名字吧。开火车读字。

  四、练习书写

  1.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猜一猜是哪个字?理解字义

  (2)指导学生书写“米”字。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与父母一起查找关于屈原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端午粽》教案范文 篇14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

  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

  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教案范文 篇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

  五、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六、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谁什么节日吗?(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的,今天呀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关于端午棕的。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板书课题《端午粽》,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2、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

  学习生字挂:音节:三拼音节,偏旁:提手旁,结构:左右结构,请同学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找学生说。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四、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我会读)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自读三遍——开火车读

  五、考一考你

  汉字魔术

  六、升华学习

  游戏:摘果子游戏

  老师叫学生闭上眼,老师去太空种苹果,老师把生字卡片挂在一棵树上。种完后全请学生睁开眼,学生认识哪一个,就把哪一个摘下来。

  七、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

  4、初读了课文。

  九、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

  2、请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把本课生字读给爸爸妈妈听。

《端午粽》教案范文 篇16

  这一周我们听取了低年级组仇老师的《端午粽》听评课教学,我更是受益匪浅,他的教学水平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几乎整堂课没有瑕疵。针对仇老师的这节课,我做一个简单粗略的评议,敬请仇老师指正。

  本节课的优点很多:

  1、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仇老师让学生读书时,比较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能及时提醒学生在读书时端好书本,坐正姿势,读书做到一拳一尺。

  2、注重字词短语的层层深入训练。

  如先紧扣课文内容:( )的竹叶,( )的糯米,( )的枣。

  拓展填空成:青青的( ),白白的( ),红红的( )

  再增加难度:( )的( )

  这样层层加深,达到扩展训练的目的,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这中间还借用猜谜的形式填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获取知识,增强能力。

  3、注重在学文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如学习粽子的色、香、味时,能告诉孩子们是由外到内的去写,这就有意识地指导了孩子的写法,初步潜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适时的板书也清晰、简洁、重点突出。仇老师的声情并茂,激情飞扬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乐学教育。

  4、注重用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小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所以仇老师就抓住孩子们的喜好心理适时运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比如,出示问题说,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就用动画片告诉孩子们答案。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学得认认真真。使整堂课都在仇老师的激情教学和孩子们的乐学中完美收官。真可谓是兴趣充满了课堂,课堂在笑声中结束。我们也被这好看的动画所吸引,所以这堂课取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仇老师的这节评讲课优点很多很多,我不再一一叙述。

  鉴于以上的评价是我本人对仇老师这节听评课的粗略看法,有说的不恰当的地方敬请原谅。我今后一定多向仇老师请教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教案范文 篇17

  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