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

2023-09-29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单位吨。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质量简单的化聚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进一步建立吨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提问: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

  板书:吨、千克、克

  (1)谁能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说说?

  (2)这三个单位从小到大的进率分别是怎样的?从大到小相邻间的进率是多少?

  (3)练习p91 t2

  2、举例:说说1克、1吨、1千克的重量相当于哪些物体的重量?

  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1)一支牙膏重200一提桶水重10

  一支钢笔重150一艘轮船重50

  一袋水泥重50一台拖拉机重2

  (2)练习书p91 t3

  4、重量单位间的化聚。

  练一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6500千克=吨千克,3吨45千克=千克

  3000千克=吨,7千克430克=克

  7500克=千克克,2吨=千

  二、综合练习

  1、判断题

  (1)一瓶墨水重150克。

  (2)一扇门高2米。

  (3)数学课本重18千克

  (4)一桶水重10厘米。

  (5)杭州到北京长1360米。

  (6)一架飞机重15吨。

  2、单位间的化聚。

  7060千克=吨千克,1吨340千克=千克

  2395米=千米米,6千克254克=克

  8040千克=吨千克,5千米60米=米

  3、下面的○里填上〈、〉或=

  980千克○1吨3千克120克○3120克

  7吨○6980千克4千米50米○4500米

  6300米○6千米90米3米5厘米○350厘米

  4、应用题

  (1)一个煤矿去年日产煤782吨,今年的日产量是去年的4倍。今年每日产煤多少吨?

  (2)西瓜专业有8个暖棚,收西瓜7吨600千克。平均每个暖棚收西瓜多少千克?

  三、提高练习

  有一个台秤,只能称40千克以上的质量。甲、乙、丙三个小朋友的体重都在20—39千克之间。你能用这台秤称出他们各自的体重吗?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1、《作业本》p55

  2、课本p92 t8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正确、熟练地分析、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练习课。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1.复习。

  (1)补充问题训练:

  ①三(1)班有男生20人,女生22人,______?

  ②花瓶里要插10朵花,已经插了4朵,________?

  (答案如下:①全班共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②还有几朵花要插?)

  (2)补充条件训练:

  ①__________,大米比面粉多5袋,面粉有多少袋?

  ②小红家养了4只白兔,_________,黑兔比白兔多多少只?

  (答案如下:①食堂运来25袋大米。②5只黑兔。)

  (3)解题训练:

  ①班里买来30张彩纸,比白纸少12张,白纸买了多少张?

  ②商店有红气球18个,黄气球比红气球多5个,黄气球有多少个?

  (答案如下:①30+12=42张 口答:白纸买42张。

  ②18+5=23(个) 口答:黄气球23个。)

  教学意图:通过三个层次的复习,为下一步练习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做好知识上与心理上的准备。

  2.练习。

  (1)解题训练:

  ①商店里运来45筐芹菜,运来的菠菜比芹菜多30筐。运来多少筐菠菜?卖出50筐菠菜,还剩多少筐菠菜?

  让学生读题,试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可做如下分析:菠菜比芹菜多30筐,就是比45筐多30筐,菠菜的数量是较大数,芹菜是较小数,求菠菜多少筐就是求较大数,用较小数加上差,即用45+30=75(筐)。又知道卖出50筐,求还剩多少筐就是求从整体中减去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应该用减法:75-50=25(筐)。

  教师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

  答案:45+30=75(筐) 75-50=25(筐)

  口答:运来75筐菠菜。口答:还剩25筐菠菜。

  ②操场上跑步的比打球的多6人,打球的有28人,跑步的有多少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14人,跳远的有多少人?

  学生分析解答,教师订正:

  28+6=34(人) 34-14=20(人)

  口答:跑步的有34人,小学数学教案《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练习课》。 口答:跳远的有20人。

  ③幼儿园买了64件玩具,分给小班35件,剩下多少件?又分给大班18件,现在还剩多少件?

