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练习课教案

2023-11-08

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辨析乘法运算定律。

  2、能初步运用乘法分配律优化计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通过辨析,巩固对乘法运算定律的认识。

  教学难点:

  变乘法分配律及其变式的认识与掌握。

  预设过程

  一、辨析作业错例

  能对前一天《作业本》中的第2题进行辨析。

  (25+125)×4=25×125+25×4

  (25+125)×4=25×125+125×4

  (25+125)×4=25×125+125

  25×4+125×4=4×(25+125)

  25×4+125×4=25×4+125)

  1、指出每组算式正误,并说明理由。

  2、复习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及字母表达式。板:

  (a+b)×c=a×c+b×c

  a×(b+c)=a×b+a×c

  和×一个数=积+积

  二、扩展乘法分配律

  选择一个正确的算式。

  35×(2×5)=

  a、35×2+35×5 b、(35×2)×5

  67×77+77×33=

  a、77×(67+33) b、67×(77+33)

  (40-2)×25=

  a、40×25+2×25b、40×25-2×25

  104×25=

  a、100×25+4×25b、100×4×25

  125×3+125×4+125=

  a、125×(3+4)

  b、125×(3+4+1)

  1、请学生根据运算定律及已知算式,选择正确的算式。

  2、着重(40-2)×25、104×25和125×3+125×4+125的分析。

  三、练习

  1、p38-5

  2、p38-7

  3、p38-6

  4、p38-9

  5、p37-4与p38-8

  1、说说哪些算式用到了乘法分配律?哪些没有用到,为什么?

  2、先判断每组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再选择每组中的一题计算一下,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一题。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p38-6,指名板演,并讲评。

  4、独立完成p37-4与p38-8,说说哪种方法更好。

  四、总结

  今天,你用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和×一个数=积+积

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中间、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 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二、基本训练

  1、口算

  49×3 840÷70 61×7 320÷80

  120÷40 18×6 570÷30 65×5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8505÷17 8355÷83 8160÷34

  9045÷45 7816÷26 8232÷56

  三、综合训练

  1、对比练习

  2856 ÷28 3840 ÷16

  8484 5760

  5788 8485

  2、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5 12

  26)5330 54)5508

  52 54

  130 108

  130 108

  0 0

  3、计算并验算。

  8640÷36 4935÷47 8945÷85

  1185÷29 9600÷32 3854÷82

  4、文字题

  (1)一个数乘63得7560,这个数是多少?

  (2)9548是77的多少倍?

  (3)除数是24,商7余11,被除数是多少?

  四、提高练习

  +7004÷34=300 (- )×26=3640

  五、课堂

  六、课堂作业 《作业本》p43

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均数的定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习小结。

  四、作业

  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的练习课

  (一)平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知识目标:体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考一考你们好吗,看题目。

  6÷=÷=÷=÷=

  2÷=÷=÷=÷=

  通过提问,全班订正,导入新课。并评价。

  二、用小黑板出示下列题目。

  3x=x=10x=25x=

  提问学生解方程的规律,并指名说一说第一小题的解法。

  其它题目独立作,全班订正。

  三、课本第三题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然后解答,全班判定。

  四、第四题

  1、先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2、小组间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整数除以分数

  除以真分数商大于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除以1商等于整数

  除以假分数商小于整数

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中间、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 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二、基本训练

  1、口算

  49×3 840÷70 61×7 320÷80

  120÷40 18×6 570÷30 65×5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8505÷17 8355÷83 8160÷34

  9045÷45 7816÷26 8232÷56

  三、综合训练

  1、对比练习

  2856 ÷28 3840 ÷16

  8484 5760

  5788 8485

  2、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5 12

  26)5330 54)5508

  52 54

  130 108

  130 108

  0 0

  3、计算并验算。

  8640÷36 4935÷47 8945÷85

  1185÷29 9600÷32 3854÷82

  4、文字题

  (1)一个数乘63得7560,这个数是多少?

  (2)9548是77的多少倍?

  (3)除数是24,商7余11,被除数是多少?

  四、提高练习

  +7004÷34=300 (- )×26=3640

  五、课堂

  六、课堂作业 《作业本》p43

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课本第35页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不进位加竖式计算的方法,比较熟练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能正确地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口算。并用“比......多(少)”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

  23+1564+35100-7076-26

  56-996-5362+2650+30

  1、完成练习四第2、3题。

  (1)请学生完整叙述题目。

  (2)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解答。

  2、完成练习四第4题。

  (1)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贵22元”是什么意思?“至少要带几十元”又是什么意思?

  (2)学生估计,如果有学生通过口算说出要带68元,要引导他进行估计。

  3、完成练习四第5题。

  (1)学生讨论,提醒注意“最多”、“最少”。

  (2)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解决问题练习

  1.补充:

  (1)少先队员种了36棵杨树,种的梧桐树比杨树多20棵,种了多少棵梧桐树?

  (2)少先队员种了56棵梧桐树。种的杨树比梧桐树少36棵,种了多少棵杨树?

