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过电视剧《水浒传》吗?谈一谈你对《水浒传》的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景阳冈》,去认识打虎英雄——武松吧。
板书课题:景阳冈 (解题)参照“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⑴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⑵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它们与打虎有关系吗?
⑶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把字音读准确,不懂的字词可查阅工具书进行解决。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小黑板出示:吓唬、诡计、踉踉跄跄、腰胯等词语。
⑵指名朗读。
⑶重点指导个别字词的音、形、义。
⑷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读“打虎”片段。
1、细读打虎的内容,说说老虎和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用横线画下来品析。
3、展示交流打虎:
⑴引导学生抓住老虎伤人的三招以及武松对付老虎的三闪来学习。老虎:一扑 一掀 一剪 武松:闪在青石旁 闪在大虫背后 又闪在一边)
⑵武松的这一系列的“闪”能否换成“躲”,说说理由 。
⑶找出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抡 劈 揪 按 踢 提 打 ),感受武松的英勇无畏。
⑷让学生试着表演武松打虎的精彩过程,师生共同点评。
⑸请同学们欣赏一下电视剧《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再次感受武松的机智勇敢和打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⑹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老虎的凶猛,读出武松的机智勇武。
⑺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
3、喝酒:
⑴引导学生抓住武松喝酒时的语言与动作描写来学习。
⑵感受到武松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倔强豪放)
4、教师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重点交流了打虎和喝酒两个部分,已深切感悟了武松的倔强豪放与英勇无畏。除了这些,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上冈,下冈),它们与表现文章中心有关吗?
三、最精彩的打虎场面,学习“打虎”——研读动作,体会“智勇”
(只听见乱树背后扑的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和大虫的第一次交手开始了,在哪一小节)第9小节
1、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1)纵观这段话,你发现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大虫?(凶、猛)你从哪句话感受到大虫特别凶猛?(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晴天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地动山摇)。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大虫把所有的力气在此进行孤注一掷,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作者描写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表现什么?(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
(2)大虫进攻都有哪“三个动作”?(一扑、一掀、一剪)而武松的三个动作是什么?(闪闪闪)这个动作词与哪个动作比较接近?(躲)“闪”与“躲”在这里用哪个词比较好呢?(“闪”是防御的手段“闪”这个动作,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躲起来就是不出来了,但是闪表示武松还要出来进攻的。)
(4)武松为什么要闪?他闪的目的是什么?(避开锋芒,消耗老虎的体力,看清老虎的招数,挫伤老虎的锐气。)武松灵巧闪过体现出他什么?(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2、凶猛残暴的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武松开始反守为攻,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劲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唯一的哨棒断了,那武松要怎么办?(赤手空拳打老虎,那里写他赤手空拳打老虎?第11小节)
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往下按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1)我们要关注武松打虎的主要动作,师生配合读一段话(教师读大虫学生读武松)武松打虎用了哪些动作:跳揪 按 踢 打
(2)你从哪些动作或者哪个动作看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跳———机警敏捷,踢,致其要害地踢——有勇有谋。揪、按、打,使尽平生气力———力大无穷)
(3)你发现这些词语可以调换吗?(凸显了武松步步为营、很有经验,武松稍一闪失,就会落入虎口,又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4)一起读一读武松的话来体现出武松的智勇双全。
四、讨论喝酒和打虎的关系
课文主要是写武松在景阳冈上打虎的事,为何课文前面却用了很多笔墨写他喝酒,这与打虎有什么联系呢?(喝酒为下文作了铺垫。武松不喝酒就不会执意过冈;不喝十八碗酒,早过了冈,也不会碰到老虎;酒足饭饱,才有力气打死老虎)
五、练笔提升武松精神
武松打死了老虎,读过水浒的人都知道,武松在下冈后成了阳谷县的英雄,受到了知县大人的接见,一时间,街头巷尾无人不称颂武松本事了得。那么,受过虎害的乡亲们,受命打虎的猎户、店家、知县大人等,他们见了武松,会对武松说些什么呢?请任选一人,模仿他的口气写两三句话。
六、经典推荐
这节课我们来到了景阳冈,通过描写武松喝酒的语言和打虎的动作,把武松的英雄形象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底。《水浒传》是一部不朽的宏篇著作,其中的108位好汉,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等待着你去阅读呢!
七、作业安排
有人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在读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景阳冈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酥软、踉踉跄跄”等词语。
2、注意部分文言词汇在课文中的意思;会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并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段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疑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
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快速默读课文,在理解文言词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段落。
2、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验,抓住人物语言描写,感悟武松个性特征。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描写,感受武松个性品质。
突破方法:通过朗读,抓住人物的言行,将其投入到具体的事情中去分析、体会。
教法与学法
师:导引法。
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准备《好汉歌》与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播放《好汉歌》,学生听,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学生自由回答)这首歌就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片尾曲,《水浒传》可是我们听说过的四大名著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一读它当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吧!
板书课题:景阳冈
二: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小说,里面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词语,也有一些容易读错的词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争取读正确、流利。
2、体会词语。
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
如何:为什么。
但凡:凡是、只要。
请勿自误:误;受伤害。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
岂:难道。
哨棒:防身用的木棍。
平生力气:全身的力气。
三、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并试着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
四、重点研读
1、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认为课文哪个部分写得最精彩?(武松打虎)找到打虎的段落多读几遍,边读边批注。
2、师出示课件,学生交流想法,谈体会。
3、(a)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三般什么意思?大虫抓人都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没有抓到武松?)体会武松灵巧闪过,体会他的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b)凶猛残暴的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武松开始反守为攻,武松的那些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读一读。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劲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
勾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体会。(抡、劈、揪、按、踢、提、打)(勇武过人)
武松唯一的武器是哨棒,作者描写哨棒的地方很多,但所用动词不一样。课件出示:靠、提、拖、拿、抡、劈、丢
突出武松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五、课外拓展
1、水浒人物外号。
2、水浒故事大家讲。
景阳冈教案 篇3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能够绘声绘色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课文的重点,而“打”则是“重中之重”。
教学难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武松打虎”影片片断以及课文相关句子的课件。
2、学生读读或者请人讲讲《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趣读文
1、同学们,刚刚欣赏了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的片段“草船借箭”。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老师施耐庵所作的古典小说《水浒传》,学习节选自《水浒传》的一篇课文。
2、简介《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北宋末年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书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你知道哪些?在说这个人物名字的时候最好加上一个修饰语。
3、今天我们学习的《景阳冈》写的是哪位英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武松的什么事?