  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64件玩具是整体,分给小班35件是一部分,求剩下多少是求另一部分;然后把剩下的部分再当做整体,又分给大班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列式是:

  64-35=29(件) 29-18=11(件)

  口答:剩下29件。 口答:现在还剩11件。

  ④妈妈昨天上午织袜子47双,下午织袜子46双。昨天一共织了多少双?今天织了98双,比昨天多织多少双?

  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教师订正如下:

  47+46=93(双) 98-93=5(双)

  口答:昨天一共织了93双。 口答:比昨天多织5双。

  (2)补充中间问题训练:

  ①商店有<span class="highlighted_tool" style="background<span class=" highlighted_tool'="">-color: #E590E5;padding:0px'>毛巾25包,又运进20包,_____?卖出45包,还剩多少包?

  ②小明做了15道练习题,比小丽多做2道,_______?小丽比小华少做7道,小华做了几道?

  ③停车场上有大汽车40辆,比小汽车多12辆,_______?又开来小汽车18辆,现在停车场上有小汽车多少辆?

  答案:①商店现在有毛巾多少包?

  ②小丽做了多少道练习题?

  ③小汽车有多少辆?

  教学意图:通过两组练习,使学生加深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审题与分析能力。

  3.提高练习。

  (1)儿童商店有红气球30个,黄气球25个,花气球的个数与黄气球同样多。三种颜色的气球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可做如下分析:花气球的个数与黄气球同样多,就是也有25个,求三种颜色的气球有多少个就是把红气球、黄气球和花气球这三部分数量相加。

  答案是: 30+25+25=80(个)

  口答:三种颜色的气球一共有80个。

  (2)商店上午售出洗衣机12台,比下午少售出3台,全天共售出洗衣机多少台?

  此题可以做为思考题,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师可做如下提示:求全天共售出洗衣机多少台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分别到哪里去找?

  教学意图:通过这两道提高练习,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习两步应用题进行渗透,同时也可加深学生对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理解。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中间、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 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二、基本训练

  1、口算

  49×3 840÷70 61×7 320÷80

  120÷40 18×6 570÷30 65×5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8505÷17 8355÷83 8160÷34

  9045÷45 7816÷26 8232÷56

  三、综合训练

  1、对比练习

  2856 ÷28 3840 ÷16

  8484 5760

  5788 8485

  2、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5 12

  26)5330 54)5508

  52 54

  130 108

  130 108

  0 0

  3、计算并验算。

  8640÷36 4935÷47 8945÷85

  1185÷29 9600÷32 3854÷82

  4、文字题

  (1)一个数乘63得7560,这个数是多少?

  (2)9548是77的多少倍?

  (3)除数是24,商7余11,被除数是多少?

  四、提高练习

  +7004÷34=300 (- )×26=3640

  五、课堂

  六、课堂作业 《作业本》p43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0~111页“练习与应用”第8~10题,“探索与实践”第11~14题,“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感受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感受圆的独特性。

  3、通过“与反思”,引导学生自己在探索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

  教学重点: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练习与应用

  1、谈话引入。师:今天我们继续对本单元学习的圆的有关知识进行与复习。

  板书课题:与练习。

  2、完成“练习与应用”第8题。师问:最大的圆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的周长与面积呢?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师问:谁来指一指这个运动场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哪个部分?求它的周长可以怎样想呢?求它的面积可以怎样想呢?

  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0题。师问:要求半圆形的面积,首先要知道什么?

  要求出整圆的面积,必须求出什么?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探索与实践第11题。教师问:是什么标志,知道标志表示的意义吗?

  学生交流自己以圆为基本图形的标志。

  2、完成第11题。

  师:在操场上画的圆一般都比较大,用圆规肯定是不行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说己的想法。

  到操场上试着画一画。

  师追问:这个绳子的长就是圆的什么?

  3、完成第13题。

  在操场上进行测量并记录,回去后进行计算。

  4、完成第14题。

  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再以小组为单位用一根绳子围一围、量一量。

  通过计算得出结论。

  师追问:你有什么发现?