  ①学生读题,独立完成。

  ②请说说每题的解题思路。

  2.出示:

  (1)动物园有孔雀16只,黄莺比孔雀多3只?

  (2)学校书法小组有38人,美术组比书法组少6人,________?

  ①请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说说为什么提这个问题。

  ②学生解答。

  五、全课

  在解答这类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时,一定要先弄清谁多谁少,理解清楚之后,再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答。

  六、作业练习四第1题。

  教学后记:

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谁能说说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课本第73页第11题。

  2、课本第73页第14题。

  说说这些是什么样的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课本第73页第13题。

  说说从图上可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是什么。

  思考一下,该怎样列式?

  三、巩固新知

  1、课本第73页第12题。

  2、课本第73页第16题。

  四、全课小结

  课后反思:略

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即方程法、算书法。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合作学习,愿意交流,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找单位“1”和等量关系的方法。并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或者用算书法解答问题。

  教学策略:

  分析百分数的意义,找准标准量,写出关系式,列方程和算数式,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不同点。

  教学准备:画有百分数信息的表格和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用算书法解答呢?

  二、练习

  1、出示72页“练一练”的第4题,分析表格信息资料,提问:学校图书馆共有多少本书?然后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做这道题时,先引导学生从第横行中的数据入手找等量关系:总本书×20%=科技类(2400),求出总本书后,再求出学科类和故事书占总本书的百分比。

  2、实践活动

  统计你家上个月的支出情况,支出项目可分为食品、服装、书包等。算算每个项目的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几,绘成统计表。

  三、课堂总结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总本书×20%=科技类(2400)

  教学反思:略

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

  3、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教学重点

  能运用有关面积方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可爱的小熊听说同学们今天要上一节活动课,它非常想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但是河马老师要求它必须答对下面这道题才能来到这儿。它能顺利通过考试吗?请你也来连一连。

  一枚小纽扣1平方米

  电灯开关的正方形底座1平方厘米

  一张方桌表面1平方分米

  二、学中做

  1、完成“练习二”第7题。

  2、学校要在楼后的长方形空地上建造花坛以美化校园。请你根据图示,求出ABCD四块花坛的总面积。

  3、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草坪,占地面积是1。

  A.平方米B.公顷C.千米

  (2)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比

  A.面积同样大B.长方形面积大C.正方形面积大

  (3)至少用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A.2B.4C.8

  (4)测量土地时,一般用做单位。

  A.平方分米B.平方千米C.平方米

  4、完成“练习二”第8题

  5、一个长方形果园长78米、宽50米,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这个果园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三、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选适当的单位填空。

  ①一个鱼池占地2500

  ②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0

  ③教室的面积大约有50

  ④我国领土大约是960万

  ⑤妈妈的手掌大约1。

  (2)完成“练习二”中的数学游戏。

  (3)宁宁假期去乡下的奶奶家玩。正巧叔叔要搭一个花棚。他先打下了四个桩,定下了长方形的四个顶点。量了之后,长是24米,宽16米。他正准备用塑料搭棚,宁宁说:“叔叔,我还能围出一个更大的地方。”宁宁把好方法讲给叔叔听,叔叔连忙说好。同学们,你能围出更大的地方吗?

  2.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二”中的实践活动。

  ①为小明家的厨房铺地砖选择合理的设计。

  ②根据要求设计图案。

  (2)最近,佛山正在争创国家卫生城,市政府决定加强城市建设,扩大绿化面积,把占地1公顷的正方形广场平整扩展,使得每一边都向外延长100米。新广场将有多少公顷?你知道怎么算吗?

  作业设计

  1.小黑板的作业。

  2.“口算”对应的练习和五星级的同步的练习。

  板书设计

  练习课

  学校要在楼后的长方形空地上建造花坛以美化校园。请你根据图示,求出ABCD四块花坛的总面积。

  教学后记

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谁能说说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72页练习十六的第6题。

  判断算法是否正确,不对的改正。

  2、课本第72页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新知

  课本第72页第8题。

  先说说得数十位上的数字,再计算。

  四、全课小结

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熟记1-4的乘法口诀。

  2、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做乘法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诵1-4的乘法口诀。

  2、做第6题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二、重点练习

  1、做第7题

  学生做完认真比较加法和乘法的不同点,错误的说出原因。

  2、做第8题

  教师读题,学生填出符号,教师讲解。

  3、做第9题

  学生自己填写,并说出乘法口诀。

  4、做第10题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用乘法算式做。

  2×3=6(人)

  3×3=9(人)

  4×2=8(人)

  教师强调如何列乘法算式。

  三、

  请学生再次背诵乘法口诀。

  四、作业

  第6题。

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 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

  四、随堂练习

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1、熟练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加减法间的联系。

  2、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等。

  重点难点:

  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瞧,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松鼠

  今天我们就到松鼠家里云做客吧。

  课件出示小松鼠

  二、合作练习

  1、课件出示松鼠过早

  看,松鼠妈妈有6颗松子,小松鼠有4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那你能算出来吗?

