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1、本课为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5课,教材安排为精读课。
2、第二单元的首课。整个第二单元,包含了四篇“新闻”,细分之下,依次是:消息、特定、电视解说词、人物通讯。
3、单元整体设想:让学生了解“新闻”这一体裁,对“新闻”感兴趣,能在生活中关注“新闻”,在“新闻”中学习语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明确消息这种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特点。
3、体会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4、培养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初步了解消息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本文可以通过学生课前查资料、分组讨论、演讲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北京申办20__年奥运会成功的消息,全国人民为之欢腾,这是祖国强大而赢得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让学生以此课为例了解“消息”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新闻中学语文。
二、难点
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所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设想:
1、确立三个板块:“信息与选材”、“结构与组成”、“语言与词汇”。
2、建立一个基础:教师读课文,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与的为教师找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北京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是值得我们中华儿女自豪和关注的一件大事!
在20__年的7月,决定这届奥运会主办权花落谁家的那一刻,同样也是举世瞩目,同样也特别牵动着我们中国人的心。事情的结果现在我们都已经非常清楚了,是我们的首都北京赢得了这届主办权,这才有了七年后这届物品出色的北京奥运会。新华社的记者在莫斯科及时进行了报道,记录下了这重大的事件。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当时的这一报道——《北京喜获20__年奥运会主办权》。
二、明确学法
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假设穿越时空隧道,来到20__年的7月前的那一刻,一起来通过这篇及时的报道来了解在莫斯科发生的事情。
要求大家不要看课本,由老师来临时扮演“播音员”播出这则报道,大家仔细听,了解相应的内容。
可以在笔记本上记录。
三、学生听读
教师以较慢的语速朗读这篇课文。
故意读错三处。
四、体会“信息与选材“
第一步:
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强调在阅读“消息”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明确“消息”标题的特点:
“北京喜获20__年奥运会主办权”为“正题”,正题概括了报道的中心事件事件。
“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为“副题”,突出了中国得票数之多,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步:
进一步交流本则消息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明确这六点即消息的“六要素”,是我们在阅读中要注意的。
第三步:
重点交流“消息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依次有:萨马兰奇、李岗清、何振梁、“一位来自韩国的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卡基?瓦特、刘淇、郞平。
思考:
这一事件中相关的人物非常多,为什么在消息中特别提到了这些人呢?
明确:
这些人物各有其代表性,选择这些人物的表现来写,很好地反映出了事件的全貌。
五、体会“结构与组成”
第一步:
引导学生注意上述内容的具体安排,体会消息之“倒金字塔”结构特点。
第二步:
共同明确本则消息的三个组成部分——导语(第1至2段)、主体(第3至10段)、结语(第11段)。
复习:
一则消息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三步:
补充有关“电头”的知识:
“新华社莫斯科7月13日电(记者许基仁、刘广、林熔)”为此则消息的“电头”。
“新华社”点出了“媒体”。
“莫斯科”点明了报道的“地点”。以上两点体现出消息“内容真实”的特点。
“7月13日”点明了报道的“时间”,体现出消息“迅速即时”的特点。
“(记者许基仁、刘广、林熔)”点明了此则消息的“作者”,也体现了消息“内容真实”的特点。
六、体会“语言与词汇”
第一步:
由学生找出刚才教师朗读中出现的与原文不符之处,分析比较。
第1处:
原文“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用平稳的语调宣布北京成为20__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后……”
教师将“平稳”读成了“平淡”。
比较:
“平淡”,意为平常、没有曲折。在此显得对此结果漠不关心、无动于衷,与事实不符。
“平稳”,意为平安稳定,没有波动或危险。在此,符合宣布者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身份,显得庄重正式。
第2处:
原文“聚集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人眼睛湿润了。”
教师将“聚集”读成“集中”。
比较:
“集中”,意为把分散的人、事物、力量等聚集起来。往往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
“聚集”,意为集合或凑在一起。在此体现出一种自发性,更符合实际。
第3处:
原文“多伦多22票”。
教师将“22”读成“20”。
明确:新闻报道必须严格按照实际情况来写作。
第二步:
小结,明确消息“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引导注意词语间的细微差别,重视用词的准确。
第三步:
强调“词语积累”。
例:
矜持——竭力保持端庄严肃的态度。
信守——忠诚地遵守。
溢于言表——指感情通过言辞、神情流露出来。
风度翩翩——形容举止洒脱。
众望所归——大众的愿望一直归向的。
人心所向——为人们所向往、拥护的。
七、随堂练习
学生完成《课时作业》相应题目。
板书设计:
北京喜获20__年奥运会主办权——正题
