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精选12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16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朋友元二去安西上任时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了解诗人王维,熟悉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当时两位友人之间的情谊.接下来是按照古诗学习的方法来自学古诗.我给学生读诗的第一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将古今义进行对比.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接着,我请同学们想象诗中的情节,体会诗人用字的巧妙,熟悉古诗的特点,进行儿童诗的现场创作.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1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歌,背诵古诗。
2 、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1 个生字。
3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4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生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比较流利地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这首诗是先写景,后抒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得不到位,诗的韵味与情感没有朗读出来,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引导
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对古诗。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从咿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喜欢教你们背古诗,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今天老师就考考你们,我背上句,看你们能否接上下句。有信心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1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1
一、还是惯例,课前提问。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那首送别诗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齐背)
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诗题 作者 朝代)
二、首先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件出示)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4、诵诗句,品诗味 (生齐读)
三、这节课,我们继续按照这个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谁愿意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王维的资料
2、题目什么意思?(王维送朋友元二到安西去做使者,为元二饯行时写下了这首诗)
师:大家都知道董大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这里“元二”就是?(姓元在家中排行第二,故称“元二”)
3、请同学们自己放声读这首诗
过渡语: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这首诗。学习方法不光会背还要非常熟练运用学习方法才是更大的收获,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边学边用笔在旁边作出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开始吧
师:先看前两句,汇报前两句,其他组补充
师:这两句诗是写什么?(先描写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晨雨湿尘,柳树青青,十分清新自然的美景,谁能把美景谈出来?)描绘春天雨后的晨景,细雨似乎为友人拂去尘土,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烘托出一种送别的气氛。
生:把渭城冲洗得更加洁净,雨后的渭城更加美丽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1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1
古诗诵读:送元二使安西
教材处理思路:解诗题,明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导入:
1.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⑴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⑵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⑶齐读课题
2.抓字眼,明诗意
⑴师: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⑵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⑶汇报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19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