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案范文汇编

2023-08-19

北京教案范文汇编 篇1

  设计计指导思想

  《关于北康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属于“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交锋时刻”板块。由于本专题的学习方式为活动体验,教材在设计上强调实践性.目的是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因此,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关于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宜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展开活动。教师应在课前印发“辩论的基本规范”等材科和“学生听众参与情况记录表”;明确正反方的代表人员,布置学生充分预习.提炼观点,准备好资料卡片;强调其他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听众的倾听能力。开展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能够在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让学生学会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辩论结束后.教师作适当点评和总结,让学生体会、感受梁思成先生的远见卓识、儒雅风范。

  教学目标

  l.认识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育修养的重要性,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犬方。

  2.能够在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

  3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

  教学重点与难点

  l.能够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

  2.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

  3.感受粱思成先生的远见卓识和儒雅风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印发有关辩沦的基本规范等材料和“学生听众参与情况记录表”。

  2.每个小组推荐2人,明确正方“保存派”和反方“拆除派”的代表.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帮助自已组的代表准备好相关论据和材料(以文本为基础)。

  3.通过查阅课外书籍或网络,搜集证明己方观点的相关论据和材料,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学生听众参与情况记录表”。

  二、背景导人。

  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同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对于北京城墙的处理意见,当时主要分为两派:一是坚决主张拆除城墙的“拆除派”;一是以梁思成为代表,坚决主张保存城墙的“保存派”。粱思成曾在1957年写下这样一段话——“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对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语言现场”。

  三、辩论过程。

  1.主持人致开场词,简单宣布辩论规则。

  2.主持人宣布辩题“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并介绍正反方代表及其所持立场(分刖为“北京城墙应当保存”和“北京城墙应当拆除”)。

  3主持人宣布辩论开始。

  4正方一辩首先陈词。(时间3分钟)

  5.反方一辩陈词。(时间5分钟)

  6.正方=辩任选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2分钟)

  7.反方二辩任选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2分钟)

  8.正方三辩任选反方二辩或i辩进行一对攻辩。(时间2分钟)

  9.反方三辩任选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2分钟)

  10.正方一辩攻辩小结。(时间1分30秒)

  11.反方一辩攻辩小结。(时间1分30秒)

  12.自由辩论。(各4分钟)

  13其他同学提问。(4分钟)

  14.反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

  15正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

  (说明: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听众要认真填写表格,积极参与)

  四、教师点评、总结。

  在本次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体现了同学们敏捷和缜密的思维(视课堂具体情况作进一步评析)。我们刚才在辩论中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各自据理力争,不分伯仲(视具体情况作进一步评析)。你们想知道上世纪50年代这次辩论的结果吗?历史没有选择粱思成,这篇极有说服力的辩词并没有阻止拆除者的脚步,从1952年开始,北京外城城墙被陆续拆除,历史也让今天的北京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城记》一书的前言中,作者王军饱含深情地写下这样的文字:“研究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是无法绕过梁思成先生的。是他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跋涉在深山老林里,寻觅中华古代文化的瑰宝,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是他发出居者有其屋、城市规划的最高目标是安居乐业的呼喊,为中国城市的理性发展筚路蓝缕;是他搏尽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请命,虽是屡战屡败,却痴情不改。”

  五、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城记》,进一步了解相关北京城墙的情况。

北京教案范文汇编 篇2

  【教学内容】

  北京五日游。

  【教学目的】

  通过制作旅游计划,进一步理解时间、路程等知识。

  【重点难点】

  对时间、路程的整体把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我们来帮小明设计一个旅游计划。

  (1)旅游计划包括什么?(5天的全部行程)

  (2)全部行程由哪几部分组成?(日期、行程、交通工具、住宿、费用等)

  (3)哪些景点要去呢?(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王府井大街等)

  2、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利用以上信息,如何安排五日程?”

  学生汇报,并说明安排理由。教师将各组汇报的计划板书。

  3、将学生们设计的旅游计划和第108页小明的计划对比,看看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

  如:第二天小明全家刚到北京就去那么多景点,时间和精力都会不够。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通过互联网连接更多旅游信息。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北京五日游

  日期行程交通工具住宿费用

  ①景点大小;

  ②景点距离;

  ③景点路线;

  ④游览时间。

北京教案范文汇编 篇3

  教学目标:

  1.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不能解答,通过阅读教材学习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2.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解题方法是多样的。

  3.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重点: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难点: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用坐标纸画图解决问题。

  1.出示一张地图,找到北京西站、石家庄的位置。北京西站与石家庄站相距千米,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已知货车速度千米; 客车速度千米

  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

  2.出示例5第五次铁路大提速后,z517次客车13:11从北京西站开出,15:51到达石家庄;z518次客车14:23从石家庄开出,17:10达到北京西站。这两列客车什么时间相遇?

