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

2023-09-01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

  痕迹”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2、3、

  教学难点:3、4、

  教学用具:爬山虎实物,ppt课件,白纸铅笔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a: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因为不搭

  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爬山虎也是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生长,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么观察爬山虎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脉络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圈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新词,作者在每个自然段中分别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

  2、检查:

  在ppt中出示下列词语: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朗读两遍,解决生字问题。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哪个方面?在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每一段的大意,或者找出文中的话来论证自己的看法。

  三、自主学习第

  一、二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爬山虎都生长在哪些地方?从“满是”,“一大片”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在ppt中出示一些爬山虎爬在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

  学习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

  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美吗?美在什么地方?

  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一顺儿朝下”,

  为什么美?指导朗读:你能读出叶子这种绿、密又匀称的美吗?

  作者还写到了爬山虎叶子的哪一方面?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是嫩红——没过几天是嫩绿——长大了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

  颜色的变化也很美,我们一起结合这些漂亮的图片,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读一遍。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观察对爬山虎的生长地方和叶子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我们知道,爬山虎是一种攀缘植物,它有着不依赖任何东西自己就可以爬得很高的本领,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爬山虎的脚”,我们这一节就好好去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1、认真朗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再认真地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形状: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

  出示课前准备的植物爬山虎,给学生仔细地观察一下,拿出课前准备的铅笔白纸,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正确?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是不是像课

  文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再读课文,对照课文内容和自己所画的爬山虎的脚,仔细观察,看画对了没有。

  3、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仔细默读课文,作者运用到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你能找出这些动词吗?

  触着墙——巴住墙——拉——贴住墙

  让学生理解是怎么爬的,我觉得是一个难点,光靠理解文字可能学生都会不能理解清楚,首先我想用手臂来做实验,随着手指弯曲,胳膊被带动着上升,手臂也就紧贴在墙上了,爬山虎就这样带动嫩茎爬墙的;其次为学生播放flash动画,看看视频中的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思考: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着墙,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对比方法进行学习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细心观察。

  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

  称整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得方法,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得兴趣,做生活得有心人。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得方法。

  (2)通过对词语得理解,了解爬山虎得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得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得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会爬墙得植物。教师板书——爬山虎得脚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得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得哪几段写了爬山虎得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得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得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得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得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得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得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得叶子长得很整齐。

  D、爬山虎得叶子得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得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 篇3

  课时目标:

  1、认识本文生字,学会本文生字。

  2、感受爬山虎叶的美。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难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了解本文作者;本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谜底为“丝瓜”“葡萄”的谜语。

  2、谈话激趣:同学们,丝瓜和葡萄往高处爬都需要搭架子。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爬到墙上,爬到房顶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组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2)你读懂每个自然段都写什么了吗?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和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三、理解第一和第二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2、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3、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4、说说你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感受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变化美,形态美。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颜色:嫩红、嫩绿、绿叶

  形态:密而均匀、一顺儿脚爬

  教学反思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教学本课时,我的思路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先理清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注意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放手让学生都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四年级重要的词语还是需要落实,比如“一顺儿”,通过借助工具书或插图来理解都很好,如果要更进一步,可以让学生看着插图,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一顺儿”;注重课文的诵读和背诵,安排的时间、机会也比较多。不足之处有:虽然诵读和背诵的时间有保证,但要注重层次,每次诵读体会更深,层层深入。教案编写时有些步骤补充在一旁,布局不利于整体统筹。提问时应以一两个主要问题为线,过于琐碎会扰乱学生的思路。提问语言不够间接明确,一分钟内出现多次提问的现象。主要还是源于我对他们缺乏信心,担心他们听不懂我的提问。另外,也由于自己对于学生的关注不够,没有在提问后及时关注学生的表情动作。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给予合适的评价,错过了强化笔记习惯和鼓励思考的时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所减弱。在学生回答段落大意之后应再做梳理、引导。我的准备还是简单粗暴了,“承上”不足,“启下”要单刀直入。在课堂中随时总结学习方法,并向学生点明,让他们加以借鉴。目前的课堂笔记都要求记录在书上,学生可能尚未养成习惯,需要教师指导。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 篇4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背诵2~3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教具准备

  1、爬山虎实物展示。

  2、学生准备水彩笔及白纸一张。

  3、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八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实物,你在哪儿见过?爬山虎是一种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么组成的?(由根、茎、叶组成,可爬山虎还有脚,觉得奇怪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初读检查

  1、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找一找课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检查交流:

  1)开火车读,齐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随机理解“叶柄”、“重叠”。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3——5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呢?(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生长的位置和叶子。)

  3)小结:作者按顺序先写_____再写_____最后写_____。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哪儿看到了爬山虎?