[《水浒传》可谓家喻户晓,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知道的人物并不难,名字前加入修饰语则需要他们对小说内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二、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小说,里面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词、句也有一些容易读错的词语。让我们来读一读,争取读正确、流利。
课件出示:
但凡、揪他不着、筛酒、脊梁、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迸出
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
(“脊”为上声“jǐ”,“踉”读liàng,不读“liáng”, “迸”读“bèng”不读“bìng”。)
2、体会词语的的含义。
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
如何:这里是“为什么”的意思。
但凡:凡是,只要。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三、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1、武松急着赶路,是回清河县寻找自己的哥哥武大郎,却在景阳冈意外遭遇老虎,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与个别学生交流)
[本单元学习的意图之一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而阅读篇幅较长的名著,默读必须有一定速度,所以课堂上的默读练习是必要的。]
2、讨论,交流。
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冈下饮酒:(1-4自然段)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酒后上冈:(5~7自然段)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冈上打虎:(8~12自然段)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挨下冈来:(最后一个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板书: 冈下饮酒——酒后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来
四、品读“打虎”,体验精彩
1.通过刚才的读书,你认为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精彩?(打虎)请同学们 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段落多读几遍,可以边读边批注。
2.你对“武松打虎”中哪些语言最感兴趣,请读一读,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中相应内容,点拨引领。
(1)……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
①.“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都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到武松?
(“般”,指种、样。武松灵巧闪过体现出他的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②.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a“闪”这个动作词与哪个动作比较接近?(躲)“闪”与“躲”在这里用哪个词比较好呢?
b小组讨论后交流。
③同学们,你们认为老虎凶猛吗?作者描写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表现什么?
(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
④朗读第九自然段。提示:读出虎的凶猛以及武松的灵活机智。
(2)凶猛残暴的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武松开始反守为攻,武松的哪些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读一读。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a、勾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可以试着做一做动作,从这些词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b、武松的唯一武器就是哨棒,作者描写哨棒的地方很多,但所用的动词却不一样,请看
课件:“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请同学读一读,思考:武松为何丢下哨棒?他的哨棒为何折成两截?
(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动词运用的精彩有利于学生感受武松的豪放、勇武机智。]
3、播放“武松打虎”电影片段,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五、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武松打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豪放而又勇武机智的武松。《景阳冈》这篇课文主要写打虎,却为什么用了7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课件出示:
a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b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c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d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不怕”的?说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当时武松会是怎样的心理?你读懂了什么?
(师生讨论交流: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2、如此无所畏惧而又骁勇的传神人物,最后却一步步挨下冈来, 你认为这么写是不是会有损于武松这个英雄的形象呢?
六、课外延伸,鼓励阅读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请你选一个自己喜欢、熟悉的人物读读,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景阳冈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能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5.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的性格和打虎的经过;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学习了课文第1,2自然段。
2.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什么?(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3.从这部分课文我们了解到武松的什么特点?(豪放、倔强)
4.谈话过渡:酒家说冈上有虎,经常出来伤人。真的有虎吗?武松遇到虎了吗?会不会发生危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文。
设计意图: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做好与上节课的衔接,为学习下文做好准备。
二、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3,4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2.从这部分课文中,你又了解到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板书:倔强、固执和无畏)
3.作者是怎样表现武松的性格特点的?(作者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4.找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深入体会。
这部分课文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这时的武松已经知道冈上有虎,心里也有一点怕。但武松毕竟是英雄好汉,也出于自尊心和面子,他不愿下冈。“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充分体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7.指导朗读,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学习课文5,6自然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5,6自然段,标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反复阅读。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讲解5,6自然段
(1)读一读,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学生阅读。)
(2)小组交流,小组长汇总学生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老虎抓人的?(一扑: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一掀: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一剪: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②“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似半天里起了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夸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从老虎的吼声巨大感受到老虎的凶猛。)
③“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虎尾”比作“铁棒”。)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从中感受到“虎尾”的有力,老虎具有很强的攻击力。)
④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老虎的凶猛。
凶猛(突出显示)
略按一按望上一扑撺将下来把前爪搭在地下腰胯一掀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一扑一掀一剪一兜兜将回来
⑤面对凶猛的老虎,武松是怎么做的?(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躲,躲在一边。却又又闪在一边。)
⑥面对凶猛的老虎,武松是否胆怯了?(不是,武松在消耗老虎的体力,挫败老虎的锐气,等待时机进行反击。)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梢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
⑦从武松沉着应战的动作描写中你感受到了武松的什么特点?(板书: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机智灵敏、有勇有谋(突出显示)
翻身下来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却又闪在一边抡起梢棒从半空劈下来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老虎的凶猛,表现出武松的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5)教师小结:这是写大虫进攻的“三招”及武松沉着应战的“三闪”。大虫抓人有“三招”:一扑、一掀、一剪。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这“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以至于“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般”,指种、样。从这里可以体现出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讲解5自然段
(1)“武松将半截梢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这句话中的“势”是指什么?(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就势”是什么意思?(借着老虎的姿势。)从这里你又了解到什么?(了解到武松的有勇有谋。)
(2)《景阳冈》一文的重点是“武松打虎”,而“打”则是“重中之重”。作者写武松打虎,生动又传神,虎虎有生气。先是他的“闪、躲”,这是面临猛虎的锋芒毕露而机智避让的“闪、躲”,说明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接着,武松“抡起梢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运用了哪些表示“打”的词语?你能找出这段话中描写武松打虎的动作的词语吗?从中感受到什么?
