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背景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学流程示意
字正腔圆,知读音。
手舞足蹈,读韵律。
熟读成诵,知其意。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3.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6.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别之时,那份伤感,那份痛心,在很长时间也很难恢复,让我们来看这首诗。
5.(出示幻灯片)师深情地读:
在清音雅声中
邂逅了你
把美好的感觉
深藏在心灵的一隅
用歌声散一路的芬芳
待蓦然回首时
却不管是怎样的曾经
认识你的日子里
我心快乐过
不奢望天长地久的永恒
只想说
认识你真好……
师:谁能听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记得有人说过能读懂诗的孩子是一个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长大后也成为一名诗人。)
6.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8.放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9.展示读。
五、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劝更
友情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小组评
2.同学互评
3.个人评
4.群评
评价量规
1.声音洪亮,读音正确。
2.熟能成诵,达到会背。
3.字正腔圆,有韵味。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igrave;)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的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由形象识记转为意义识记,能借助教科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展开较丰富的想象来理解诗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过去的经验,自主合作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新设计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首送别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题
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王维送元二)
3、如何理解“使”?(生说:出使)出使哪儿?(生说:安西)
4、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谈对王维的了解,然后师出示王维的简介)
过渡:同学们对王维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相机点拨“渭”和“浥”的读音。
(2)谁愿意把这首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读古诗,悟诗情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看诗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多读几遍,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体会清新明朗。
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儿?(渭城)
4、谁能通过读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诉大家?(出示第一二句)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导读出美景。
5、同学们读的真好!可是这么美得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6、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师相机评价:
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伤心,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真会理解)
生2、因为他们要离别了,大家舍不得,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的感受可真深啊!)
7、过渡:是呀!他们心中都装有“别”字,(依依惜别)就是因为他们想着离别,虽有良辰美景却无心留恋。所以读第一二句时,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不仅要读出没,还要读出他们的离别愁绪,,语调要低沉些,舒缓些)
(二)学习后两句
1、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之间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安西)
2、要经过哪儿?(阳关)阳关在哪儿?
渭城到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啊!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幅情景: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大屏幕展示图片)
3、元二即将远行了,好友分别。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请大家想想。
4、学生思考、汇报,师预设学生会这样回答,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的深厚情谊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
生1:元二你这一走,不知何才相见,我会想你的。你路上要注意安全,保重身体啊!(真不愧是好朋友)
生2:元二你一走,什么时候再见啊,记得要给我写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要荒漠,一个人影也没,你可要多带些干粮和水。(多么无微不至的关怀啊!)
5、过渡:所以王维劝元二(出示后两句)生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因为(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齐读两次)
6、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更尽、故人,谁理解了?(生答师点拨)
7、这两句诗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生说诗意)
过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护边疆,这一去,不知何日相见。王维对好友的情谊都浸透在这浓浓的酒中,所以他又劝元二(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
8、这杯酒喝下了吗?(喝了)顺势引导学生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浇愁的酒,再次引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感情朗读醉诗境
已数不清这是多少杯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乐声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课件出示)配乐读
四、激情背诵
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再现离别之情吧!(学生练读、赛读达到背诵)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这浩瀚的唐诗宋词中,像这样送别朋友或思念亲人的名篇佳作还有很多,你还知道那些这样的诗词?课下搜集,咱在课外活动搞个送别诗朗读赛。
板书
20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王维送元二
情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2.教学准备
3.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
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
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
路途都有什么?
这体现了什么?
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五)总结全文,回顾知识
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后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
(六)课后作业
创设元二知道王维不幸去世的情境,让学生以元二的口吻给王维写一段心里话,让学生情感升华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背诵古诗
感受古诗意境
活动准备
幻灯片、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你们有好朋友吗?老师想和你们每一个人都成为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的小朋友伸出你的左手,很愿意的小朋友再伸出你的右手,如果想永远和我做好朋友那么请你用右手拍一拍你的左手。老师一下子拥有了这么多好朋友,真高兴。
现在请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师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能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么?看谁说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声音洪亮。(我看到了房子、绿绿的柳树,路、还有很多雨点,还有两位老爷爷再喝酒。)你猜一猜老爷爷为什么要喝酒,认识吗?(两位老爷爷事好朋友,他们看上去很难过,他们要分开了吗?)小朋友说的真好,老师告诉你,没被包的那位老爷爷叫王维,他在喝他的好朋友元二喝酒呢,因为好朋友元二要走了,两个好朋友要分开了,所以他们特别伤心。于是,王维老爷爷就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表达了他此刻难过的心情,
你们想听听么?