  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都在墙上)

  2、教师小结:作者这样写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其实爬山虎还可以长在岩石上。

  3、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4、再读第一自然段。

  四、讲读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2、小组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3、品味语言。随机理解:新鲜、舒服、均匀、拂过、漾起等词语。

  新鲜指爬山虎的叶子绿得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

  舒服指看上去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当你心情烦躁的时候,看一看爬山虎,会觉得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当你悲伤的时候,看着它心情会舒畅。当你疲惫的时候看到它会觉得神清气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这句话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我们一般描写植物只会写植物的静态,而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动态也写得惟妙惟肖,值得我们借鉴。

  区别“荡起”与“漾起”的含义。

  5、指名朗读,要求读出对爬山虎叶子的赞美之情。

  6、练习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好看得很。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出示课件,读相关句子。

  交流讨论:生长位置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

  脚的颜色——嫩红的。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茎上添画叶子和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的语言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4、再次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的脚作者却描写得那么细腻,这都是因为作者在仔细的观察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指导写作方法。我们不了解爬山虎的脚,但是看见过蜗牛的触角,即使没有看见过蜗牛的触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龙的爪子,所以说采用比喻的写法能让我们对描写的事物了解得更加具体、形象。那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 篇5

  一、教学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中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电教手段直观演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看(感性认识)动脑想(进行理性飞跃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结合观察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三、教学重点

  (一)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二)明白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

  四、教学难点

  明白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

  下面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1、一开始上课,我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课文中关于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过程,学生往往观察不到,于是我利用课件演示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多么仔细。

  2、之后播放课文所描写有关爬山虎叶子的图片,理解“均匀” 、“空隙”等词语。

  3、通过视频资料展示爬山虎的叶子,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的动态艺术。

  {这一设计是因为对于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以及鲜嫩、茂盛。满墙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漾起层层的波纹,这样一幅优美的情景,则是静止的插图和单纯的文字难以描述的。所以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欣赏、观察和思维能力。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对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体验。朗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本环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和形状。由于我班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是缺乏了解。所以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电教手段直观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实物来观察爬山虎:

  a、脚的位置;

  b、脚的形状;

  c、脚的颜色 这是课堂上学生观察爬山虎的情景。

  2、让他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个大致了解。

  3、【课件展示】我借助课件让学生更进一步观察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并通过朗读描写脚的句子,来想象爬山虎的脚生长的动态效果。由于它的生长过程比较慢,学生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认真观察,不会发现爬山虎脚的生长情况,所以我利用动画演示让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生长过程有更直观更深刻的印象。

  4、在这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抓住观察事物的方法。

  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借机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及自主发现探索能力。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生长情况一段时,学生若不仔细读书,难以准确地弄清楚脚的位置和形状,利用多媒体的演示,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既使学生牢固掌握课文内容,深化了对教材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为更好地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用脚爬的打下基础。}

  (三)形成评价,自我完善

  在这一部分我重点解决爬山虎的脚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一教学难点。

  1、首先让学生划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相互交流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在交流时学生往往把爬山虎的脚爬的过程和动物爬墙混在一起,所以

  2、我利用【播放爬山虎爬的动画】让学生完整地观看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并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和讲解。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一只新脚。本课的重点、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

  {这个简略的教学方案强调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将抽象的不易观察到的爬山虎脚的爬墙过程用多媒体演示,可以从微观上对爬山虎的爬墙过程建立准确的认知,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并在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会怎么样呢?播放课件让学生明白没有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4、之后请同学来谈谈采爬山虎时的感觉。因为能够采到爬山虎的同学很少,还有多数同学体会不到爬山虎的脚到底在墙上巴的多么牢固。

  5、我通过【播放视频学生便很清楚的明白(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6、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之后。便自然而然的体会爬山虎的脚多么具有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四)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1、出示练习,按课文内容填空。

  2、结合平日实际谈谈从中能受到什么启发?

  爬山虎的脚长_____的地方,反面伸出______。每根细丝象_______。细丝的颜色是_____。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______,颜色也逐渐变成______。它的脚_______在墙上相当牢固。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练习,巩固本课教学成果,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设计意图:巩固课文重点内容,培养学生默记课文的能力,读写结合,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于实际。}

  六)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形状: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七)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采用信息技术与课文相整合,通过动画向同学们展示了爬山虎的叶子从嫩红到嫩绿以及脚的生长过程爬墙过程,渲染了课堂气氛。将抽象的事物,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变得鲜活、直观,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看见同学们个个学习劲头高涨,让我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这是学生们课下自己仿照课文观察植物写的小片段。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 篇6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条理清晰,语言朴实,叶老用细致、简洁的笔触把爬山虎的脚描写得生动具体。