  2、你们可真聪明,小松鼠们要出门去采果子了,他们要动脑才能拿到自己的篮子,出示题卡。

  小松鼠手上的数用10去减,得到的结果就是篮子上的数。

  比一比,哪个同学做的快?

  3、小松鼠提着篮子高高兴兴地出门去,在路上遇到了美丽的孔雀,花孔雀正在整理自己的羽毛。

  课件出示P68孔雀图

  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算算孔雀身上的羽毛是多少?

  4、松鼠妈妈和儿子比赛捡松子,捡完了他们摆在地上比谁捡的多。

  课件出示P68 8 独立看图并填空

  5、P68 7 看邻居小白兔在忙啥呢?数一数屋后的冬瓜

  三、练习

  第。68面的第9、10题 看松鼠来到了学校,你看图中哪些可用7+3=10来表示。

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复习巩固小数的读、写及其大小比较,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可以用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并列出正确的加减算式。

  3.能够利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的应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初步认识了小数并会进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练习课教学。在练习中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复习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其计算,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上,看学生是否能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应注意学生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及其计算的策略。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学生基本上来源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但这些家庭的大部分孩子又因为父母的“忙”而缺乏家庭所给予的学习上的必要辅导。作为一所民办学校,从20xx年开始课改实验,学生都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生能灵活地思考问题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动手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看一看,比一比

  1.师:新的学期我们又拥有了许多新的课本,又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这学期学校又发了哪些新书呢?拿出来看一看。

  2.一本数学书的价钱是多少元?也就是几元几角几分呢?其余书的单价你知道吗?同桌互相介绍一下。

  3.老师手中有一本科技书,它的价钱是多少?你能在你的新书中找一本比科技书贵的书吗?再找一本比科技书便宜的书。(让学生说明比较的理由。)

  4.小组合作:一名同学拿出一本书,其余同学分别找比它便宜或比它贵的书。

  (二)活动二:想一想,算一算

  1.师:在这些新书中,哪本书最贵,哪本书最便宜?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以下两个问题:

  (1)这两本书相差多少元?

  (2)这两本书一共多少元?

  2.让学生对以上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小数加减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4.根据这些新书的价格,你还能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吗?(小组合作,每组提出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解答。)

  (三)活动三:综合练习

  1.写一写、读一读

  10元 2元 5角 5角2角 2分5元 2分

  元 元 元

  2.在○里填上“>”“<”或“=”

  7.8元○9.0元0.6元○1.2元10.00元○10元

  6.08元○6.05元 0.60元○0.59元 3.68元○4.2元

  3.解决问题

  (1)小明的爸爸身高是1.80米,妈妈身高是1.60米,小明的爸爸比妈妈高多少米?

  (2)一本《数学伴你成长》3.20元,老师带10元钱准备买两本《数学伴你成长》,钱够吗?

  4.实践活动

  跟爸爸妈妈一起经历一次购物活动,保留收银小票,看一看收银小票,与爸爸、妈妈交流一下收银小票的每一项表示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的教学是在新学期的第二周进行的,在教学时我利用学生对新书还有强烈的兴趣这一资源,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复习小数的意义、读、写、大小比较及计算,而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参与知识应用的过程,在应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比较高,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也能清晰地表达出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是在综合练习中,我感到有些平淡,学生也比较安静,我想如果能够在这里设计一道综合性的或开放性的题目,学生也许会更感兴趣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

  案例点评

  本节课为第一单元的练习课,杨老师设计了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通过比较书的价格复习小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复习小数的加减法,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那些?谁能按从大到小说说?

  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从左到右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怎样的?从右到左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是怎样化的?米与厘米,米与毫米间是怎样互化的?

  (2)练习

  1米=分米10厘米=分米

  1米=厘米10毫米=厘米

  1千米=米600厘米=米

  2、举例: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可捉高90,教室长10,小学生每小时步行4,黑板长5,火车每小时性80。

  (2)练习书p87t3

  4、练一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6千米=米9千米430米=米

  5000米=米3450米千米米

  5、独立完成p87t4、5

  二、综合练习

  1、判断题

  (1)学校的三层楼高是11米。

  (2)小明1分钟能走100米。

  (3)一条路长4千米,另一条路长4000米,这两条路一样长。

  (4)一辆货车在公路上每小时行56米。

  (5)小英从家里到学校走了20分钟,他家离学校大约是1千米。

  2、应用题

  (1)南京长江大桥长6772米,九江长江大桥长7675米。

  a:哪座桥长?长多少?

  b:这两座桥的长各合多少千米多少米?

  (2)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火箭的速度是喷气式飞机的9倍,火箭每秒飞行500米。火箭每秒飞行多少千米多少米?

  (3)体育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3、提高练习

  天平的一边放了一个1千克的砝码,另一边放了5个苹果和两个100克的砝码,正好平衡。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作业《作业本》p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