勇武过人(突出显示)
“抡”“劈”“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奕飞动,跃然纸上。
英雄气势(突出显示)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梢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梢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3)指导朗读,读出武松的勇武。
(4)教师小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4.自由读课文,5,6自然段,了解武松打虎的过程。
四、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1)一场鏖战,耗尽了武松的精力,所以在打死了老虎后,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这一段里,哪个字用得准确?(挨)
(2)为什么说“挨”字用得准确?(这个“挨”字,精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酥麻,筋疲力尽的状态。这样描写非但无损英雄的形象,反而会使人物更加朴实丰满,更加逼真可信。这就是古典名著语言的精妙。)
(3)“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我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表现了武松的什么特点?(板书:机敏。)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在朗读中表现出武松的`筋疲力尽。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潜入课文深处,对每个字、词、句、段都要仔细地推敲,弄明白了作者良苦用心之后,再从课文里钻出来。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
《景阳冈》出自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全文叙事有头有尾,情节完整,引人入胜。
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2.拓展延伸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并且这些人物都有表现自己特点的绰号,如及时雨宋江、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浪里白条张顺等。请你选自己喜欢、熟悉的人物了解他的绰号,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景阳冈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2、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重点刻画武松的有关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的性格。
4、培养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清条理,了解人物个性。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增强文章生动、形象性的写法。
2、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武松的性格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课前请学生听《好汉歌》,引入课题
师:这是什么歌?(生:《好汉歌》)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生:《水浒传》)
师:《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请问同学们书中一共刻画了多少位英雄好汉?(生:108位)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武松。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景阳冈(
板书并强调读准“冈”字的发音,一声)
(在学习以前,同学们先快速地看一下这篇文章一共多少自然段,并在每一自然段的前面标上数字。)
二、理清脉络,把握内容。投影:
景阳冈写了武松 (哪些事)。课文除了写武松以外,还写了与武松有关的(哪些内容)?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你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精彩?在思考以前,同学们首先应知道怎样概括文段的大意内容(方法指导),投影:
概括记叙类文段内容的两种形式:
一、谁﹢干什么﹦大意内容
二、什么﹢怎么样﹦大意内容
1、引导学生概括、理解(投影):
⑴喝酒——喝酒十八碗——执意要过冈
⑵上冈——知道真有虎——不愿回酒店
⑶打虎——机敏躲虎击——打虎显神力
⑷下冈——担心再有虎——步步挨下冈
2、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3、引导学生回答:课文还写了“店家劝说”和“老虎凶猛”(板书);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板书)写的,“武松打虎”为课文中的重点精彩部分
三、品读语句,感受性格。
出示自学提示(投影):
读课文武松打虎前(1—7自然段)的内容,用“ ”画出刻画武松语言的有关语句,用“~~”画出刻画武松心理的有关语句;
结合语境,读出语气,反复品读,从中你“读”出了“武松什么样的性格”?
1、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
2、讨论交流
3、学生回答找到的刻画武松的语言及心理的相关语句。
4、反复品读,交流品读体会:
(语言描写)武松在酒店饮酒及饮完酒后的一些话表现了其豪放、倔强的性格。学生可在文中读出武松的不拘小节,豪爽,粗犷,勇敢、倔强,具体表现在武松语言描写前的“叫”和武松讲的话中,以及武松喝酒时的“一饮而尽”敲着桌子,让喝酒非要喝等处。后来,当店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下文打虎做好了铺垫。(心理描写)这时武松已经知冈上有虎,心里也有一点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想”、“仔细想了一回”,两次“想”,想什么呢?虽有犹豫,但多是“勇往直前的豪气”,体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的英雄气概。由此可见:一方面武松艺高胆大,另一方面把面子看的比命还重要,这才导致后来发生的一切,为后文内容的叙写打下了基础。(品读时要让学生学生明确武松不是娇滴滴的小姐,也不是温文尔雅的绅士,武松是豪放、粗犷、倔强的,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他的特点)
四、剖析重点,深悟理解。
1、下面我们学习“武松打虎”这一部分内容(第8——12自然段):
(1)、提示问题(投影)
标画出刻画武松的相关动词,结合具体内容,反复品味,从中你体会到:这些动词表现了
“武松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标画出表现老虎的相关动词及相关语句,想一想,说一说:武松遇到的是一只的老虎。
(2)、交流回答:
相关动词 :
(9段)老虎:扑,掀,剪。 武松:闪,闪,闪。
(10段)老虎 :兜; 武松:抡、劈。
(11、12段)老虎:扑、搭、挣扎、扒泥、没力、不动 ;
武松:武松:跳、退, 揪、按,按、踢,按,揪、打,棒打。
(3)、品读体会(主要品读出武松的性格):
(9段)武松遭突然袭击,只能出现两种情况:虎死、人亡,且发生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大;武松遭突然袭击,毫无准备,情势危急,只能主动本能地机智地“闪”躲。“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武松以退为进,机智机敏,有勇有谋。
(10段)武松唯一的防身武器“哨棒”已损坏,险中生险,扣人心弦,后文会发生什么事呢?读者产生了悬念,有了阅读兴趣。这也体现了武松无所畏惧、勇敢。
(11、12段)三个片段,三个阶段,武松由防守到相持再到反攻。本段共用了“三按(机智,不给老虎反攻的机会)”、“两揪(力大无比)”、“一踢二打(手脚并用)”,体现了武松勇猛、无畏、力大无比、动作敏捷。(品读时要读出老虎的凶猛和垂死挣扎,读出武松的勇敢、机智、沉着,节奏稍快些,反映当时的紧张气氛,同时语气要加重,这样才能读出武松打虎的力量。)
(4)、品读体会(了解老虎的威猛,初步了解衬托的变现手法):武松遇到了一只非常饥饿的老虎(9段:“把两只……蹿下来”向武松扑上来,恨不得一口就把他吃下肚);一只非常庞大的老虎(它来的时候就像是刮过一阵狂风一样);一只极其凶猛的老虎(“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一只很有心计的老虎(为了能吃到武松,连用三招,非常厉害);一只疯狂的老虎(当它看见几招过后没能把武松怎样,反而被武松按住乱打,就气得咆哮起来,还“不住的扒身底下的泥……”)。老虎越写得威猛无比,越能衬托武松的英武有力。
五、评议、小结。
出示思考问题(投影):
1、请同学们结合内容,用“武松 超越常人”的形式具体说一说:哪些地方表现了“打虎英雄”武松跟一般人不一样?