二、学习古诗
1、听录音范读。
2、向小朋友介绍诗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做,大意:渭城早上下了一场雨,洗涤干净了整个城市,连轻轻飞扬的尘土都不见了。旅店边的柳树都换上了清新的绿色。劝元二再喝一杯酒,你走出了阳关去安西就没有知己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读。
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注意题目的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4、小朋友齐读古诗。
5、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鼓励。
6、指导小朋友看黑板的图画背诵古诗。
7、想象:如果你的好朋友要和你分开去别的地方了,你会和他说些什么?
活动延伸
小朋友,你学会《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了么,把它教给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给爸爸妈妈听好么?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初步吟诵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比较阅读中体会送别诗的特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环节一:以读破题,整体感知古诗
师:同学们,送别是古人经常出现的场景,送别也自然成了古人写诗的重要题材。今天咱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来,一起读课题。(生读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了。
师:我不相信。你再读读课题。
生读,轻重音不清晰。
师:送谁去安西?用你的朗读回答我。
生读课题。
师:送元二去哪里?继续用朗读回答。
生再读课题。
师: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
生: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查资料书知道的。
师:真好!借助工具书了解难点词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学们,元二去安西做什么?大家一起朗读课题回答。
生读。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诗题连起来可以怎么解释?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很完整。不过,古人写诗题没有这么啰嗦,他们简洁地写道——
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请伸出金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板题)
【赏析】让理解与朗读训练融合,有效。让每一处学习均指向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观值得肯定。
环节二:强记书写,夯实语文基石
师:(课件出示诗文,生字“舍”“君”留空)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应该对课文有一定印象吧,来,谁愿意填填空?
生上台书写。
师:正确吗?
生:正确。
师:可是,不能打满分。知道为什么吗?
生摇头。
师:这么美丽古诗,咱们这样书写,还真对不住这作品。请看老师来填写。
师:(示范后)大家一起动手吧。(学生练习后)古诗就得这样用心写,汉字就得这样用心写!(展示一个)
【赏析】不仅写正确,还要求写美观,有语文味。
环节三:继承国学,尝试吟诵古诗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有谁已经会读这首古诗了?
生背。
师:字正腔圆,节奏优美。不过,这是现代人读古诗。古人读诗一般用“吟诵”的方法。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想。
师:怎么吟诵呢?(教师示范)
生跃跃欲试。
师:不急。读的时候需遵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它为平长仄短。(板书:平长仄短)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和第二声叫“平声”,我们用短横表示。(板书短横符号)。读时需把这个字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师做手势引导等)
生读得有模有样。
师: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短竖符号)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范读“朝雨”)大家自由练一练。
生练读。
师: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入声)它归在仄声字里。
生再次练习。
师:标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课件出示标有平仄的诗)。请听——(师配上《阳关三叠》吟诵)
学整体练读。
【赏析】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做适当的加法,在吟诵上下工夫,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走入古诗文化的有益尝试。
环节四:咬文嚼字,体会古诗情韵
师:同学们,吟诵着这样的古诗,我们仿佛也走进了1200多年前渭城的那个清晨,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屋瓦、柳树叶子很干净。王维不停向元二劝酒,说出了阳关就再见不到他了。
师:描述能更具体,语言能更美一些吗?
生:那天早晨,古老的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原本有些灰暗的城市,立刻变得清新了许多,雾霾不见了,柳叶闪闪发光,客舍的青瓦远远望去,仿佛笼罩着一层青蓝色的烟雾。亭子里,须发花白的诗人王维正动情地举杯劝酒:“好兄弟,再喝一杯吧。你这一去,那头可没有老头子我这样的老朋友啦!”
师:谁来评评,他的描述如何?可用一个词语表达。
生:诗情画意。
生:依依不舍,深情款款。
生:具体生动,感人肺腑。
师:语言真美,评价真美!同学们,在这个柳色留人的早晨,在这个依依不舍的早晨。诗人王维就这样一杯接一杯地劝着元二。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疑惑:自古有聚就有散,分别本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王维为什么一杯接一杯地劝酒呢?