  三、与反思

  1、指导学生理解每项指标的含义。

  2、自我、打☆。

  3、说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四、课堂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复习巩固小数的读、写及其大小比较,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可以用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并列出正确的加减算式。

  3.能够利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的应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初步认识了小数并会进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练习课教学。在练习中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复习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其计算,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上,看学生是否能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应注意学生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及其计算的策略。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学生基本上来源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但这些家庭的大部分孩子又因为父母的“忙”而缺乏家庭所给予的学习上的必要辅导。作为一所民办学校,从20xx年开始课改实验,学生都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生能灵活地思考问题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动手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看一看,比一比

  1.师:新的学期我们又拥有了许多新的课本,又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这学期学校又发了哪些新书呢?拿出来看一看。

  2.一本数学书的价钱是多少元?也就是几元几角几分呢?其余书的单价你知道吗?同桌互相介绍一下。

  3.老师手中有一本科技书,它的价钱是多少?你能在你的新书中找一本比科技书贵的书吗?再找一本比科技书便宜的书。(让学生说明比较的理由。)

  4.小组合作:一名同学拿出一本书,其余同学分别找比它便宜或比它贵的书。

  (二)活动二:想一想,算一算

  1.师:在这些新书中,哪本书最贵,哪本书最便宜?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以下两个问题:

  (1)这两本书相差多少元?

  (2)这两本书一共多少元?

  2.让学生对以上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小数加减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4.根据这些新书的价格,你还能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吗?(小组合作,每组提出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解答。)

  (三)活动三:综合练习

  1.写一写、读一读

  10元 2元 5角 5角2角 2分5元 2分

  元 元 元

  2.在○里填上“>”“<”或“=”

  7.8元○9.0元0.6元○1.2元10.00元○10元

  6.08元○6.05元 0.60元○0.59元 3.68元○4.2元

  3.解决问题

  (1)小明的爸爸身高是1.80米,妈妈身高是1.60米,小明的爸爸比妈妈高多少米?

  (2)一本《数学伴你成长》3.20元,老师带10元钱准备买两本《数学伴你成长》,钱够吗?

  4.实践活动

  跟爸爸妈妈一起经历一次购物活动,保留收银小票,看一看收银小票,与爸爸、妈妈交流一下收银小票的每一项表示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的教学是在新学期的第二周进行的,在教学时我利用学生对新书还有强烈的兴趣这一资源,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复习小数的意义、读、写、大小比较及计算,而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参与知识应用的过程,在应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比较高,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也能清晰地表达出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是在综合练习中,我感到有些平淡,学生也比较安静,我想如果能够在这里设计一道综合性的或开放性的题目,学生也许会更感兴趣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

  案例点评

  本节课为第一单元的练习课,杨老师设计了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通过比较书的价格复习小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复习小数的加减法,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熟练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加减法间的联系。

  2、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等。

  重点难点:

  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瞧,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松鼠

  今天我们就到松鼠家里云做客吧。

  课件出示小松鼠

  二、合作练习

  1、课件出示松鼠过早

  看,松鼠妈妈有6颗松子,小松鼠有4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那你能算出来吗?

  2、你们可真聪明,小松鼠们要出门去采果子了,他们要动脑才能拿到自己的篮子,出示题卡。

  小松鼠手上的数用10去减,得到的结果就是篮子上的数。

  比一比,哪个同学做的快?

  3、小松鼠提着篮子高高兴兴地出门去,在路上遇到了美丽的孔雀,花孔雀正在整理自己的羽毛。

  课件出示P68孔雀图

  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算算孔雀身上的羽毛是多少?

  4、松鼠妈妈和儿子比赛捡松子,捡完了他们摆在地上比谁捡的多。

  课件出示P68 8 独立看图并填空

  5、P68 7 看邻居小白兔在忙啥呢?数一数屋后的冬瓜

  三、练习

  第。68面的第9、10题 看松鼠来到了学校,你看图中哪些可用7+3=10来表示。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中间、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 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二、基本训练

  1、口算

  49×3 840÷70 61×7 320÷80

  120÷40 18×6 570÷30 65×5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8505÷17 8355÷83 8160÷34

  9045÷45 7816÷26 8232÷56

  三、综合训练

  1、对比练习

  2856 ÷28 3840 ÷16

  8484 5760

  5788 8485

  2、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5 12

  26)5330 54)5508

  52 54

  130 108

  130 108

  0 0

  3、计算并验算。

  8640÷36 4935÷47 8945÷85

  1185÷29 9600÷32 3854÷82

  4、文字题

  (1)一个数乘63得7560,这个数是多少?