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副题
信息与选材(六要素)
结构与组成(五部分)
语言与词汇(勤积累)
北京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和新词,认读8个字(含1个多音字“糊hū”);
2。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积累词语;在“艰巨”、“顾名思义”和“前功尽弃”三个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
二、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教学准备
查阅资料、作者玛拉沁夫的简介、教具、学具、生字卡片的准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和新词,认读8个字(含1个多音字“糊hū”);
2。初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大意,练习将课文分为几部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缝纫鸟吗?你对它们有什么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最早成名的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写的《缝纫鸟》一课。
介绍作者资料。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培养自学能力
1。易读错写错的字音字形:
“纫”和“韧”:同音形近字,右半部分都是“刃”,要注意“刃”字;最后一笔是小的撇,不是点,而且与第二笔大撇并行,不要交叉在一起
梭:右下方是折文,不要写成反文
其它:殊 梭 碌 歇 暴
2。形近字:
珠( ) 伟( ) 骏( ) 暴( )
殊( ) 纬( ) 梭( ) 瀑( )
退( ) 幸( ) 录( ) 宣( )
艰( ) 辛( ) 碌( ) 喧( )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义:
韧性——物体所具有的柔软结实而不易折断的特性。
唐突——莽撞、冒失,或冒犯、得罪。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
不可思议——原来是佛教中指思想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界。现在指不可想像,难以理解。
相依而居——居住在一起互相依靠。
经纬交织——课文中指经线和纬线交叉编织。
前功尽弃——以前的功劳完全丢失,也指过去的努力完全白费。课文中指后面的意思。
晴空如洗——晴朗的天空像用水洗过一样。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1。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说出大意。
2。想一想课文几次写“我”观察缝纫鸟?可以分为几部分?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班内交流)
四、质疑
五、布置作业:抄写生词新词,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9 缝纫鸟
殊 韧 梭 碌 歇 暴
第一段(1—2)
第二段(3—5)
第三段(6—7)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作者从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缝纫鸟的喜爱之情,我们也走进缝纫鸟,欣赏欣赏它美丽的身姿,体会体会它勤劳的品质。
二、理解感悟
(一)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几次写“我”观察缝纫鸟,“我”观察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把几次观察的情况画出来。汇报学习结果。
(二)汇报学习结果。
1。“我”第一次观察,看到了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出示:
它们从印度洋沿岸的草丛中衔来一根根两三尺长的嫩草,用自己的尖嘴,先是把草打成几道圆圈,而后用人类织布的原理,有经有纬地开始把长长的嫩草左右穿梭。看上去它们那尖嘴的灵巧程度,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但那劳作是相当艰巨的。它们双脚的爪子,首先要紧紧抓住树枝以保护自己,惟一能劳动的就是它们那只尖嘴。一只鸟要花两三天时间不停歇的劳动,才能给自己编织成一个能让它自己和情侣相依而居的窝。
(1)你能不能把缝纫鸟编鸟笼的过程加上几个顺序词?加上后自己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它们先从印度洋沿岸的草丛中衔来一根根两三尺长的嫩草,接着用自己的尖嘴,把草打成几道圆圈,而后用人类织布的原理,有经有纬地开始把长长的嫩草左右穿梭。看上去它们那尖嘴的灵巧程度,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
(2)你从哪知道了缝纫鸟很聪明很能干?(抓住“有经有纬看上去它们那尖嘴的灵巧程度,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这些词句谈)
(3)你从“但那劳作是相当艰巨的。它们双脚的爪子,首先要紧紧抓住树枝以保护自己,惟一能劳动的就是它们那只尖嘴。一只鸟要花两三天时间不停歇的劳动,才能给自己编织成一个能让它自己和情侣相依而居的窝。”这两句话知道了什么?
想象缝纫鸟编织鸟笼的样子,做一做它们的动作,说一说你的感受。
读出自己的感受:一只鸟要花两三天时间不停歇的劳动,才能给自己编织成一个能让它自己和情侣相依而居的窝。
(4)一想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这么细致?读后条理又是这样清楚?(作者观察细致,描写时有顺序)
(5)再次读这段话,体会缝纫鸟的能干,以及作者的写法。
2。第二次亲手拾起缝纫鸟的草窝,作者看到了什么?发出了什么样的感叹?
出示:那草窝简直就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它特别像我们小时侯用秫秸编织的蝈蝈笼子。经纬交织,左右相连十分结实,即使从大树上掉了下来,也一点都没有散解或变形。
这句话中作者对缝纫鸟编织的草窝感到惊叹,可以用对比的方法。
那草窝简直就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
那草窝就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
把这种草窝的精致读出来。
3。第三次作者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时阳光灿烂,晴空如洗,我抬头望去,只见缝纫鸟有的又开始编织新的草窝,有的在修补被风雨损坏的巢穴,有的飞来,有的飞去,总而言之,它们是那样忙碌、勤劳而又欢乐……
你感受到什么了?(缝纫鸟坚忍不拔)从哪感受到的?