生:他喜欢喝酒。
生:他觉得酒最能表达友情。
师:学古诗,有时候需要知人诗论,需要了解每一个文字背后的信息。大家请看——
(课件出示图文)阳关以西,满眼荒漠,无尽荆棘。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呢?(出示路线图)渭城在今天的陕西渭河以北,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南。再往西走,就是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长达三千多公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生惊讶万分。
师:如果元二是你的好朋友,他即将远行,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说: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善解人意的朋友。
生:我会说: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前路漫漫,真正的朋友总是想替对方再想周全一点,再周全一点。
生:我会对他潇洒地挥挥手,说:去吧,建功立业,我在这里替你祝福!
生:我会对他唱一首歌:《朋友》。
师:《朋友》创作得晚了点,需要穿越。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当时,即使元二马不停蹄地返回,也要一年的时间,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回来的时间可能是一年,也可没是——
生:两年;三年……
师:黄沙漫漫,旅途艰险。异地他乡,凄冷孤单。人生无常,不要以为人与人的缘分很长,有时候,简单的分别就是一辈子。公元741年,也就是分手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渭城送别,生离即为死别。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轻雨渭城,走进新柳渭城,走进诗人不舍的心里,真诚吟诵。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生互读。
指名试读,再配上《阳关三叠》,师生共同吟诵全诗。
【赏析】读出诗心,体悟诗情,是古诗学习学得诗味的重要策略。诗歌不可解,不可肢解,诗歌需要解,抓住诗眼探究个明白,这都是古诗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认识。
环节五:比较研究,探究送别诗歌
师:同学们,古人与人送别,除了用更尽一杯酒的方式,还会用哪些方式?
生:《赠汪伦》……
师:积累真丰富。还有吗?
生沉默。
师:(呈现《别董大》《赠汪伦》)。瞧,它们来了,请自由选择一首。结合下面的注解,吟诵吟诵!
师:今天,辛老师和你们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咱们也算是好朋友了,如果用诗句来表达,你准备送给辛老师怎样的句子?
生:劝君再上一节课,大同学生最聪明。
师:创意十足善思考,大同学生最聪明。下课!
【赏析】从一首诗走进一类诗;从一首诗走进一类文化;从理解感悟走向创意运用。课堂也有了一波三折,别有洞天的味道。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8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 板书:送 (播放课件)
2,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理解"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初读全诗:(古诗幻灯片)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诗歌,注意把生字读准.
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 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这几个地名跟送别有什么联系呢 让我们细细地体味这首古诗.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是谁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时候的雨 怎样的雨 (板书:雨)
客舍:客中送客.(板书:客舍)
柳:"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板书:柳)
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诗意,三叹"故人".
1,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 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书:故人)
2,师:再读读古诗,和同桌讨论一下,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
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 )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读读整首诗,再想想,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 雨)
师:女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 柳)
师:男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指板书 客舍)王维为送友人,从长安一路送到离长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摆上一桌酒席为朋友饯别.客舍,本来只是旅客的暂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乡,却要在这里送别朋友,怎能不伤感别离——齐读"劝君……".
4,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 (课件显示地图)
师指地图:安西在远离中原的新疆,那时的安西时局常常动荡不安.