  课文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爬山虎美丽的叶子,第二部分介绍了爬山虎的脚。这两部分实际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没有爬山虎的脚一步一步向上爬,也不可能有满墙绿色的叶子。反之,满墙绿叶的美丽也正衬托出爬山虎的脚向上攀爬的特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也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一到三小节,学习作者如何围绕“舒服”、“好看”两个词把爬山虎叶子的美展现出来,又是如何从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介绍爬山虎脚的,以此启发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做有心人。

  二、说学情。

  1、爬山虎这种植物对于目前高楼林立的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还是陌生的。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匮乏,让他们通过文本来感知爬山虎的样子、领略爬山虎的美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这个认知上的空白点,教师应予充分的预计,并让学生在课前对相关知识进行搜集了解。

  2、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又一个难点。学生对植物的茎、叶柄没有清晰的概念,很难理解文中一些相关内容的描述。

  3、三年级的学生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掌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在理解语句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要他们能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依然是一个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二、三小节,了解爬山虎美丽的叶子以及爬山虎脚的样子。

  3、通过学习,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并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

  4、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借助提示详细说说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文中描写爬山虎叶子美的语句。

  2、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能详细介绍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1、讲练结合,渗透方法。

  (1)教法:本课时中教学重点应放在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美和爬山虎脚的特点。教学时,我围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这一训练重点进行,引导学生集中体会作者是仔细观察,有序观察,多角度观察并抓住事物特点行文,并通过说话训练等进一步巩固方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2)学法: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

  2、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运用电子白板拖动、即时批注、圈画、播放视频、音乐、呈现图片等直观演示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直观感知爬山虎的美,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能借助提示详细说说爬山虎脚的样子,从而增加师生互动,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媒体导入,理清脉络。

  上课伊始,我通过聚光灯由局部到整体展示满墙爬山虎的图片,直接引入新课。给人以视觉上强烈的冲击,让学生感受到爬山虎的多和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那么美的爬山虎文中究竟是如何描写的呢?

  学生读题后,我在白板上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课文哪几节写了爬山虎的脚?除了爬山虎的脚之外,作者还介绍了什么?从欣赏图片到读课文,问题引领,层层推进,在感知全文的同时,学生很快找到重点语段。在交流时,我随机出示,以此来帮学生梳理脉络,理清条线。

  (二)深入研读,品读词句。

  感知全文,理清脉络之后,第一步,我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首先,我在白板上呈现出文中描写满墙爬山虎的相关语段,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学生们自由读一读,读完后请学生们思考:从这个语段中你对爬山虎有了怎样的了解?从哪里看出来的?有了基础,学生们很快找到关键词“满是”、“占了一大片”等,并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而同时,我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白板上圈画出相关的词语,使学生了解到学校操场北面墙上的爬山虎面积非常大。随后,练习朗读,为后文作铺垫。

  接着,我以“那么这满墙的爬山虎在作者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引出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我在白板上呈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请同学们自由读,并试着说一说作者眼中的爬山虎是怎样的?经过充分的自由阅读和思考,学生交流时,我帮学生总结并随机圈画出相关的关键词——舒服、好看。这样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觉得爬山虎让人看着舒服呢?围绕这一点,我利用白板的拉幕功能将第二自然段中需要着重讲解的部分突出,而隐去其余部分。此外,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弄清不同时期爬山虎叶子的不同颜色,我利用白板呈现不同时期的爬山虎叶子的图片和不同时期的名称,让学生直接在白板上拖动图片,将它们一一对应起来。通过对白板上图片的具体操作,学生既直观感知了爬山虎叶子的美,又将爬山虎各个不同时期的样子深深印刻在脑海中,此时再来品读语句,对文本的体会就更为深刻了。

  那么,爬山虎究竟好看在哪?我再次通过白板的遮罩功能呈现出相关语句。此时,学生又找到了一些关键词语:“一顺儿朝下”、“均匀”、“ 漾起波纹”。但是,在对这些语句理解上,学生遇到了困难,此时我就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并且进一步体会爬山虎的美。比如“一顺儿朝下”是因为叶子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叶尖朝下,这样看起来就有一种别致的感觉。比如理解“均匀”,补充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十分均匀是因为植物会尽可能地利用空隙来获取更多的阳光,保证彼此都能得到均匀的光照。特别是在讲解“漾起波纹”时,因为“漾”字较容易写错。我就拖出田字格,利用画笔,描红“漾”字。学生一边看一边练,进一步明确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有效指导书写。我利用无限克隆功能复制部首:三点水。让学生亲身参与,在白板上写出相关的三点水的字。学生对课文中所说到的漾起波纹的情景不太清楚。因此,教学时我通过媒体资料的补充来填补文章空白。此处,我利用白板出播放了一段爬山虎漾起波纹的视频。

