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传统节日。
2、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遭到守旧派的不断陷害,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逐出郢(yǐng)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mì)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纷纷争逐着驾船相救,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赛龙舟的习俗也就由此而来。
同时还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也就由此而来。
二、走近作者
1、了解沈从文。
作家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2、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
三、初读文本
在这篇课文中沈从文先生就用它的生动而精练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湘西的风土人情,让我们欣赏到了赛龙舟的精彩场面,感受到了桨手们的风采和拼搏的精神。
自由朗读课文。(多媒体展示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
(3) 向同学介绍你最喜欢的一个风俗习惯。
检查一: (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并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蘸(zhàn)酒 峒(dng) 泅(qiú)水 数(shù〕天前
擂(léi)鼓 鹳(guàn) 呐(nà)喊 shù(戍)军
jiǎng(桨)手 泥jiāng〔 浆 〕一律(lǜ)
检查二:
1、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了解到湘西的人们在端午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
明确:〔用雄黄蘸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穿新衣、吃鱼吃肉;划龙船竞赛;追赶放下水的鸭子〕
2、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
明确:(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3、其中哪些风俗习惯是详写?哪些风俗习惯是略写?大家知道端午节我们这里还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明确:吃粽子、挂钟馗像、悬艾草、喝雄黄酒……)
四、深入文本
1、“莫不穿了新衣”、“莫不倒锁了门”、“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文章开篇一连用了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
作用:“表现了全茶峒人都去观看的`热闹场面也表明赛龙舟是全茶峒人的庆祝活动
2、赛龙舟前人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在文中划出)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比赛的精彩场面的。
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4、分别找出这些人最具表现力的动作
桨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 挥动 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5、发挥想象,描述一下赛龙舟的激烈场面。
要求以“我仿佛看到…… ”“我感觉到……”为题来从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来描绘浆手的风采。
6、探究一:一条龙舟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你认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拼搏是取得胜利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要和全队合拍,要讲究配合,要团结协作)结合生活实际,你有什么启示?
启示:小而言之一个班级一个家庭;大而言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取得成绩、团结是必不可少的。
7、探究二:文中除了对龙舟及浆手的描写外,哪些句子也是介绍“赛龙舟”的。
①、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两岸人呐喊助威;(侧面描写)
②、更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联想,虚写)
五、写法指导
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呢?
场面描写(紧张激烈)
正面描写:(船手)(鼓声、呐喊声) 实 写
侧面描写:(观众、呐喊声)(想起小说故事) 虚 写
1、什么是场面描写
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环境之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作的具体描写。场面描写一般是截取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断面,将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场面描写的手法
① 动词的运用
准确而生动的动词运用,写出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有特征的动作,表现了赛舟场面的热烈。
②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的、具体的描绘和形象的刻画。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指对描写的对象不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与之相联系的周围事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被描写的对象。
③ 实写和虚写
实写:对客观事物如实加以描摹,作正面的,直接的描述。
虚写:对实际情况进行侧面烘托、合理夸张,或对景象进行想象和描绘。
六、写作训练
课文第二小节写捉鸭子,场面写得很简略。请你试着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一点。
七、拓展延伸
眼下,越来越多的洋节日(例如圣诞节)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你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八、总结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端午习俗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
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出示.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
二、范读课文,注意读音、字词、停顿,初步感知课文感受一下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的节日气氛和湘西一带的端午习俗。
(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三、本文比较多短小,不难理解,我们就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味,标示疑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边读边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交流。
1、字词方面的不解。如“缓促”“调理”、“不拘”等。
2、“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竞赛,为什么还要写以前练习的事?”
(1) 讨论侧面烘托的作用。
(2)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3处)
3、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中“种种情形”不描述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
(1) 讨论详写和略写的处理。
(2) 从文中再找类似的句子。
(3) 在此完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具体的场面,明确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点。
四、谈感受最深的场面
(一)人山人海的场地写得好。
(1)三个“莫不”的句子
(2)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
(二)重点赏析“赛龙舟”场面。
显示.课件中本段文字。
1、动词的运用。学生谈动词对表现场面的.作用,(.课件显示动词)
(1)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动作。(.课件显示不同竞赛人)
(2)、指导阅读带动词的句子,读出力度、读出气氛,纠正声音高低、短促,把动作突出出来。(生齐读)
2、拓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观众,你会怎么办做?有何感受?