把你对缝纫鸟的赞赏读出来。
这么好的句子、这么坚忍不拔的鸟,值得我们把它记在心中,练习背诵。
三、总结:这篇文章就要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呢?(可以从写法上谈,也可以从内容上谈)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4题造句。
2。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29缝纫鸟
编织巢穴(高超的建巢本领)
忙碌、勤劳而又欢乐
修补巢穴(不惧困难、坚忍不拔)
北京的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①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②通过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认知目标:
①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带生字的新词。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为读者介绍了首都北京的美景:北京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在那有庄严美丽的天安门;宽阔肃穆的天安门广场;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雄伟、庄严的天安门;现代化建筑立交桥;名胜古迹、风景优美的公园和新建的高楼大厦。由于学生年龄小,大部分孩子从未到过北京,因此,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我采取的相应对策是充分运用国际互联网、校园网中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括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对象分析
首都北京对于在校学生,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几乎都没去过。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北京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但可喜的是,本班学生从一年级便开始接触计算机,到了本学期已熟练地掌握了WORD基本操作及上网浏览、查询资料等计算机操作技能。基于这一有利前提,在教学中采用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到http//bjkj网站中,浏览查寻相关资料;复制图片摘抄文字;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在word中制作电子板报;推选出一位导游向游客解说景点的方法,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教学策略一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通过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当北京风景以及风俗民情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受北京的伟大、美丽,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2、教学策略二
提出任务、自主上网学习。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学习任务:①从“天安门”、“立交桥”这两个景点中,任选其中的一个,到http//bjkj这个网站中,浏览查寻相关资料;②复制图片摘抄文字;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在word中,制作电子板报;④推选出一位导游向游客解说你最喜欢的景点。
3、教学策略三
查询信息,制作电子板报。在查询信息阶段,充分利用校园网中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老师所提供的资源目录和网站中自由、大胆地搜索查询相关的资料。然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校园网上收集到的资料按一定要求,分工合作,在word中制成一份电子简报,并用自己的话把它介绍出来。学生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教学策略四
展示、评价电子板报。在学生完成他们的电子板报制作后,组织全班同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通过制作电子板报掌握了相关主题的学习内容,完成了意义建构。
这时,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广播功能,向全体学生提供学生的典型案例,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进行讲评。在讲评中主要从学生的口头表达、电子板报中所涉及到的写作方法、词语的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电子板报进行点评,这样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教学策略五
查询资料,拓展延伸。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在课的最后,让孩子再到网站中查寻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公园和大厦。网站以图文、影像相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有关北京的各种信息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习到了课文中无法获得的知识。
五、教学媒体设计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 何时作用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文本 天安门、立交桥 复习旧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导入新课做准备 多媒体文本 本节课学习任务 学习第2、3自然段 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上网学习 HTML 有关北京的网站 学习第2、3、4
自然段 学生在网站中自由、大胆地搜索、查询相关文字、影像、图片资料。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把网上收集到的资料在word中制成一份电子简报,让学生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多媒体网络 学生自主完成的电子板报 展示、评价
电子板报 在学生完成电子板报的制作后,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广播功能,组织全班同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通过制作电子板报掌握了相关主题的学习内容,完成了意义建构。 媒体播放器 抒情的钢琴曲 配乐朗诵全文 在音乐的伴随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同学们和老师一块儿初游了北京,已经领略到了北京美丽的景色。下面,谁来说说我们主要游览了哪些地方?
课件出示以下文本内容:天安门立交桥
二、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
1、师: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写这两个地方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轻声地读课文的2、3自然段,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把它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
3、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出示学习任务:
师:经过作者的这一番描写,再加上小朋友有感情的朗读,老师感到北京更美了。现在,北京已经成为了20__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有更多的人想了解北京。你们愿不愿意当小导游把北京天安门和立交桥的景色介绍给他们呢?
下面请小朋友们在这两个景点当中任选一个,与自己的学习伙伴一块合作,上网访问http//bjkj这个网站,查找有关的资料,复制图片、摘抄文字;然后把你收集到的资料在WORD当中制作成电子板报;最后推选出一名小导游把北京美丽的景色向游客们描述出来。下面请你们找到自己的学习伙伴,开始上网学习吧!
课件出示以下文本内容:①上网浏览查寻相关资料,网址:http//bjkj;②复制图片摘抄文字;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电子板报;④推选出一位导游向游客解说。
四、查询信息,制作电子板报:
1、学生寻找学习伙伴,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开始上网查询资料,在WORD中制作成电子板报。
(向学生提供教师自制的有关北京的网站)
2、小组推选小导游,在组内试说。
五、交流反馈:1、师:哪位小导游愿意向大家介绍天安门的景色呢?