  当学生还沉浸在爬山虎的美中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伴随悠扬清新的乐曲朗读相关语段。读出了形,读出了味,读出了神。

  随即我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一直以来,作者把爬山虎的叶子误认为是爬山虎,而今年他留意了、他发现了,他细细地去观察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第二步,我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我请学生读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介绍爬山虎脚的句子,用“——”划出来。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很容易就在文中找出了相关语句。交流时,我让学生在白板上划出有关句子后,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这段话写出了爬山虎脚哪几方面的特点?这个问题对三年的学生就有一定的难度了,所以我组织学生逐句品读。利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学习本节。

  经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已经明了,此时出示填空,要求学生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之后,我又利用白板呈现爬山虎脚的各个部分,利用白板的拖动和无限克隆功能,让学生边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边解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通过填一填,画一画,说一说等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课重点,深入了解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三)总结升华,提炼方法。

  让学生了解,因为作者注意了,留意地观察了,才发现原来它是有脚的。因此,要想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仔细的观察,有序的观察,多角度的描述和表达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对课文的1、2、3自然段进行朗读。

  以上就是我对《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说课,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 篇7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是一种葡萄科藤蔓植物,并且了解到本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叶子、脚)我们一起回想一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颜色好看、排列整齐),爬山虎的脚究竟有什么特点,咱们大家一起到课文中找一找,好吗?

  二、研读课文,品味爬山虎的脚的位置,特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呢?(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它长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2、请生回答,预设找出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简笔画板书)同学们说这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形状,老师来画一画。

  男女生分读:结合图片,脑海中想象一下爬山虎的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大家见过蜗牛的触角吗?仔细观察过蜗牛的触角吗?今天我特意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课件出示图)这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非常生动形象。看到蜗牛的触角,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生:蜗牛的触角给我的感觉有点滑,很有光泽,特别细,长得很漂亮。

  4、同学们找得很仔细,如同蜗牛触角般的细丝,作者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发现的?预设学生回答“仔细观察”,师继续追问:你本自然段中从哪一个词语知道的?“注意”。是啊,正是由于作者今年注意到了爬山虎的脚,所以才会把这么可爱的“脚”分享给同学们。

  三、研读课文,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1、作者除了观察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爬山虎脚如何向上爬的语句?圈出相关的动词。

  2、请生回答:“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简笔画板书)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得弯曲。爬山虎如何爬的相关动词,你可以圈出来了吗?

  3、如果把“巴”换成“挨”字可以吗?当然不可以,“巴”字说明爬山虎贴在墙上很牢固。如果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一步一步”是指双脚交替前行,而爬山虎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向上爬,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的,所以不能换。

  4、同学们,了解过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请大家借助你的双手,一只手臂扮演墙壁,另一只手扮演爬山虎的脚,同桌两个人互相来演一演吧!请同学示范演。

  5、带动作齐读:请同学们带着动作一起读一读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

  6、作者叶圣陶爷爷仍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到爬山虎的是怎样向上爬的?从文哪一个词语直接告诉了我们?“仔细看”这一个词语体现作者观察认真,仔细。

  四、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它是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如果没有触到墙呢?会怎么样?

  课文第5自然段。这说明爬山虎与墙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爬山虎依赖墙壁。

  无论是爬山虎的叶子、脚还是它如何爬的,作者观察爬山虎特别仔细,那他是采用了那种观察的方式呢?板书(连续观察),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表示他连续观察的词语呢?

  预设生找出: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

  五、练笔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怎么爬?它与墙的关系?如果你是爬山虎,让你来自述一下自己,你会如何去说呢?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写“爬山虎的自述”。

  格式:

  1、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长在……

  2、我爬的时候,脚先……再……

  3、我与墙……

  六、升华

  因为爬山虎有了脚它才能不断地向上爬,每走一步都是那么坚实。一步一个脚印,做人也应该这样。你喜欢它吗!当然,我们也要学习叶圣陶爷爷善于观察的特点,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 篇8

  教学程序介绍: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安排了预习题,其中最后一题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表现得都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

  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也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在我脑海中原来设计的一大堆板书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图案所代替了:对,应当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

  立刻之间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在那儿埋头苦干起来。我找了一名小画手,上黑板作画,让它作为本课的`教学板书。我看着同学们的画,我内心一阵阵激动和兴奋:我所要讲的、要强调的居然都在同学们画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爬山虎的爬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教学反思: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 篇9