  师:z517次客车从北京西站开出, z518次客车从石家庄开出一定会怎么样?

  生:一定会相遇。

  师:一定会在某一时刻相遇,大约会在几点几分相遇呢?

  (下午2点到4点之间)具体时刻会是几点几分?

  (学生解决此问题较困难此时教师提出看书)

  怎样解决,教材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方法。请同学们看书p58:

  自己先看书,再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怎样理解?

  这样的小方格纸叫做坐标纸

  每一个大格表示1小时,10个小格是一个大格

  每一个小格表示6分钟

  一端表示北京,另一端表示石家庄

  两条线的交点大约为相遇时间,大约15:07 15:08

  通过坐标纸解题应分为几步?

  找出北京西站发出的车的起点和终点,进行连线

  找出石家庄站发出的车的起点和终点,进行连线

  交点就是它们的相遇时间

  用坐标纸解题应注意什么?

  估点要准确

  苗点要细些

  结果要看准确

  二、利用坐标纸解决问题:

  p58 画一画:

  p66 4看图回答问题

  三、小结:

  说一说今天学习的收获?

  教学反思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解题方法是多样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北京教案范文汇编 篇4

  活动目标:

  1.熟悉音乐旋律,能在音乐伴奏下一起跳藏舞。

  2.感受藏族音乐、舞蹈的风格,喜爱学习民族舞蹈,体验民族文化的丰富和灿烂。

  活动准备:

  1.课件《美丽的青藏高原》

  2.自制的藏族服饰:长袖(每人一对),彩色花纹围裙(女孩每人一条)

  3.音乐《北京的金山上》

  4.孩子对藏族的文化、风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学过藏舞的基本动作(靠步、三步一撩)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引入活动主题

  1.引:我们伟大的祖国妈妈有56个民族宝宝,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群住在“世界屋脊”上的能歌善舞的人们。

  2.播放课件(青藏高原的背景音乐下出现雪山、布达拉宫等西藏的标志性风景和跳舞的藏族人民)

  3.提问:你们知道住在青藏高原上的是什么少数民族吗?

  他们的衣服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4.幼儿回答后教师:这些有着长袖子,系着彩色花纹围裙的是藏族的人们。

  二、欣赏歌曲《北京的金山上》,熟悉歌曲的旋律

  1.引:看过了藏族人民住的地方,我们一起来听听藏族的歌,歌曲的名字叫《北京的金山上》。

  2.完整欣赏歌曲《北京的金山上》

  3.教师与幼儿共同听音乐拍节奏,感受歌曲的旋律

  三、学习舞蹈

  1.教师穿上自制藏族服装,示范整个舞蹈动作,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这首《北京的金山上》这么好听,张老师忍不住要加入藏族小朋友一起跳藏舞,你们想看吗?

  2.引导幼儿回忆舞蹈中的动作并模仿,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把整套舞蹈动作分解为5个动作,并示范介绍

  3.幼儿跟教师练习舞蹈中的五个分解动作,练习时先将手上和脚上的动作分开练,然后手脚共跳

  第一个八拍:双手放背后,含胸,左右靠步。

  第二个八拍:一脚按拍子点地,双手一上一下翻动。

  第三个八拍:手上左右平移袖子,左右靠步。

  第四个八拍:走三个平步,手平放,第四拍左腿提膝向前,撩小腿,甩袖。

  “巴扎嗨”:双手在身体的右前方做献哈达壮,弯腰屈膝,右脚跟前侧点地,“嗨”时双手合拳拍击一次原地上跳。

  4.教师再次在音乐中完整地示范整个舞蹈,引导幼儿记住动作的顺序。

  5.师幼一起在《北京的金山上》的音乐中完整地跳舞

  四、舞蹈表演《北京的金山上》

  1.幼儿穿上自制的藏服,在音乐中表演舞蹈《北京的金山上》

  2.藏族大联欢:请家长与孩子一起来表演舞蹈《北京的金山上》

北京教案范文汇编 篇5

  【学习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喜欢的词句。

  3.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图片投影、生字词卡片、课前请学生搜集有关北京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新旧迁移引入新课