2、通过学习,你知道了本文为大家讲述了一个的故事,你觉得武松是一个 的人,这个形象刻画得 。
3、你喜欢武松吗?为什么?
4、你认为武松该不该上景阳冈?为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六、观看视频“武松打虎”片段,再次感受武松的形象。
七、布置作业: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名著中的奇葩,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愿同学们课下阅读《水浒传》中有关武松的其他故事情节,进一步感受武松的好汉性格,学习古典小说中的精湛的构思及描写技巧。
景阳冈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能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5.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的性格和打虎的经过;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水浒传》电视剧主题歌曲,请同学们欣赏。
设计意图: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这是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你们看过《水浒传》吗?(学生自由发言)
3.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水浒传》的了解,可以简单介绍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可以说说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说说自己观看电视剧的感受,可以说说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评议并小结。
4.简介《水浒传》。
《水浒传》是明代著名小说,又名《水浒全传》《忠义水浒传》,约成书于元末明初。
成书以前,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起义事迹,就已经在民间广泛传颂。施耐庵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加工和艺术的再创造。
《水浒传》长于语言技巧和描写人物的笔法。它的语言平实朴素、准确、简练而生动,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个性。在描写人物上,粗笔浓墨,色彩绚烂,酣畅淋漓,神情面貌如见其人。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水浒传》中人物的了解。
5.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的课文《景阳冈》。(板书:景阳冈)学生齐读课题。
6.简介作者。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
7.补充资料:
景阳冈:位于山东省聊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处的张秋镇境内,为《水浒传》描述的武松打虎故地。据史书记载,这一带沙丘起伏,莽草无涯,古木参天,野兽出没,有九岭十八垌堆之称。
设计意图:
简介《水浒传》,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词语。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或结合字面意思猜一猜。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
1~4自然段: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5~7自然段:武松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8~12自然段:武松赤手空拳打死打虎。
13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下冈。
(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四、细读课文,了解喝酒
1.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1~4自然段,标注出人物对话,着重标注武松的语言,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什么。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4.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①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②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
(2)课文是怎样表现武松豪放、倔强性格的?(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3)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师生评议,教师小结:这是武松在酒店饮酒时及饮完酒后与酒家说的一些话。表现其豪放、倔强的性格。后来,当酒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性格为下文他勇猛打虎的行为做了铺垫。(板书:豪放倔强)
(4)指导朗读:学生自由组合练习分角色朗读。
5.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他真的遇到老虎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抓住文章重点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描写,了解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能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5.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的性格和打虎的经过;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学习了课文第1,2自然段。
2.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什么?(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3.从这部分课文我们了解到武松的什么特点?(豪放、倔强)
4.谈话过渡:酒家说冈上有虎,经常出来伤人。真的有虎吗?武松遇到虎了吗?会不会发生危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文。
设计意图: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做好与上节课的衔接,为学习下文做好准备。
二、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3,4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2.从这部分课文中,你又了解到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板书:倔强、固执和无畏)
3.作者是怎样表现武松的性格特点的?(作者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4.找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深入体会。
这部分课文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这时的武松已经知道冈上有虎,心里也有一点怕。但武松毕竟是英雄好汉,也出于自尊心和面子,他不愿下冈。“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充分体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7.指导朗读,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学习课文5,6自然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5,6自然段,标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反复阅读。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讲解5,6自然段
(1)读一读,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学生阅读。)
(2)小组交流,小组长汇总学生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老虎抓人的?(一扑: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一掀: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一剪: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②“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似半天里起了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夸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从老虎的吼声巨大感受到老虎的凶猛。)
③“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虎尾”比作“铁棒”。)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从中感受到“虎尾”的有力,老虎具有很强的攻击力。)
④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老虎的凶猛。
凶猛(突出显示)
略按一按望上一扑撺将下来把前爪搭在地下腰胯一掀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一扑一掀一剪一兜兜将回来
⑤面对凶猛的老虎,武松是怎么做的?(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躲,躲在一边。却又又闪在一边。)
⑥面对凶猛的老虎,武松是否胆怯了?(不是,武松在消耗老虎的体力,挫败老虎的锐气,等待时机进行反击。)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梢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
⑦从武松沉着应战的动作描写中你感受到了武松的什么特点?(板书: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机智灵敏、有勇有谋(突出显示)
翻身下来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却又闪在一边抡起梢棒从半空劈下来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老虎的凶猛,表现出武松的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5)教师小结:这是写大虫进攻的“三招”及武松沉着应战的“三闪”。大虫抓人有“三招”:一扑、一掀、一剪。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这“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以至于“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般”,指种、样。从这里可以体现出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讲解5自然段
(1)“武松将半截梢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这句话中的“势”是指什么?(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就势”是什么意思?(借着老虎的姿势。)从这里你又了解到什么?(了解到武松的有勇有谋。)
(2)《景阳冈》一文的重点是“武松打虎”,而“打”则是“重中之重”。作者写武松打虎,生动又传神,虎虎有生气。先是他的“闪、躲”,这是面临猛虎的锋芒毕露而机智避让的“闪、躲”,说明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接着,武松“抡起梢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运用了哪些表示“打”的词语?你能找出这段话中描写武松打虎的动作的词语吗?从中感受到什么?