渭城又在何处 (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阳关呢 (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 (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次朋友远离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然而长途跋涉,其艰难痛苦,何以想象 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切换到幻灯片)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切换到古诗课件)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
5,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间就说最后几句话吧!快快把它写下来,可以是元二对王维说的,也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背景音乐)
(板书:依依惜别)
6,指名朗读依依惜别的话.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师: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
(课件别诗欣赏)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诵读别诗.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9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
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
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
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
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
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
“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
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
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树一帜。
【设计理念】
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课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言语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
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扎扎实实的品析文字,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教学一二句扣住“柳”,体会作者营造的送别环境,感受美丽环境中那份浓浓的离别情;三四句扣住“酒”,体会这杯杯酒中融入的深情。
本节课,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注重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准备】
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搜集送别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设计理念: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独奏《阳关三叠》,帮助学生架起想像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3、引导学生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设计理念: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为深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三、感悟“柳”“酒”中蕴涵的情意。
1、渭城这里的景色怎样,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2、指导感情朗读。
3、体会“柳”的寓意:一个柳字,你能读懂诗人的情吗?带着这种情怀,再来读诗句。
4、拓展关于“酒”的诗句,理解“酒”中蕴涵的情。
写话练习:相聚的日子,他们曾————————
5、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6、感情朗读。
(点评:文中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老师紧紧抓住“柳”“酒”这一“诗象”,感悟古诗。将古诗化为画面:青青碧柳里诗人怎样的难舍难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样的其乐融融?由此来体会两人深深的情谊。,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也就品味出了。)
四、互文理解,感情升华。
1、拓展:“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从这首诗中体会什么?对比想象安西与渭城的不同。
2、感情朗读。
3、结合诗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体会别后的思念。
4、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引入王维《送间司直赴西安》帮助学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将要面临的艰难险阻,感受王维对好友离乡背井的牵挂、忧虑;引入王维的《山中送别》帮助学生理解王维对好友的无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五、拓展延伸。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其它送别诗。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11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板书:
送
(播放课件。)
2、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理解“使”。解读“安西”:
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初读全诗:
(古诗幻灯片。)
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诗歌,注意把生字读准。
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这几个地名跟送别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细细地体味这首古诗。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
板书:
雨
客舍:客中送客。
板书:
客舍
柳:“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板书:
柳
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诗意,三叹“故人”
1、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书:
故人
2、师:再读读古诗,和同桌讨论一下,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
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 )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读读整首诗,再想想,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雨)
师:女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柳)
师:男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指板书:客舍)王维为送友人,从长安一路送到离长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摆上一桌酒席为朋友饯别。客舍,本来只是旅客的暂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乡,却要在这里送别朋友,怎能不伤感别离──齐读“劝君……”。
4、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
(课件显示地图。)
师指地图:安西在远离中原的新疆,那时的安西时局常常动荡不安。
渭城又在何处?
(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阳关呢?
(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
(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次朋友远离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然而长途跋涉,其艰难痛苦,何以想象?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切换到幻灯片。)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切换到古诗课件。)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
5、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间就说最后几句话吧!快快把它写下来,可以是元二对王维说的,也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
(背景音乐。)
板书:
依依惜别
6、指名朗读依依惜别的话。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师: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
(课件别诗欣赏。)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诵读别诗。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通过研究讨论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化,潜心会文,使古诗文化滋养他们的心智。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具准备: 制作幻灯片、录制《阳关三叠》曲。
教学过程:
一、引
1、播放音乐《阳关三叠》,耳边响起的曲子,听出了什么?(忧伤、凄凉。)
2、对,其实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改编自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它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它的作者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
3、有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吗?
4、谁会读诗题?(强调不可把“元二”分开。)
5、王维所送的朋友姓元,叫------(元二。)
6、“元二”的意思清楚了没有?再来读读题目。元二干什么去呀?谁送元二使安西?
7、听老师把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你们读一读。
二、读
1、过渡: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擅长书法,对音乐也很在行,苏轼曾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接下来,我们就来品位一番。
2、自由练习朗读,熟悉古诗,要多读几遍才行。
3、谁愿意展示一下朗读的风采。(师正音:舍sh,解释为房子;朝zhāo,早晨的意思;浥y湿润。)
4、刚才几位同学读的字正腔圆,但缺少了点什么?(韵味)对,少了古诗的韵味。想不想听王老师读?
5、师范读。
6、我给大家一些时间,再练练。
7、在读之前,提醒一下:读慢些,注意诗的节奏、韵味。谁来试试?
三、悟
1、诗写得多好呀!诗中有画。同学们读得也挺美。
2、课件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当读到这一句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4、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渭城
追问:渭城这里的柳色---(青或者绿)
渭城这里的空气---(清新)
渭城这里的旅舍---(环境美)
渭城这里的朋友---(多或亲)
5、过渡:
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即将分别西行出阳关,赴安西,阳关在哪里?安西怎么样?是否如渭城这般美丽?