  我从小就见到过爬山虎,但了解爬山虎的脚,却是在教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以后,确切地说是读了叶圣陶的课文以后才去观察得以理解的。为了让今天的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笔下的爬山虎的特点,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在上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去实地观察爬山虎。

  学校操场西面和南面的墙上爬满了爬山虎,课间、放学后,孩子们凑上去观察的场面很多。有一次,我也凑上去,一个女孩子看了半天说,爬山虎的脚到底在哪儿呀?我给她指点了一下,她发出感慨说,天哪,它的脚这么小呀?仿佛太出乎她的意料之外了。

  上课时,学生根据观察所得,结合学习课文内容,很快理解了爬山虎脚的一些特点,并且整堂课学生发言热烈,学习主动,气氛活跃,学生在语言表达与交流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究其原因,我发现与课前学生去观察过爬山虎有很大关系。

  1、学生充分认识了爬山虎实体,在阅读文字时感到亲切、熟识。学生学习兴致陡然高涨。

  2、观察得到的形象与课文表达的抽象词句一一对应较顺利,学生较易理解课文内容,并且运用以前学过的词汇,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恰当的补充说明。例如,有个孩子说爬山虎的脚不光像蛟龙的爪子,还像蜘蛛狭的机械爪;有的补充说,我把爬山虎从墙上拽下来一小截,瞧,小圆片上沾满了白色的石灰粉,可见它在墙上扒得有多牢。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 篇11

  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启发我们要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教学建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是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向上爬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住特点来描写的,从而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通过研读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内的爬山虎。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实物或影像资料观察爬山虎。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熟读第2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全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

  2.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本文写了什么吗?(主要写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

  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爬山虎脚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本文分段,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呢?(这是必要的交代。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儿,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这样才能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

  二、逐段学习,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思考: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叶子的?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特点是什么?(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色:绿得新鲜;排列:叶尖朝下,均匀;动态:漾起波纹。)

  从中你学到什么?(观察细,按顺序,抓特点等)

  (2)再读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

  (3)出示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 ),看着( )。叶尖( ),在墙上铺得( ),没有( )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2.学习课文的第3自然段。

  (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

  ①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什么颜色?

  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疑问。

  ①朗读第3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吗?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或者说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长出来的。)

  ②老师出示画有爬山虎叶子和茎的图画,让学生指图再说。

  (4)学习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颜色。

  ①读第3~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学生回答,同时老师出示幻灯片: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细丝变成灰色的

  ②请一部分学生画出刚长出的没触着墙的脚。(在事先准备的有茎叶的图上画)请另一部分学生画触着墙后的脚。

  ③讨论画的情况。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出画得有问题的图画,学生再说明出错的原因。

  ④小结:爬山虎真是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这种做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5)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①自学第4自然段,明白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来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

  ②学生汇报。

  ③老师举起几张卡片,卡片上的这些词都与爬山虎的脚有关:触、变、巴、弯曲、拉、紧贴。全体同学按卡片上的词的顺序熟读第4自然段。

  ④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

  细丝为什么变弯了?触着墙的细丝的头上为什么又变成圆片?细丝拉嫩茎是怎样用力的?

  ⑤小组讨论汇报。

  (6)小结。

  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a.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b.它是什么样子的;c.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②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这一想法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效果。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 篇12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制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爬山虎的脚》。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这篇精读课文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这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课文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通过叶子的变化来讲,侧重讲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排列、动态。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是分三个方面来讲。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住墙的不同结果。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于是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我结合本课特点和本组课文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径,以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放全脑为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上好一节课好的开始。于是我以轻快的音乐和简单的动作让学生全身心的放松,以饱满的精神准备上课。(播放上课实录)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了起来,个个精神抖擞。接着我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马的脚可以奔跑、乌龟的脚可以爬行、小宝宝的脚可以走路。以此谈话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知道大部分动物都长着脚。那你们想想看植物会长脚吗?今天我们就跟着老师一起去认识一种植物的脚。同时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再出示爬山虎图片。同学们这一片绿油油的攀援植物就是爬山虎。它同样也长着脚。想不想看看呢?通过这样的设悬念,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教学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自学。于是在这节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比一比

  我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分队各组发爬山虎(播放上课实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了解,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观察到了些什么?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文中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观察的。

  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等等。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一点儿痕迹也没有了。”通过这样比一比的环节,同学们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起来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找一找、读一读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找出文中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并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这几个重点词进行分析讲解。然后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重音、反复多读,在读中感悟爬山虎叶子的色泽美、整齐美和微风吹拂时的动态美。这节内容较容易掌握,所以我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谈话导入: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这样生机勃勃地爬满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脚又是怎样的呢?于是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我同时板书。再让学生拿起画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随后播放课件予以对比。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