勇武过人(突出显示)
“抡”“劈”“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奕飞动,跃然纸上。
英雄气势(突出显示)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梢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梢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3)指导朗读,读出武松的勇武。
(4)教师小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4.自由读课文,5,6自然段,了解武松打虎的过程。
四、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1)一场鏖战,耗尽了武松的精力,所以在打死了老虎后,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这一段里,哪个字用得准确?(挨)
(2)为什么说“挨”字用得准确?(这个“挨”字,精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酥麻,筋疲力尽的状态。这样描写非但无损英雄的形象,反而会使人物更加朴实丰满,更加逼真可信。这就是古典名著语言的精妙。)
(3)“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我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表现了武松的什么特点?(板书:机敏。)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在朗读中表现出武松的筋疲力尽。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潜入课文深处,对每个字、词、句、段都要仔细地推敲,弄明白了作者良苦用心之后,再从课文里钻出来。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
《景阳冈》出自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全文叙事有头有尾,情节完整,引人入胜。
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2.拓展延伸
(1)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并且这些人物都有表现自己特点的绰号,如及时雨宋江、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浪里白条张顺等。请你选自己喜欢、熟悉的人物了解他的绰号,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喝酒——豪放、倔强
上冈——倔强、固执和无畏
打虎——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下冈——机敏
景阳冈教案 篇7
一.音乐激趣,整体感知
1 课前播放《好汉歌》,鼓励学生跟着一起唱。
2 课伊始,师:知道刚才我们唱的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吗?
3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塑造了108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形象。今天, 咱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他就是景阳冈上的打虎英雄──武松。(板书并齐读课题:景阳冈)
4 这篇课文较长,课前已布置了预习,已把课文读够三遍的请举手。这篇文章是古代白话文,有一些词的用法有变化,我来检验一下大家是否理解。(出示幻灯片:读句子,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
5 扫清了字词障碍,读通了课文,大家已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好的基础。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出示幻灯片并齐读学习目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学习课文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通过语言了解武松的特点;学习运用语言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6 首先,请同学们速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是从哪几方面写的?(生自读课文后交流: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畅饮十八碗酒后,在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板书:喝酒 上冈 打虎 下冈)
二 品读语言,体会特点
1 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请看自学提示。
(幻灯片展示自学提示并指名读:1、读课文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画出武松的语言;2、读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
2 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进行学习,同桌之间也可适当地交流讨论
(生自学,师巡视点拨)
3 同学们自学得很认真,谁愿意说说通过武松的语言你体会到武松有什么特点?
4 同学们体会得挺好,武松主要具有的特点是──板书:豪爽、倔强、勇敢。
5 谁能说说你是通过哪些语言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的?具体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学生交流汇报)适时指导朗读
6 总结:同学们体会得挺好。能够抓住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根据内容、语气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这就是通过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
三 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作者运用这些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了武松豪爽、倔强、勇敢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武松的语言,把这些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咱们比比看,谁最像武松。(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 掌握方法,拓展练习
1 刚才我们学习了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就是──
出示幻灯片并齐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根据内容、语气,体会人物的特点。
2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这方面的练习,(幻灯片出示练习一)谁来审题?
(这道题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个是阅读短文,第二个是抓住李逵的语言体会李逵的性格特点。)
3 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指名读文,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
4 学生交流汇报:李逵的特点是粗鲁、粗中有细
5 同学们体会得很准确。通过这个练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那么反过来,如果给你人物的特点,你能根据上下文,为人物设计出符合他性格特点的语言吗?
(幻灯片出示练习二:根据人物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
6 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短文,说说高大哥有什么特点?(热心肠!)
7 下面就请同学们为热心肠的高大哥设计几处符合他热心肠特点的语言。(生动笔做题)也可适当交流一下
8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这道题。小结:这道题同学们做得不错,你们平时肯定都是热心肠。
9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不仅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学是为了用,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10 武松豪放、倔强、勇敢的性格决定了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我们下节课再来分享。下课!
景阳冈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训练快速默读,初步理解课文内窖,整体感知武松形象。
2.学会13个生字,理解古文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窖,整体感知武松形象。理解古文词语。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1.揭题定向。
揭题,简介作者、景阳冈、
2.训练默读。
(1)学习单元“学习提示”。
个别读--自由读--全班议。
默读得快:明确问题,按行阅读,边读边想边记。
(2)用5秒钟默读第1白举段。读前先出示问题:这自然段写谁?写什么事?
(3)3分钟默读全文,先读问题(灯片出示)。
①课文写武松什么事?
②武松在小店喝了几碗酒?
③武松用什么打死老虎?
④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部分?
⑤你觉得武松是怎样一个人?