6、
出示课件:古安西图片。
这便是阳关外的图片,用一个词来形容:荒凉。黄沙漫天,人迹罕至,出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从渭城出发,到达甘肃敦煌,出了阳关再往西走到达新疆的库车,古时候称之为“安西”,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呀,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那荒山野岭,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更不知何时能回到渭城了,一想到这,王维心中有种凄凉、忧伤之感,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此刻的你,有没有话要对元二说一说呀?(指名交流。)
7、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不如举起酒杯:(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其实这句诗何尝不是王维的话,所以,应该怎么读这句诗啊?(低沉、慨叹。)一起来为元二送行。(生齐读诗句。)
四、品
1、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仅是一杯酒,这里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吗?(生用心体会。)
2、你品出些什么?咱们把这杯酒干了吧!再读读诗,还能喝出什么?
3、我能把“更”换成“喝”吗?“劝君喝尽一杯酒”。(不能)
4、对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而且有意拖延时间,好让朋友多停留一刻。“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别之后,从此“西出阳关无---故人。”
5、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生起立、举杯深情齐诵“劝君……”
五、结
一首古诗,让我们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古诗,让我们聆听一首动听的歌声,一首古诗,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友情的可贵,一首让人动容的送别诗,让我们感动,和着这略带忧伤的《阳关三叠》曲,我想请大家一起吟诵。
(随着音乐、诵读声,师把黑板轻轻檫净。)
六、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 安西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13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王维写的一篇送别诗。戴老师执教本课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精心地确定教学目标,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地选择教法,让学生感悟到了古诗语言文字的精妙,以及诗人所蕴涵的独特感情。
回到学校,戴老师上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觉得他上课的特点是朴实、扎实。
一、朴实的风格
说戴老师的课朴实,是因为他的课不搞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的东西,而是步步踏实,每一个步骤都精心雕刻。他不会因为赶时间而放弃某一次知道学生的机会,也不会因为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教学的过程。比如说,在引导学生读好课题《送元二使安西》这个课题时,光是解题、读题就花去了十五分钟的时间,直到每一个学生能正确读题为止。回想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读好诗题往往就被忽略,而戴老师这一点却做得非常好。他花这么长的时间是有道理的,因为诗题对于一首诗来说就好比是龙的眼睛。戴老师在读好诗题是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颇具匠心,体现他朴实的教学风格。
二、扎实的过程
戴老师在上这堂课时,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王维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吟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唱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舞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诗的最后两句,选取了饯别宴席的劝酒词“劝君更进一杯酒”凝离别之情于美酒之中。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全部真挚感情。戴老师在引领学生读这一句时,先让学生充分体悟诗人的情感。他是这样启发提问的:“身为好友的你,在元二临行前,还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听音乐交流后,戴老师又悲伤地告诉大家,几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应该怎么读?“千言万语化作薄酒一杯,一切尽在不言中,来吧,举起酒杯吧!”接着,戴老师问:“喝下这杯酒了吗?我怎么觉得这不是一杯酒,这究竟是什么呢?”学生答:“是浓浓的情意。”“喝一杯够吗?那我们再喝一杯,你还喝出什么滋味?”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回答:有痛苦,有难过,有悲伤,有难舍难分……“那么再喝一杯,干了它,再喝一杯”……我听着看着,也多想举起酒杯来送一送元二呀!“是的,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让我们举起杯送他一程吧!”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这浓浓的愁情别绪,笼罩着大家。戴老师醉了,学生醉了,在场的所有听课老师也醉了。此时“但愿长醉不用醒“,喝呀喝,读呀读,已不能表达诗人的感情了,就让我们来唱吧!学生跟着老师,合着《阳关三叠》的曲调,动容动心的吟唱起来,是多么和谐的课堂氛围呀!戴老师在引导学生读好这首诗的时候,没有机械地让学生枯燥乏味地读,而是在引导体会诗人的情感过程中,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在有滋有味的朗读吟诵中,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他把这首古诗中情感最细腻的,描写最感人的场面,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的目光穿越时空的隧道,仿佛看到诗人送别友人时泪满衣襟的样子。这充分体现了戴老师的娴熟地驾驭课堂的扎实功底以及灵活的教学机智。
总之,这趟无锡之行,让我亲眼目睹了古诗词的魅力,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古诗词所表达的古今相通的人性──情。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我将多向名师学习,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下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