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23-10-07

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选择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人作为写作对象,写他的一两件事。

  2、注意突出人物的特点。

  3、自拟题目。

  教学重难点

  突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复习课文入手:同学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几位很有特点的人物——任长霞、袁隆平、凡高、爱因斯坦,他们都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一想到这些人物,你就想起了关于他们的哪些事情?

  2、交流后小结:这些人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品质上与众不同,才使人难以忘记,而这些性格特点又总是通过一些事情变现出来的。

  能透过一件件小事就看到人物的内心,那是很了不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练练这样的本领。

  二、选定“熟悉”的人。

  与这个人打过叫道,共同做过或经历过一些事情。不仅有直接的了解还有部分的简介了解。

  1、学生选定一个熟悉的人,回忆有关她的.一切事情,然后对他的性格特点用一个到两个词语进行概括。

  2、交流:用一件事情来说明他的性格品质特点。

  要求:事情要典型。

  3、指导学生用多件事来写人物。

  注意:几件事不能互相矛盾。两件事可以以概括描写和具体描写相结合,即先概括交代一些事例,再具体记叙一两件事。

  4、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写人物。

  A、同一个人的前后变化比。

  B、对一个人的认识前后比,突出品质。

  C、一个人同另一个人比,以突出其中一个人。

  5、人物的性格特点突出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变现。

  三、草拟片段:用具体的事例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自从接触作文教学以来,我一直为批阅作文而感到“痛苦”。这痛苦一方面缘自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另一方面则是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面对的却是大量不尽人意的作文。曾想,如果批阅的是优秀作文,那感觉应是春风拂面,何等的身心舒爽啊!遗憾的是,我很少进入这样的佳境。于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总结得失利弊,寻求解决方略,以减轻自身的“痛苦”,现归纳为以下几小点,供大家指点。

  1、教学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的愉快,他们的阅读量很小,写作基础较差。

  2、社会方面的原因

  学生在课堂学习写作,是通过社会各种渠道接受有关写作的信息。可是,学生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又不参加劳动,生活积累较差。所以,学生的选材范围窄,语言空洞无物。

  尤其是学生写同类型的作文较多后,再写,他们的选材范围就只有那么一点大了,写这篇文章是这个题材,写那篇文章还是这个题材,只是作文的题目不同而已。

  所以我深切地觉得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感知袁隆平探索的艰辛,感受袁隆平的科学探索精神。

  3.学会采访,试着进行采访。

  教学重难点 感受袁隆平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世界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读通读顺。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思考:

  A、从题材上看,本文有什么特点?

  B、主持人主要从哪些方面对袁隆平进行了采访?

  C、我们通过阅读作者的采访,有些什么样的感悟?

  3.分组交流

  4.全班交流

  A、文章是访谈录,记录了采访的过程。是以主持人提问,被采访者回答的形式来组织内容的。

  B、主持人从5各方面进行的采访:

  (1)“是什么促使你从事这项研究?”--科学研究的动机。

  (2)“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科学家的探索历程。

  (3)“你觉得,这个电视剧里的袁隆平是您吗?”--科学家的真实

  (4)“除了能吃苦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科学研究的特色

  (5)“您能说说自己取得成功的经验吗?”--总结科研经验

  C、感知科学探索的艰辛,感悟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壮志。

  三、拓展延伸

  1.小结采访的形式和方法

  2.尝试采访

  四、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课文以“访谈录”的形式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作者主要从袁隆平决定研究杂交水稻的原因,研究过程的艰辛以及他乐观开朗的个性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这几个方面进行采访的。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本课时,可以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自己正确读写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搜集和运用有关资料。

  3.感受袁隆平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访谈录”的体裁,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搜集和运用资料补充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搜集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世纪初期,我国人民还过着饥肠辘辘的贫困生活。到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个的农业科学家,他解决了人民的饥饿问题,为了感谢他为人类做出重大的成就,中国还以他的名字发射了一颗卫星,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袁隆平)。对了,他就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认生字,纠正读音

  域(yù) 峻(jùn) 僻(pì) 挫(cuò)

  穗(suì) 杆(gǎn) 摄(shè)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严峻:严厉,严肃。

  童心不泯:泯,消灭,丧失。本课形容袁隆平平时乐观开朗的个性。

  老骥伏枥: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3)指明轮读课文,师生评议

  三、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①指名读学生搜集的资料

  ②师补充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他主要成就表现在杂家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方面。

  袁隆平院士热爱祖国,品德高尚,他的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影响。他虽然年满80岁,仍让一如既往地活跃在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从不间断地进行着研究、实验和应用。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了解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成果。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袁隆平院士的事迹。

  板书设计:

  17 袁隆平访谈录

  1.认识生字词

  2.交流资料

  课时作业:

  1.选择正确的读音

  挫(cuò zuò) 穗(huì suì) 摄(shè niè)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艰辛-----(艰苦) 偏僻-----(偏远)

  反义词:失败-----( ) 创新-----( )

  第 二 课 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过渡: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袁隆平院士取得的科研成果,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了解袁隆平院士。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度边思考:

  ①从体裁上看,本文友什么特点?

  ②袁隆平有什么特点?分别从哪些可以看出?

  2.分组交流

  3.合作交流,师引导

  ①文章是访谈录,记录了访谈的过程,是主持人提问,被采访者回答的形式来组织内容的。

  ②指名回答课文中袁隆平回答主持人的语句。

  学生交流,师小结袁隆平先生的特点。

  a. 热爱祖国,关心人民:我国人口众多,而且还不断增加,而土地使用面积不多,而且不断地减少,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粮食问题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b. 不怕困难,不败失败。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花去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他不怕困难与失败,从失败中寻找出路,印证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名言

  c. 开朗乐观,虽然一辈子进行科学研究,可个性却像小孩子一样,童心未泯。

  d. 敢于创新,袁隆平谈到创新的时候用了“不断’,说明他对“创新”非常重视。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同桌互读

  ②指名互读,读袁隆平的话也不要过分强调激情,应以朴实,充满智慧的语调为主。

  四、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另选采访对象,小组商量采访内容。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事访谈录,也知道了袁隆平科学探索的艰辛。希望同学在学习到路上要有创新精神和一往如前得壮志。

  板书设计:

  17 袁隆平访谈录

  热爱祖国, 关心人民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不怕困难, 不败失败

  开朗乐观 童心未泯。

  敢于创新 老骥伏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