3.自学质疑。
(1)自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划找问题,,梳理重点。
读课文,边读边议,做作业本第2题换词作业。梳理学生的问题。
4.分段判断。
(1)按”喝酒--上冈--打虎一下冈“的顺序默读分段。
(2)统一分段,确定重点段。
5.作业练习。
修改作业本1、2题。
景阳冈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一、背景知识
1.提高默读的速度,掌握科学的默读方法,是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应好好学习。
2.课文是根据施耐庵写的《水浒传》第23回改写的。武松是这部书中的英雄之一。景阳冈在山东阳谷县堞东17公里处,传说过去这里古木参天,荒草无涯,是虎狼藏身、野兽出没的地方。清朝时,人们在山上修山神庙,庙中有武松打虎塑像,现在有书法家舒同题写的景阳冈石碑。北宋末年,人们饮用的是低度酒,一般只有一二十度。阳谷县的酒店应当是这类村酒浊醪的低度酒,武松方能饮18碗。
3.课文记叙武松在阳谷县喝了18碗酒后,趁酒兴上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赞扬了武松豪爽倔强的性格、沉着机智大无畏的精神。课文分四段。第一段(第1-4自然段)写武松进店饮酒18碗,不听劝告执意要过景阳冈。第二段(第5-7自然段)写武松上冈见了官司榜文才知山上真有虎,但怕店家耻三次进改,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老虎。第四段(第13自然段)写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二、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快速默读,初步学会看得快,想得快。
2.学生13个生字,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根据上下文理解但凡、印信的意思。
3.根据提示分段,正确归纳段落大意。
4.感受武松豪爽的性格,大无畏的精神,能详细复述武松打虎经过。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训练快速默读,感受武松的性格和大无畏精神,能详细复述打虎经过。
难点:正确理解武松豪饮与打虎的关系。
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
与课文配套的打虎幻灯片。
二、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训练快速默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武松形象。
2.学生13个生字,理解古文词语。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定向。
揭题,简介作者、景阳冈、《水浒传》。
讲清本节课教学目标。
2.训练默读。
(1)学习单元学习提示。
个别读--自由读--全班议。
默读很快:明确问题,按行阅读,边读边想边记。
(2)用5秒钟默读第1自然段。读前先出示问题:这自然段写谁?写什么事?
(3)3分钟默读全文,先读问题(灯片出示)。
①课文写武松什么事?②武松在小店喝了几碗酒?③武松用什么打死考虎?④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部分?⑤你觉得武松是怎样一个人?
3.自学质疑。
(1)自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音重点:肋lèi不读là;踉跄liàngqiàng不读liángcāng。
形重点:晌不写为响;肋不写作胁;锤注意右半边的书写顺序,第8画是竖。
自读--互查--练习(作业本第1题)--检查。
(2)划找问题,梳理重点。
读课文,边读边议,做作业本第2题换词作业。梳理学生的问题。
4.分段判断。
(1)按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的顺序,默读分段。
(2)统一分段,确定重点段。
5.作业练习。
(1)修改作业本1、2题。
(2)选字填空。
鬼诡:神出没阴谋计
渴喝歇:酒饥停
棒捧:橛吹哨
榜傍:晚文样
响晌:晚亮回
景阳冈教案 篇10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晌、恰、岂、误、梁、哮、酥。
2.新词:晌午、恰当、岂不、请勿自误、脊梁、咆哮、酥软。
3.理解重点句、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4.训练学生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武松的英雄形象有进一步的认识,教育学生做不畏强暴,勇敢的人。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课文第一段与第三段细致描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突出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在“喝酒”和“打虎”两件事上是如何抓住要点详细叙述的也是文章的重点。
(二)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是文章的难点,体会“喝酒”、“打虎”两件事如何详细叙述的也是难点。
(三)解决办法:采用教学时先从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借助文言注释、字典解决重难点。
三、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观察挂图,发挥想象表述练习。
(三)听录音,复述故事。
(四)前后位讨论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l.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
(二)整体感知
《景阳冈》是古典小说《水浒传》的节选,成功地塑造了英雄人物武松的形象。文章半白话半文言,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1)正音:晌(sh3ng)午 咆哮(xi4o) 请勿自误(w)) 脊梁(li2ng)
(2)解词: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
如何:为什么。
过往:来来往往。
平生:一生。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都知道有个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武松)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本课写的是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3)自读课文,说出大意,前后讨论交流。
3.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2)讨论分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4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要过冈。
第二段(5~6自然段)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
第三段(7~11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12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下冈。
(3)根据段意列出每段的小标题。
①喝酒②上冈③打虎④下冈
4.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默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
①作者在这段中详细描写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根据要点划分层次。
(a.谈酒,b.谈虎。)
②分角色读这一段。为什么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呢?
③分析武松性格特点。
(豪放的性格特点:倔强、勇敢的性格。)
④讨论。这一段与打虎有什么关系与打虎一段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主要通过写武松与店家对话刻画了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徒手打虎做铺垫。)
⑤小结学习方法,讨论归纳。
(a.抓重点理层次,b.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5.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这一段主要写了武松在酒店与酒店主的对话,通过对话我们了解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为下文的徒手打虎做了铺垫。)
6.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难懂的文言词语。
(四)讲读第三段,默读提问。
这篇文章通过自读、默读,思考哪一段最吸引人,最让你喜欢?(第三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每层即一个要点。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2.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1)从半空里蹿下来,吼一声,把腰胯一掀……,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有如此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了。这是反衬法。
(2)武松双手抡起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踢、打……。
(能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3.前后位讨论:这段主要通过什么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具体描写了虎的哪几方面?用意何在?
(这段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从半空蹿下来”表现出虎的气势。)
(“把腰胯一掀”表现虎的灵活。)
(“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表现虎的声势,从虎的气势、声威上反衬出武松的勇敢无畏,这是反衬的写法。)
4.朗读指导。
读的时候语速可稍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五)学习第二段
1.指读提问: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出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武松的性格特点,第二段与第三段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思想活动。)
3.武松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
3.武松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写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4.这一段不是重点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虽然不是重点段,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思想活动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做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六)学习第四段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2.此时武松的心里有点畏惧,这与武松勇敢无畏,武艺超群是否相符?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虎相当艰难,况且此时已精疲力尽了。如果再写他斗志旺盛,准备再战猛虎就不真实了,不能让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实地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做了补充使这个人物更真实、具体,让读者更喜欢他。)
(七)围绕中心,学习表述。
1.文章通过什么深化中心?
(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的描写深化中心。)
2.作者是如何地刻画出武松的英雄形象的?
(1)运用反衬手法,通过写虎的声威,衬托出武松的无畏勇敢。
(2)不脱离实际,尽管武松是个英雄人物,但毕竟是个普通人,作者认识到这一点,在结尾一段中体现出来。
(八)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且深深地喜欢他?