  (2)9548是77的多少倍?

  (3)除数是24,商7余11,被除数是多少?

  四、提高练习

  +7004÷34=300 (- )×26=3640

  五、课堂

  六、课堂作业 《作业本》p43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中间、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 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二、基本训练

  1、口算

  49×3 840÷70 61×7 320÷80

  120÷40 18×6 570÷30 65×5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8505÷17 8355÷83 8160÷34

  9045÷45 7816÷26 8232÷56

  三、综合训练

  1、对比练习

  2856 ÷28 3840 ÷16

  8484 5760

  5788 8485

  2、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5 12

  26)5330 54)5508

  52 54

  130 108

  130 108

  0 0

  3、计算并验算。

  8640÷36 4935÷47 8945÷85

  1185÷29 9600÷32 3854÷82

  4、文字题

  (1)一个数乘63得7560,这个数是多少?

  (2)9548是77的多少倍?

  (3)除数是24,商7余11,被除数是多少?

  四、提高练习

  +7004÷34=300 (- )×26=3640

  五、课堂

  六、课堂作业 《作业本》p43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熟练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加减法间的联系。

  2、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等。

  重点难点:

  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瞧,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松鼠

  今天我们就到松鼠家里云做客吧。

  课件出示小松鼠

  二、合作练习

  1、课件出示松鼠过早

  看,松鼠妈妈有6颗松子,小松鼠有4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那你能算出来吗?

  2、你们可真聪明,小松鼠们要出门去采果子了,他们要动脑才能拿到自己的篮子,出示题卡。

  小松鼠手上的数用10去减,得到的结果就是篮子上的数。

  比一比,哪个同学做的快?

  3、小松鼠提着篮子高高兴兴地出门去,在路上遇到了美丽的孔雀,花孔雀正在整理自己的羽<span class="highlighted_tool" style="background<span class=" highlighted_tool'="">-color: #E590E5;padding:0px'>毛。

  课件出示P68孔雀图

  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算算孔雀身上的羽毛是多少?

  4、松鼠妈妈和儿子比赛捡松子,捡完了他们摆在地上比谁捡的多。

  课件出示P68 8 独立看图并填空

  5、P68 7 看邻居小白兔在忙啥呢?数一数屋后的冬瓜

  三、练习

  第。68面的第9、10题 看松鼠来到了学校,你看图中哪些可用7+3=10来表示。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那些?谁能按从大到小说说?

  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从左到右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怎样的?从右到左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是怎样化的?米与厘米,米与毫米间是怎样互化的?

  (2)练习

  1米=分米10厘米=分米

  1米=厘米10毫米=厘米

  1千米=米600厘米=米

  2、举例: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可捉高90,教室长10,小学生每小时步行4,黑板长5,火车每小时性80。

  (2)练习书p87t3

  4、练一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6千米=米9千米430米=米

  5000米=米3450米千米米

  5、独立完成p87t4、5

  二、综合练习

  1、判断题

  (1)学校的三层楼高是11米。

  (2)小明1分钟能走100米。

  (3)一条路长4千米,另一条路长4000米,这两条路一样长。

  (4)一辆货车在公路上每小时行56米。

  (5)小英从家里到学校走了20分钟,他家离学校大约是1千米。

  2、应用题

  (1)南京长江大桥长6772米,九江长江大桥长7675米。

  a:哪座桥长?长多少?

  b:这两座桥的长各合多少千米多少米?

  (2)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火箭的速度是喷气式飞机的9倍,火箭每秒飞行500米。火箭每秒飞行多少千米多少米?