  1.(投影出示:二年级上册中《北京》一课的有关图片。)大家还记得这些美丽的地方吗?咱们再来回忆一下《北京》那一课中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背诵与图片相对应的句、段。

  2.多美的景色啊!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北京白天的风光,你们想进一步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专写北京夜景的课文。(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北京的夜晚是怎样的?可用文中的词语表述。

  2、 配乐播放北京夜景图片。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小朋友们,让我们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吧!你们看……..

  3、你们感受到北京夜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指名回答)

  4、作者感受到的美是否跟我们一致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把课文通读顺。

  5、交流认读生字。

  6、分自然段读课文,划出课文写了北京的哪些景点?

  三、图文对照,读中感悟。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请大家自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把北京想象成什么?(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2、 谁能把这一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呢?(指名读,齐读)相互评价后悟出应把“亮”和“灯的海洋,光的世界”重读。

  3、 质疑。(理解“夜幕降临”)

  四、复习巩固

  五、写字

  第二课时

  一、 小短文复习生字:

  夜晚的北京十分迷人,闪烁的霓虹灯和马路上的街灯犹如仙女脖子上的项链,它们和天上的繁星争夺绚丽的光环。幢幢高楼,临街超市,人群涌动。北京正焕发着青春,展现着活力,北京将揭开新的辉煌的一幕。

  二、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到东西长安街走走。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一共有几句?你喜欢哪一句,读一读,说说理由。(指名回答,相机出示长安街、天安门城楼、广场四周的夜景图片以及相应的句子)

  2、 多美的夜景啊?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再结合图理解词或句子的意思。

  3、 全班交流。

  重点借助图片理解:“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灯光闪烁”“金碧辉煌”“光彩夺目”“轮廓”等词语以及相关句子的意思。例如:理解“华灯高照”时先引导学生从课件图片中找到长安街,再找到整齐排列在路边的灯树,引导学生懂得像图上那样高大而放着光芒的灯就叫华灯,它们居高临下地照射着路面就叫高照。

  4、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配乐齐读)

  (二)学习3—6自然段。

  1、 指名分段读3—5自然段,其余生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哪儿的夜景?

  2、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3、 出示学习提示:

  (1)与同桌选择自已喜欢的自然段学习。

  (2)自由朗读学习内容,找出你觉得美的地方,并说说美在哪?

  (3)和伙伴交流学习体会。

  (4)美美地读一读选择的内容。

  4、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拨突破难点)

  a、 交流提示(2)

  b、 观察立交桥夜景图感受“道道彩虹”。

  说话训练:仿照句子: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

  喷泉灯犹如( )。

  (以下视情况进行)照明灯犹如

  草坪灯犹如

  礼花灯犹如

  c、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橱窗、广告、霓虹灯并感受它的美。理解“绚丽多彩”“繁华”等词语。

  d、 结合课文插图理解“倒映”“银光闪闪”并指导读好长句:“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银光闪闪,十分动人。” 读了第五小节,你有什么问题?“古老和年轻”矛盾吗?为什么?

  5、指名读:你喜欢北京哪儿的夜景,请你读一读

  6、配乐齐读3—5自然段

  7、激情朗读最后一段

  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欣赏了北京的夜景。感受到北京的辉煌、亮丽。(重温几张夜景图)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最后一个自然段应当怎样读呢?(齐读最后一段)

  8、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课外拓展,升华感情

  1、 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我们的首都北京,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此时你想对祖国说什么?又想对全世界的朋友说什么呢?