联系全文对武松神情、动作、语言和内心活动描写,加以体会。
(九)、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讲给父母听。
2.抄写生词并解释“晌午”、“请勿自误”。
相关链接
施耐庵 其人不见正史,稗史野闻中各说纷纭,地下挖掘也仅提供曲证,因此有人称为“谜”。然而,一部旷世巨著《水浒传》的问世,发聋振聩,影响深广。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20世纪20年代以后,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一些有关材料,如,《施耐庵墓志》、《施耐庵传》。《墓志》说他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曾中进士,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做过两年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乡,从事著述。由于材料相互矛盾之处不少,这些材料的真伪,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
《水浒传》 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各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景阳冈 位于山东省聊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处的张秋镇境内,为《水浒传》描述的武松打虎故地,也是大型龙山文化遗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浒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据史书记载,这一带沙丘起伏,莽草无涯,古木参天,野兽出没,有九岭十八垌堆之称。北宋末年,武松回家探兄,途经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为民除害,传为千古佳话。景阳冈因而名扬天下。
武松 绰号“行者”,因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山东清河县人,武松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武松自小习武,武艺高强,性格急侠好义。一次醉酒后,在阳谷县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因此被阳谷县令任命为都头。武松兄长武大郎是一个侏儒,其美貌妻子潘金莲试图勾引武松,被拒绝,后被当地富户西门庆勾引,*情败露后,两人毒死了武大郎。为报仇,武松先杀潘金莲再杀西门庆,因此获罪被流放孟州。在孟州,武松受到施恩的照顾,为报恩,武松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了快活林。不过武松也因此遭到蒋门神勾结官府的暗算,被迫大开杀戒。在逃亡过程中,得张青、孙二娘夫妇帮助,假扮成带发修行的“行者”。武松投奔二龙山后成为该支“义军”的三位主要头领之一,后三山打青州时归依梁山。
景阳冈教案 篇11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二、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三、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幻灯片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武松打虎的经过。
二、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三、教具准备
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音乐导入《好汉歌》
1、同学们,刚才你听到的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英雄人物?为什么?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武松打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自读“阅读提示”,哪几段是具体写打虎的?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完成下面的表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4、课文哪几部分写得最精彩(打虎),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部分。
(三)学习8-12节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读后学生评价
2、这5节每节讲了什么?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3、学生质疑
这8-12节中,你有什么问题吗?
4、这打虎部分,哪一部分最精彩(拳打)
四、出示拳打部分
1、幻灯出示打虎的图片
2、读一读,找出老虎和武松的动作
3、学生说,教师板书
4、学生朗读这一段
5、学生对着板书练习说话。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二、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三、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幻灯片
四、教学教程
(一)学习“喝酒”部分
1、幻灯出示武松喝酒的图片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在学生朗读时,其他学生认真听,在读后要进行评点。
2、学生质疑
(二)学习“上冈”部分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在学生朗读时,其他学生认真听,在读后要进行评点。
2、学生质疑
(三)学习“下冈”部分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在学生朗读时,其他学生认真听,在读后要进行评点。
2、学生质疑
3、说说上冈和下冈时武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四)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1、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对武松有怎么样的认识,你觉得武松是个怎么样的人物。
(豪放倔强,勇敢机智)
2指导朗读
你喜欢哪一部分,要把武松的这种性格特征读出来。
而武松的性格特征从他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表现出来。
播放《好汉歌》的录音。
(五)作业
做课后练习,读课文。
景阳冈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准文中生词、多音字及难读难懂的词句,并理解意思。
2.用速读浏览的方法迅速把握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及写作重点。
3.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请听——(听完了,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好汉歌。
2.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好汉?(为名除害的人)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位好汉。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课件出示)
(1)生词
(2)多音字:挑着一面旗,折作两截
(3)难读难懂和古今异议词句:
2.读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指生抓住主要内容概括)
三、细读打虎前的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一)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二)交流,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喝酒——研读语言,体会“倔强”
1.体会喝酒——酒量大,动作爽
2.体会语言——豪爽、倔强的性格
3.上山——研读心理,体会“犹豫”
四、指导生字
1.提醒易写错字。
2.生练习书写。
景阳冈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语文教案-景阳冈。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老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
课文重点是: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教学的难点是: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
文章导读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讲传》第23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BR> 课文先讲了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要过冈,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接着讲武松上冈后,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然后讲了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最后讲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武松来到阳谷县,酒后上山,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勇敢、机智、豪放及无所畏惧的性格。
文章结构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和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过冈的情形。
第二段(第5至第7自然段):武松在景阳冈上的心理活动。
第三段(第8至第12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武松打死猛虎后下冈。
写作特点
1、按“吃酒——上冈——打虎——下冈”的顺序,条理清楚,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景阳冈》。
2、语言凝练,动词运用恰当、简洁。
近义词:枉送——白送 耻笑——讥笑 吓唬——恐吓 结伴——结伙
反义词:好心——恶意 破碎——完整 酥软——坚硬
词语解释
