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练习课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练习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会正确地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求末知角的度数。

  3、会正确地指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会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按要求作图并回答:        

  (1)画一条直线,        问:直线有什么特征?        

  (2)在这条直线上点一点。问:你发现一了什么?        

  (3)再地直线上点一点。  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4)区分直线、线段、射线。   

  2.出示图例:P65 2          

  (1)先说一说这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2)再量一量这些角的度数?         

  (3)说一说,锐角、钝角、直角的度数或范围?        

  (4)你认为哪一类角比较特殊,为什么?  

查看全文

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练习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会正确地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求末知角的度数。

        3、会正确地指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会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按要求作图并回答:        

                         (1)画一条直线,        问:直线有什么特征?        

                         (2)在这条直线上点一点。问:你发现一了什么?        

                         (3)再地直线上点一点。  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查看全文

“方程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6页6~12题。

教学目的: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等式的性质,体会解简单的方程的数学根据是等式的性质,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数学简约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流程:一、出示天平图,激活记忆。⑴出示天平图。让学生说说有关天平的知识:相等,等式;等式的性质;方程,解方程。⑵揭示课题——复习课。二、复习展开。⑴辨析,明确解题思路。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6+x=14            x-4<14           y-28   16+y=14+x        50÷25=2          50>20-5先说说辨析的理由,再整理找方程的思路,一是先找等式,再找含有未知数(字母)的;二是先找含有未知数(字母)的,再找等式,最后小结,找方程离不开“等式”和“含有未知数”两个要点。⑵解方程,简约过程。板演:解方程 x+25=37    x-25=37           25+x=37例      x-25=37                x-25=37解:x-25+25=37+25            解:x=37+25x=62                    x=62用简约过程的格式再解方程,说说简约过程中运用到的等式性质。完成练习一中的第7、9两题。   ⑶适当拓展解方程的范围。比较x+25=37和25+x=37两个方程,说出解方程的另一个数学根据——运用了加法交换律。推想:由方程x-25=37推想开去25-x=37,减法没有交换律,所以暂时不能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拓展:试用其他方法求得未知数。⑷完成课堂作业。练习一中第10、11题。三、适度拓展,为后续学习作准备。⑴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图中的未知数。思路1:用算式解答。思路2:列方程解答。⑵形象地、多角度地感悟“等式的性质”。完成练习一中的第6题。口答练习一中的第12题。12.吴兵买了1本练习本和3枝铅笔,张兰买了7枝同样的铅笔,两人用去的钱同样多。一本练习本的价钱等于几枝铅笔的价钱?

查看全文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练习一的第4-8题。
教材学情分析:
前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发展。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这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步骤,本节课是上一节基础上的安排练习课,旨在让学生熟悉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形成相应的技能。
练习一的第4题有两问,一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二是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练习沟通“两问”之间的联系;第5通过解答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基本方法的理解;第6、7题在不同的实际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第8题通过填表、计算和比较,既巩固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又启发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统计的密切关系;“你知道吗”了解“百分点”“负增长”等知识,体会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拓宽学生是知识面。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

查看全文

“年、月、日”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练习一

目的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年月日等相关的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整理与应用

教具: 幻灯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

1、学生自由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时间单位:

       年————月——日——时——分——秒

             12    31    24    60    60

       (7、4、1) 30

                  29(30)

计时的方法:

          ⑴普通计时法 (12小时计时)

          ⑵24小时计时法

主要让学生举例说明互相转化的方法

求经过时间

          ⑴求经过的小时数

          ⑵求经过的天数

          ⑶求经过的年数

主要让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年=(   )个月                  1日=(    )小时

查看全文

“四则运算 、文字题”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18页  练习三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文字题的数量关系、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迅速 解答文字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字题练习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找出各组算式间的关系,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34/2=17             45-9=36           42+46=90

24*10=240           36/12=3          35-30=5

17+240=257          17+3=20          90/5=16

综合式               综合式                  综合式        

    让同学互相介绍好方法

2、比一比,看谁算算得又对又快

60*4+960/30-26

60*(4+960/30)-26

(60*4+960)/(30-26)

60*[(4+960)/(30-26)]

评出结果后让学生比较,这些式题有什么异同?在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判断、选择性练习

1、2600/(8+2*8+2)

=2600/(10*10)           运算顺序被数字特殊所迷惑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