  (三)、抓重难点、强化认知

  在这节教学中,我以演一演、议一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我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并标出动词。随后我出示句子及图片重点理解触、巴、拉、贴等词的准确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它并不是像我们人这样左右脚交替着前进,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慢慢地爬满墙。然后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演一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怎样改?通过大家的表演和讨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满墙的。接着让学生从“触着墙”与“没触着墙”入手,找出两个不同的结果。(同时板书)再播放录象,朗读全文。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

  最后,总结课文。

  学生提着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我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总结全文。“学习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从而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五、说板书设计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 篇13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认识“均、匀、茎、柄、蛟”5个生字,会写“虎、占”等11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生通过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学时重点

  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本课的词语;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学时难点

  教学难点:

  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教学活动活动1

  【导入】

  一、了解作家导入新课

  了解作家

  -叶老吗?(生介绍)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篇文章?他都有哪些主要作品?

  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学习一篇叶老的作品,也就是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2)学习书写“虎”字。和我们学习的哪个字比较象?(虚)

  (3)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活动2

  【讲授】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交流预习的字词部分。

  3小组进行字词学习的汇报。

  (一)我会读

  PPT出示:均、匀、茎、柄、蛟

  1指一组读生字

  2强调:茎的字音

  (二)出示多音字:

  1出示:空:kong ①里面没有东西或没有内容②无着落,无成效③天空④姓

  Kong ①使空,腾出来②闲着的,没被利用的③没被占用的`时间或地方

  2讨论“空隙”读哪个音?

  3结合句子理解“空”的意思。

  出示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抹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三)出示本课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1小组读词语。

  2出示带有词语的句子: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的叶子。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四)我会写:PPT出示: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迹

  1、小组交流难查的字的部首。(占、叠)

  2小组交流难写的字:叠、逐

  3把你认为难写的字在写一个。

  (五)请小组交流形近字、近反义词等。

  活动3

  【讲授】

  三再读课文理清内容

  课文围绕爬山虎,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1小组内先说说

  小组汇报: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至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

  2读了课文,了解了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你此时还有什么问题?(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写爬山虎的叶子?)

  3阅读第一自然段:

  (1)指读课文:思考作者都是在哪观察爬山虎的?进行交流。

  活动4

  【作业】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Tags:爬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 篇14

  课程标准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背诵3、4自然段。

  评价任务

  任务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任务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

  (五)作业布置: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 篇15

  还语文课的“朴实”与“纯真”——《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柯城区鹿鸣小学    省教坛新秀章爱芬

  点评:常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特级教师章师亚

  一、分步板书课题,唤起阅读期待。

  师:请看老师写字(转身在黑板上写“虎”字)。先写一个“虎字头”,再写一个“几”,这个生字大家肯定会读。

  生(齐读):虎。

  师: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笔?

  生:“横钩”的“钩”别忘了。

  师:对,这一钩就是老虎——

  生:尖利的牙齿。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学生书空)

  师:给“虎”组组词看。

  生1:猛虎。

  生2:狐假虎威。

  生3:狼吞虎咽。

  ……

  师:你们的词汇真丰富。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词,爬山虎(在“虎”前面板书“爬山”),齐读。

  (学生齐读)

  师:见过爬山虎吗?

  生:没有。

  师:听说过吗?

  生:也没有。

  师:那就听老师介绍一下,爬山虎不是动物,而是一种藤类植物,它能牢牢地巴在墙上,往上爬。

  (学生一脸惊讶)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爬山虎有关。——爬山虎的脚(板书:的脚)

  (学生极为兴奋)

  (点评:从板书“虎”字到补上“爬山”,再到设问“见过爬山虎吗”,继而借学生的“知识盲点”介绍爬山虎……学生的“阅读期待”被唤起了:爬山虎竟然不是动物,而是植物,我倒要看看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

  师: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了课题就知道文章会写些什么?

  生1: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生2:写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师:课文到底是不是写了这些内容呢?我们来读课文。

  (生迫不及待地拿出课文纸)

  (点评:以欲扬先抑的问题方式——“到底是不是写了这些内容”,再度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落。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读好一次,伸出一个手指头表示一下,然后别停下,继续读。读好两次,就伸出两个手指头。比比在同样的时间内,谁的读书效率高。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教师站在一旁和学生一起读起来)

  师:停,我看到了,最快的同学已经读了三遍,大多数同学也已经读完两遍。建议大家要向读得快的同学学习,提高阅读速度。

  (点评:不仅要求学生“多读”,还要求学生“快读”,把握住了阅读教学的“真谛”。)

  师:接下来我们来读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请第三组同学开火车读。

  (课件显示: jīng  bǐng  zhú   chù  hén   jūnyún

  嫩茎   叶柄  逐渐  触角  痕迹  均匀)

  (生开火车读)

  师:要注意把后鼻音、翘舌音读准。齐读两次。

  (生齐读)师:本课多音字较多,下面是带有多音字的短句,第一组开火车读读看。

  (课件显示:占了一大片地方、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儿空隙、触着墙、蛟龙的爪子)

  (生开火车读)

  师:再齐读一次。(生齐读)

  (点评:采用开火车读,较好地照顾到了学生的“面”。无疑,也是“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师教学行为中的有效体现。)

  师:这些多音字中,哪个字的读音最特别?