A、小导游根据制作的电子板报向游客介绍。
B、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C、组员补充。
D、相机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2、师:除了美丽的天安门以外,北京的立交桥也非常漂亮,哪位导游愿意来介绍一下北京的立交桥。
A、小导游根据制作的电子板报向游客介绍。
B、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C、组员补充。
D、相机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多媒体网络对全班同学广播典型的案例。
六、配乐朗读:
1、师:北京的景色实在太美了,而小导游们精彩的讲解更让我们领略到了北京的无穷魅力。下面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再把课文的2、3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
2、全班配乐朗读。
媒体播放优美的钢琴曲。
七、拓展延伸:
1、师:北京除了我们今天游览的这两个景点之外,还有很多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你们想去看看吗?那就请你们再到网站中去查询有关的资料。
2、除了课文上介绍的内容外,你还从网站中了解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向学生提供教师自制的有关北京的网站)
八、教师总结:
刚才小导游们在网站中,查询到了很多有关北京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和公园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再请小导游把你们在网站中看到的、听到向游客们介绍,好吗?
北京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学习10个生字;重点学会、写好生字“勤”,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结合上下文并展开想像说出“整个大地,像铺上了无边的绿色锦缎。”是什么样的,句子的意思。
4、使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从而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最好能读出感情,随文识字。
教学难点:
能结合上下文并展开想像说出“整个大地,像铺上了无边的绿色锦缎。”是什么样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好。
2、能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说出句子的意思。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导入:春天到了,在你们眼中春天是什么样儿的?我们的周围有什么变化呢?你看(出示课件:欣赏春天的画面。)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要读出我的感受来。
“喜”是生字朋友,和老师学生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美的春天啊,请你用最美的声音朗读课文。读后标出自然段。
2、检查词语认读情况。多美的画面,春姐姐还给我们带来特别优美的文字,你想读吗?(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自己的小伙伴。)
yàn jǐn duàn qín fēng qīng tíng xī lì
焰 锦 缎 勤 蜂 蜻 蜓 淅 沥
3、你们读的这么认真,肯定见到这些朋友了,你能准确的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课件出示:
(1)火焰红的像火焰。
(2)锦缎绿色锦缎
整个大地,像铺上了无边的绿色锦缎。
(3)勤劳蜜蜂蜻蜓
春天里,勤劳的小蜜蜂忙着采蜜。
春天里,美丽的小蜻蜓忙着捉虫。
引导:你能把它们的勤劳和美丽读出来吗?
(4)绿油油各色各样
引导:这是描写什么的词语?你见过哪些绿油油的东西?你知道什么是各色各样的?
4、这些朋友也喜欢春天,让它们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吧!自己读课文。
5、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你想读给谁听?就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吧!(自由读给小伙伴听。)
三、细读课文:
1、“我为什么喜欢春天?”请你不出声音地读课文,找到你的理由。
2、反馈:学生画的词要给予肯定。
3、集体汇报,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太阳、风儿、花儿、春雨:
a、指名读。
b、指导朗读:读下面的词语和句子。
明亮 温暖
特别明亮 特别温暖
春天里的花儿各色各样:红的,黄的,蓝的,白的。
春天里的花儿各色各样:红的像火焰,黄的像金子,蓝的像海水,白的像雪花。
各色各样什么意思?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c、你有什么问题吗?(“整个大地,像铺上了无边的绿色锦缎”是什么样的?)
(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绿色锦缎”,然后再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想象春雨滋润下的大地,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小草、树木、禾苗长得十分茂盛,再结合曾学过的“无边的稻田”帮助学生理解大地披上绿衣的景象。也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图片,给学生感性的认识。)
d、自己再读1——6自然段。把你对春天的喜爱用朗读表达出来。
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配乐读,看看谁能把春天的美读出来。
(2)春天的小动物:
春天来了,小动物们也按耐不住自己了,都忙着飞了出来,你看,勤劳的小蜜蜂和小蜻蜓来了!
带着感情自己读7——8自然段。
4、看到这样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我太喜欢了!齐读最后3个自然段,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我”就是春天的花朵、春天的小鸟。)
春天预示着开始,而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快乐的成长就像是春天的小鸟。
5、再读课文,还有问题吗?
四、快乐阅读十分钟:
在我们的阅读乐园中给我们准备了许多这样的小文章,去读一读吧!拓展延伸(5分钟)
五、快乐打写十分钟:
1、春天里的花儿各色各样,选几种一下来。(树也可以)
2、想一想,春天下的雨和夏天下的雨一样吗?写一写春雨吧。
3、你喜欢春天的什么?也仿照课文的样子介绍给大家吧!(课件)
六、总结:(1分钟)
今天。我们游览了春天,你对春天有了哪些新感受?(学生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1分钟)
1、你最喜欢哪句话、最喜欢哪个自然段,把它背一背!
2、仿照给出的句式写一写你最喜欢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