  2、 我骄傲,我自豪,因为我生活在美丽富饶的中国。同学们,让我们齐唱一曲>。

  3、 课后观察研究一下,自己的家乡——温州,哪些地方的夜景也很美,可以画下来也可写下来。

  四、写字

  五、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北京亮起来了

  灯 光 长安街:华灯高照

  的 的 环形路:道道彩虹 明 辉

  海 世 王府井:焕然一新 亮 煌

  洋 界 故 宫:银光闪闪

北京教案范文汇编 篇6

  年级:三年级

  课时:4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有关首都北京风景、京剧脸谱的图片,通过学唱京剧曲调,制作脸谱。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单元主题页,在歌曲《龙的传人》的欣赏与演唱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风情的歌曲等艺术有关北京风景、京剧脸谱的图片,通过学唱京剧曲调,制作脸谱。

  3、欣赏反映北京风情的歌曲等艺术活动,加深学生对北京的了解。

  二、教学准备:

  《长城谣》、《冰糖葫芦》、《唱脸谱》的歌曲磁带。

  第一、二教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我来做个导游”,请学生或以老师来扮演导游,让学生乘上交通工具开始。

  2、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老师边讲到达的目的地,或从各种媒体了解到的北京,带领大家逛逛京城。

  3、边听边欣赏有关描绘北京风情的歌曲,如《长城谣》、《大碗茶》、《北京的桥》。

  4、教唱歌曲《北京有个金太阳》。

  A、朗读歌词。

  B、歌唱歌曲《北京有个金太阳》。

  5、逛逛北京城:长城——天安门(华表)——故宫(石狮、麒麟、历代服饰)——北海——颐和园(十七孔桥)——圆明园(残恒断壁)——天坛(九龙壁)。

  第三、四教时

  四、教学过程:

  1、用歌曲接上一课内容,复习上一课玩过的地方,你能说出几个地方。

  2、引导学生观察北京有特色的建筑形状、色彩。如天坛、天安门城楼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北京及其悠久的历史。

  3、歌曲欣赏:《龙的传人》

  4、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寄予龙以美好的希望,让学生说说“龙”(回顾十二生肖、赛龙舟、舞龙、建筑的龙)。

  5、接龙游戏:分组说说有关龙的内容。

  6、歌唱歌曲《龙的传人》并能准确无误的唱准歌曲,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活动与手工指导:

  1、让学生收集饮料瓶盖,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著名城市、名胜、图片等剪成与瓶盖相同的圆形标志,将标志贴在瓶盖上。

  2、充分发挥学生以自己的兴趣制定安排游戏的线路。(回家作业:要求每人写一个旅游线路,下一节课说给同学和老师听)。

  例如:有一个星期天去苏州旅游,你能安排——————————,什么时候出发,一站又一站,2、可按著名城市作为行棋路线,也可以按我国的名山作为行棋路线,还可以按我国珍稀动物分布作为行棋路线。让学生自由游戏,在游戏中增强对祖国的认识,激发热爱的情感。

北京教案范文汇编 篇7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出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创新目标:

  看图想象北京美丽的夜景。

  4、德育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由六段文字和三幅精美的彩照组成。图文结合,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那灯光灿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2、学生分析:

  学生生活中见过一些灯,多少有一点感受夜景的体验,理解文字时不会困难。

  【确定五点】

  1、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

  词语句子的理解。

  3、创新点:

  边读边想象北京的夜景。

  4、德育点:

  感受北京那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5、空白点:

  想象课文中情景进行体验。

  【教具】

  幻灯片或课件。

  【主要技术】

  留空白技术、加深体验技术。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出示有关反映北京白天景色的彩图,让学生描述一下。

  师:首都不仅白天景色美,到了夜里更美。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专写北京夜景美的课文──《北京亮起来了》。北京的景色到底有多美,让我们通过认真读好课文来感受。看图思考,描述景色。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1、自己借助拼音试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对照课后生字,在文中画出生字。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纠正生字读音错误,把句子读流利。1、自由读课文。

  2、圈画生字、新词。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检查读课文情况,多种方式认读,达到读正确。

  2、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名每人读一自然段,评论指导。然后练习读流畅。

  3、谈一谈对北京夜景的初步感受。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强化整体感受。1、看图读课文,思考问题。

  2、回答问题。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1、学生自己读课文,准备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2、逐句指导,用读的方法去感受和赞美景点的美。相机引导看图,联系实际理解词语,采用自读感悟、汇报感受,指读评读、范读、仿读、领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再结合相应的插图,用语言描述。1、学生汇报,质疑。

  2、自己在读中领悟词句的意思,能描述图画内容。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你来当一次小导游,在小组内介绍北京各处夜景的美。

  2、说一说你在本节课中有哪些收获?

  1、畅所欲言当导游。

  2、谈收获。

  六、研究性作业

  课后研究一下,还有哪座城市的夜景很美,收集下来,写在“十个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