  生:爪(zhǎo)。

  师:(指着“爪子”)这个词我们以前怎么读?

  生:爪(zhuǎ)子。

  师:是的,譬如小鸡的爪子。什么时候读“zhǎo”?

  生:很凶的时候。

  师:对,凶猛的兽类和禽类的脚就是爪(zhǎo)子。哪些动物有爪(zhǎo)子?

  生1:老虎。

  师:老虎的爪子。

  生2:狮子的爪子。

  生3:猎豹的爪子。

  生4:鹰的爪子。

  (点评:课文中的多音字多多,但教师能够“多”中选“精”,决不平均用力。这无疑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师:这些动物十分凶猛,爪子十分有力。有一种植物,它的脚也十分有力,能牢牢地巴在墙上,所以取名叫爬山虎。现在我想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没被请到的就当小评委,听听他们生字词是不是能够读正确。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师: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生:3-5自然段。

  师:那么1-2自然段是写什么?

  生: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多。

  三、学习第一段,体会“茂盛”。

  师:自己读读第一段,看看你能从哪些词当中体会出爬山虎多?

  生1:满是。

  生2:占了一大片。

  师: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爬山虎多,长得茂盛?

  (指名一学生读)

  师:你们感受到爬山虎多,长得茂盛了吗?

  生2:感受到了。“一大片”拖了长音,表示面积大。

  师:你真会欣赏!相信你也能读好,来试试。

  (生2读)

  师: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点评:始终以“读”展开教学活动,爬山虎的“茂盛”便在学生个别读与齐读中得到了本质的“还原”。)

  四、学习第二段,感受“叶美”。

  师:既然课文是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默读,划出表示叶子特点的词句。

  (学生边读边划,教师巡视)

  (点评: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作“巡视”,不失为很好的“教师行为”。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为“以学定教”铺平道路。)

  1、品“嫩”

  师:谁来读?

  生1: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快,“不几天”就长大了。

  生2:爬山虎叶子长得嫩。

  生3:爬山虎嫩叶颜色很美。

  师:读读句子,圈出带“嫩”的词语。

  (生圈出“嫩红、嫩绿、嫩芽”三个词)

  师:齐读这三个词。

  (生齐读)

  师:连用三个“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太嫩了,太美了。

  生2:我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嫩得可爱,让人顿生爱怜之情。

  师:(对生2)你很会读书!你来读一读。

  生2:“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师:你的声音嫩嫩的,真好听!女同学一起读。

  (女生齐读)

  2、品“齐、密、匀”

  师:叶子还有什么特点?

  生:叶子长得均匀。

  师:均匀得没有——

  生:重叠起来的。

  师:也不留——

  生:一点儿空隙。

  师:“隙”是裂缝的意思,你见过吗?

  生:见过,墙上,很细很细,就像一条细线。

  师:从“不留一点空隙”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叶子密

  师:叶子密得——

  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还从哪儿看出叶子密?

  生:“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铺就是……

  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吗?

  生:(点点头)

  师:我们平时说铺——

  生1:地毯。

  师:铺——

  生2:床单

  师:这儿用“铺”,就是说叶子好像给墙铺上了——

  生(齐):地毯

  师:铺上了——

  生(齐):床单。

  生3:铺上了绿锦缎。

  生:我还体会出叶子长得整齐,一顺儿朝下

  师:看课文插图,这就是一顺儿朝下的叶子,叶尖全部指向——

  生:地面。

  师:没有一片朝其它方向,这就叫——

  生:一顺儿。

  师:现在同学们全部面向老师坐着,这也叫“一顺儿”。就这么一句话,你们就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真会读书,来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品“绿”

  生:叶子还很绿。

  师:你知道哪些绿?

  生1:嫩绿。

  生2:深绿。

  生3:浅绿。

  生4:墨绿。

  生5:翠绿

  师:同学们词汇真丰富。课文中说“绿得那么新鲜”,怎么理解?