(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赛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师生明确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3、精彩段落背诵
(1) 介绍背诵方法:关键词语背诵法。(.课件显示关键词)
(2) 根椐.课件显示的关键词背诵这一精彩场面。
五、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壮阔的场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受到了有益的人年启示。中国还有很多民俗,比如:-----、----、----、----、等(让学生举例),在每一个民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六、课文延伸。出示“清明节的来历”片段来感受所体现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同学们可以课下收集一些民风民俗,从中了解一下异地风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你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端午习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3、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准确、简炼的语言。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收集本地的民风民俗,感受家乡人们过端午的气氛。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塞龙舟》歌曲,收集有关端午的古诗句。
2、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资料: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同学们,在这些节日中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3、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端午节是为了悼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爱国诗人屈原。(板书:—走进湘西端午日沈从文)
4、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人。小学毕业,大学教授,完全是自学成才。代表作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一生共著有短篇小说二百余篇,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5、龙舟介绍
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船手一般有8-20个,持桨坐在两侧,船头有鼓手。比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冲向终点。看,河面上是龙舟一片如出水蛟龙,船手们你争我赶,奋力拼搏,鼓手们则指挥若定,两岸的观众更是呐喊助威,蔚为壮观。
5、观看赛龙舟录象
二、朗读课文
(1)、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归纳:
①穿新衣。
②用雄黄蘸酒画王。
③吃鱼吃肉。
④赛龙舟。
⑤追鸭子等。
(2)、与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否相同或相近?
相近的是有穿新衣、吃咸鸭蛋、包粽子。不同的是:还要煮鸡蛋、挂蒲包、洗澡等。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明确:端午日是按照一天的时间顺序。其中最吸引你的是龙舟竞赛,竞追鸭子
三、仔细品味龙舟赛场面分析
1、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正面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板书)
桨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板书)
2、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如何从侧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不讲等级,不论老少,倾家出去,全城出击,争睹龙舟竞赛,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出了龙舟赛的热烈欢腾
3、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4、小结: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5、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嘛。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
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
(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那他们图个啥?
(欢乐、热闹)
【归纳】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其实,在我们的校运会上,不管是参赛的选手也,啦啦队也好,尽管得到了奖品算不了什么,啦啦队不用说了也奖品也没有。但大家图的就是能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对不对。同时,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你们说是不是?
从龙舟比赛中我们可领悟到做事要“合作努力、奋勇争先”,光靠一个人是行不通的,只有通力合作才能获得胜利
6、小黑板显示
实写虚写
人物动词作用联想、作用
个
体桨手持(桨)、划(船)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各种人物的特征;赛船的激烈场面。梁红玉击鼓助战
进一步渲染了赛船场面的激烈
带头的坐(船头)、缠裹(红布包头)、拿(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进退)
擂鼓、打锣的坐(中间)、敲打(锣鼓)、调理(划船节拍)
群体选手
观众鼓声如雷鸣、
呐喊助威
6、拓展与运用
请你们开动一下你们的脑筋,也来试着联想一下,假如你处在这样的场合,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之中,耳朵里充满了呐喊之声,你会联想到什么?请从正面和侧面加以描摹。
运动场,足球比赛,大型歌舞演唱会,激烈的战斗场面
正面描写:写运动员或表演者
侧面描写:看比赛的人们
7、好了,龙舟也划累了,呐喊也喊累,也该休息休息啦,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
(竞追鸭子)
目的是什么?
(与民同乐,还是为了突出节日的欢腾气氛!)
我们一起来把这节读一遍。
既然是余兴节目,作者也懒得动脑筋啦,两三笔就略带过了。对于竞追鸭子,作者仅用了一句话:“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就对这热闹有趣的场面作了概括。
8、拓展训练
如果你当时也在边上的话,请你用50到100字描写一下你想象中人们竞追鸭子的细节。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或者可以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想一下,河面上抓鸭子,一般会采用些什么方法?
(提示:穷追猛打迂回包抄合力擒抓守株待兔)
四、归纳要点:
1、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象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2、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生活?
其实、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还有赛马、秋千、竹杆舞等活动,展示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奋进不息的民族的精神,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我们要在吸取外国文化的同时,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五、课外练习: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象吧。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
老师请你们试着回忆一下中秋节那一天,特别是那个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渡过的。请把你回忆到的事情甚至是点滴用文字写下来,尽量能抓住重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中秋节的氛围给突现出来。
端午习俗教案 篇4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小一班教室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2、制作端午节习俗ppt
3、各种形状的粽子。
活动过程:
一、说说端午由来
1、说说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2、讲解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二、讲讲端午习俗
1、请孩子猜猜端午节可以做些什么事?
2、观看ppt
3、小结:
端午节的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戴香囊------
三、吃吃端午粽子
1、说说自己吃过哪些粽子?
2、孩子品尝各种粽子,并请孩子说说你吃到的粽子有哪些馅,它的味道是怎样的?
3、小结:粽子的品种很多,各种粽子好吃营养又好。
四、演演端午节目
请小宝宝们表演朗读端午节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