  (3)体育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3、提高练习

  天平的一边放了一个1千克的砝码,另一边放了5个苹果和两个100克的砝码,正好平衡。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作业《作业本》p52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11

  一、教学内容:P68~69

  二、教学目标:

  1、熟记角的各部分名称,能辨认出直角、锐角、钝角。

  2、培养乐于交流,合作的意识。

  3、培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放大镜和一块手表。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上一节角的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题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完成习题2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怎样判断。

  3、完成习题3:学生独立完成,投影仪出示答案

  4、指导学生完成习题4:收集学生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口述方法。

  5、指导完成习题5

  (1)观察3:00与9:00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角是否一样大。

  (2)分组拨一拨,找出哪两个时刻时针、分针所成的角是一样大,并把角的名称写下来。

  (3)发现什么规律,两个时刻相加正好是12

  6、完成习题6、7

  (三)全课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练习十三第9~15题及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知道和的变化规律与差的变化规律,能说出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以及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时两道算式结果的大小,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简便计算的方法,逐步做到计算的合理、灵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加法的运算定律,以及这些知识的应用。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加、减法计算的一些综合练习

  (板书课题),并且进行一些混合运算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指名学生口算。

  2.练习十三第10题。

  (1)计算a+b的和。

  小黑板出示,说明上一格的数是a,下一格的数是b,要求a+b是多少。

  提问:这里求的是两个数的什么?a表示的数叫什么数?b表示的数叫什么数?a+b表示什么? ’

  请同学们把a和b表示的两个数相加,求出a+b的和填在书上的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

  提问:这里哪个加数不变,哪个加数变化了?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

  如果从左往右看,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

  现在我们看出,当一个加数不变,另二个加数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和会怎样变化?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和也随着增加或减少多少。

  (3)判断下面每组中哪个得数大,大多少,并说明理由。

  126+97 135+198 178+299 254+96

  126+100 135+200 178+300 254+100

  (评析:这里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是为后面学习加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作准备的。通过这里的判断,有利于在学习教科书第70页的简便算法时理解算理。本节课下面认识差的变化规律的安排也有同样的作用。)

  (4)计算a一b的差。

  小黑板出示。

  提问:a表示什么数?b表示什么数?a一b表示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表里每格中a和b对应的数,求出a一b的差填在书上的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差的变化规律。

  提问:在表里被减数变化了没有?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从左往右看,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

  现在我们看出,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时,差怎样变化?减数减少时呢?

  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反而减少多少;减数减少多少,差反而增加多少。

  (3)下面每组中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比较,差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小多少?为什么?

  151—96= 342—298= 246—199= 245—97=

  151—100= 342—300= 246—200= 245—200=

  4.练习十三第11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回答每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并要求说明为什么这样算比较简便。

  小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把比较复杂的计算变得十分简便,很快算出结果。这种简便方法主要是交换加数的位置,根据加法结合律,把可以凑成整十、整百的数先加起来,然后接着计算。

  5.练习十三第12题。

  读题后提问:表里是哪几户人家?“合计”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用简便方法算出每户的合计数?

  让学生口算合计数填在表里。

  指名口答结果,集体订正。

  三、应用题练习

  练习十三第14、15题。

  1.读题后,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四、思考题

  1.填一填,想一想是怎样变化的。

  (1) 10+20=

  15+20=

  (2) 10+20=

  5+20= 。

  提问:和与加数是怎样变化的?

  指出:当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一个加数减少,和也减少

  2.用这样的方法去想一想思考题,说一说要怎样做。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提问:是怎样想的?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1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三第13题。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用分数表示相关的数。

  2、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600÷3320÷4690÷3720÷9

  60×40×7889+2572-56

  80×6080+6015×616×5

  二、在下图中涂上分数所表示地部分。

  3/4

  2/3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提问: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1/10,第二个括号填7/10?

  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号。

  3、做“想想做做”的第8题

  出示放大图。

  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也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5、做“想想做做”第10题

  6、做“想想做做”第11题

  四、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