  生1:就是很绿很绿,绿得要滴下油来。

  师:苍翠欲滴。

  生2:看了让人非常舒服。

  师:令人心旷神怡的绿。

  生3:让人眼前一亮的绿。

  生4:叶子很干净。

  师:毫无杂质的绿。

  生5:好像很有生命力的绿。

  师:生机勃勃的绿,苍翠欲滴的绿,让人看了非常舒服。男同学齐读。

  男生(齐读):“那些叶子绿得那么鹇,看着非常舒服。”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觉得非常舒服。

  4、品“美”

  师:“看着看着,忽然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好看得很”就是——

  生:很好看。

  师:为什么要写成“好看得很”?

  生1:好看得很,就是比好看还好看。

  生2:强调了好看,好看的程度很深。

  师:看来你们聪明得很。让我们去看看好看的风吹叶动。

  (播放课件,学生欣赏)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在向我们摆手,好像在打招呼。

  生2: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在随风舞蹈。

  生3: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跳芭蕾舞的姑娘,那裙子一上一下舞动。

  生4: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波浪涌向远方。

  师:老师看到这画面,不禁想起李清照的一句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多美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1:“一阵风拂过,一寺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学生把“好看得很”读得很重)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1:叶子太好看了。

  生2:一阵风拂过,一寺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学生将“好看得很”读得很轻。)

  师:看来你是陶醉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一部分学生将“拂”读成了“吹”。)

  师:能将“拂”读成“吹”吗?

  生1:不能,“吹”比“拂”用力。

  生2:“拂”是轻轻地擦过。

  生3:就像妈妈抚摸孩子。

  生4:爬山虎的叶了很美,风也喜欢它,所以轻轻地拂一下。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风亦有之”呀!来,把喜爱之情读出来。

  (生齐读)

  师: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那墙爬山虎。

  (生齐读第二段)

  师:现在你知道叶老为什么要写叶子了吗?

  生(齐):因为叶子太美了!

  (点评:这“四品”,不仅仅是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解读,也不仅仅是对课文中所描写的“叶美”的赏析。它是对植物特征——爬山虎叶子的精确把握,是对阅读教学课堂特征——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合理诠释,是对作为文化和生命意义的语文教育特征——师生活动的和谐与愉悦的生动概括。)

  五、拓展阅读,再度唤起阅读期待。

  师:同样是写爬山虎,同样是写叶老家的那墙爬山虎,同样是写爬山虎的绿叶,另一位作家却是这样写的:(出示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两个语段)

  (教师先自己读,然后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过之后,感受到了什么没有?

  生1:爬山虎的叶子很绿,绿匆匆,绿得沉郁。

  生2:爬山虎太绿了,绿得让阳光都变成了绿色。

  生3:爬山虎很有活力。

  师:这绿绿的爬山虎,这充满活力的爬山虎,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男生读第一个语段,女生读第二个语段。

  (生读)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读的这两段话就选自我们这本书的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生满脸的兴奋)

  师:同学们,同样的爬山虎,同样的绿叶,在不同人的笔下却呈现出不同的韵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们的观察角度不同,但又是都在用心观察。下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去观察绿叶背后的爬山虎的脚。下课!

  (点评:用同册教材中的同类课文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并通过教师的暗示性语言,再度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真可谓不是“智慧”,胜似智慧!)

  (总评:这可以说是一堂“即时生成”的课,因为执教者是为自己参加的一项考核评比活动而上的。而且是头天下午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上课内容,第二天就上的一堂课。但是,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因素,使得这堂课异彩纷呈,亮点多多。最突出的是四个字:朴实,纯真。说它“朴实”,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课的“风貌”。整体看,一点花俏都没有,平平实实,自自然然。就连时髦的课件,也只是在课当中稍作“点缀”。这自然令我们想起一句话来:“简简单单教语文。”二是课的“效果”。应该说课的效果是明显的,无论是字词的掌握、内容的理解,还是朗读的处理、活动的生成,甚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是没有多少可以挑剔的。这又不免让我们想起另一句话来:“实实在在教语文。”说它“纯真”,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窥视:一是师生的“配合”。在课上,师生的配合非常默契,对话自然,互动顺畅,课的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当然,这跟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强不无关系。二是师生的“表现”。教师真诚、真切,学生放松、轻松;教师有情、有心,学生用功、用心。在课的行进过程中,师生丝毫不紧张,不拘谨,但也不忙乱,看上去好像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进行着娱乐活动。另外,在课的一些环节、细节的处理上,也分明可以看出教师教学功底的扎实和教学技艺的精湛,如:导入时揭题的新颖别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发、积极性的调动和方法的暗示,以及朗读本位、阅读期待等教学新理念的体现,都无不令人感到执教者的“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