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
如何:为什么。
但凡:凡是,只要。
印信:印章。
哨棒:防身用的木棍。
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
武松:《水浒传》中人物之一,非常勇敢,力大无比,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一般把他当做英雄好汉的典型。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客官:旧时店家对顾客的称呼。
掀他不着:掀不着他。
结伴:伴,就是伙伴。结伴就是结成同伴。
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棒橛:短的木棒。
榜文:古代指文告,像现在的布告。
酥软:肢体软弱无力。
耻笑:鄙视并嘲笑。
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吊睛白额大虫:大虫,老虎的俗称。眼睛上翘,额头上有白色花纹的老虎。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响声很大,能给地面上的东西造成很大的灾害。
酒兴:饮酒的兴致或饮了酒以后产生的兴奋情绪。
句段赏析
1、“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是武松在酒店饮酒时及饮完后与店家说的话。前两句是关于酒的,后一句是关于虎的。武松吃了三碗酒后,店家劝他不要再喝,因为“三碗不过冈”,但武松却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不听劝告。从“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中,我们可以看出武松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这种性格为下文他勇猛打虎的行为作了铺垫。
2、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锨,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先泄了一半。
这是写大虫进攻的“三招”及武松沉着应战的“三闪”。大虫抓人有“三招”:一扑、一掀、一剪。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又一闪,闪在一边。这“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以至于“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般”,指种、样。从这句可以看出武松是有勇有谋的,“突出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无畏的英雄性格。
3、武松拿来一饮而尽。
“一饮而尽”表现了武松豪爽的性格特征。这句话写出了武松喝酒的动作神态。
4、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这句话进一步写出了打虎英雄的性格。这时的武松已经知道冈上有虎,但出于自尊心,他不愿下冈。“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这就更体现了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5、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这一句是写武松是怎样躲过老虎的一扑的。“说时迟,那时快”写出了武松的动作敏捷、迅速。“扑”写出了老虎的凶猛。这句话突出了武松勇敢、机智、灵敏、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便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充分自读自悟,然后组织交流,通过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武松的
景阳冈教案 篇14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默写词语
大臣 抵御 侮辱 拒绝 战袍 和氏璧 负荆请罪
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我国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故事?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
三、指名读课文。
读之前,请一位同学把思考练习1读一读,并提出要求:
1、注意字音是否读正确。
2、边听朗读边思考,把课文分成四段。
四、纠正读音
1、纠正读错的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练习读准生字的字音。
冈:读gang,不要读成gang。
筛:是翘舌音,不要读成sai。
滋:是平舌音,不要读成zhi。
榜:读bang,是后鼻音。
耻:是翘舌音,不要读成ci。
脊:读ji,不要读成ji或ji。
拳:是前鼻音。
酥:是平舌音,不要读成shu。
五、指导分段
提问:根据思考练习1的提示,课文的四段应该怎样分?后面的括号该填写那些词语?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通过以上的填写,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六、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概括以下思考题,自学第一段,然后集体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武松肚中饥渴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课文中所讲武松望见的酒家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突出写了这个特点?
(3)什么叫三碗不过冈?为什么会有三碗不过冈的说法?
(4)武松是怎样对待三碗不过冈的;从中可以看出武松是个怎样的一个人?
3、指导朗读第一段
(1)要读准字音
(2)要读出武松豪爽的性格
七、小结
第一段通过武松喝酒与店家谈论三碗不过冈,突出体现了武松机智豪爽、无所畏惧的性格。店家只给三碗酒,武松却喝了18碗;酒后武松提棒就走,店家阻拦不成;店家好意劝告被武松误解。本来喝酒一件简单的事情,却被作者写得有声有色,不仅突出了武松的性格,也为后面武松打虎做了很好的铺垫。
景阳冈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2、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重点刻画武松的有关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的性格。
4、培养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清条理,了解人物个性。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增强文章生动、形象性的写法。
2、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武松的性格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课前请学生听《好汉歌》,引入课题
师:这是什么歌?(生:《好汉歌》)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生:《水浒传》)
师:《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请问同学们书中一共刻画了多少位英雄好汉?
生:108位)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武松。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景阳冈
板书并强调读准“冈”字的发音,一声)
(在学习以前,同学们先快速地看一下这篇文章一共多少自然段,并在每一自然段的前面标上数字。)
二、理清脉络,把握内容。投影:
※景阳冈写了武松 (哪些事)。课文除了写武松以外,还写了与武松有关的
(哪些内容)?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你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精彩?
在思考以前,同学们首先应知道怎样概括文段的大意内容(方法指导),投影:
※概括记叙类文段内容的两种形式:
一、谁﹢干什么﹦大意内容
二、什么﹢怎么样﹦大意内容
1、引导学生概括、理解(投影):
※⑴喝酒——喝酒十八碗——执意要过冈
⑵上冈——知道真有虎——不愿回酒店
⑶打虎——机敏躲虎击——打虎显神力
⑷下冈——担心再有虎——步步挨下冈
2、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3、引导学生回答:课文还写了“店家劝说”和“老虎凶猛”(板书);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板书)写的,“武松打虎”为课文中的重点精彩部分
三、品读语句,感受性格。
出示自学提示(投影):
※读课文武松打虎前(1—7自然段)的内容,用“ ”画出刻画武松语言的有关语句,用
“~~”画出刻画武松心理的有关语句;
※结合语境,读出语气,反复品读,从中你“读”出了“武松什么样的性格”?
1、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
2、讨论交流
3、学生回答找到的刻画武松的语言及心理的相关语句。
4、反复品读,交流品读体会:
(语言描写)武松在酒店饮酒及饮完酒后的一些话表现了其豪放、倔强的性格。学生可在文中读出武松的不拘小节,豪爽,粗犷,勇敢、倔强,具体表现在武松语言描写前的“叫”和武松讲的话中,以及武松喝酒时的“一饮而尽”敲着桌子,让喝酒非要喝等处。后来,当店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下文打虎做好了铺垫。
(心理描写)这时武松已经知冈上有虎,心里也有一点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想”、“仔细想了一回”,两次“想”,想什么呢?虽有犹豫,但多是“勇往直前的豪气”,体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的英雄气概。由此可见:一方面武松艺高胆大,另一方面把面子看的比命还重要,这才导致后来发生的一切,为后文内容的叙写打下了基础。
(品读时要让学生学生明确武松不是娇滴滴的小姐,也不是温文尔雅的绅士,武松是豪放、粗犷、倔强的,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他的特点)
四、剖析重点,深悟理解。
1、下面我们学习“武松打虎”这一部分内容(第8——12自然段):
(1)、提示问题(投影)
※标画出刻画武松的相关动词,结合具体内容,反复品味,从中你体会到:这些动词表现了
“武松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标画出表现老虎的相关动词及相关语句,想一想,说一说:武松遇到的是一只
的老虎。
(2)、交流回答:
相关动词 :
(9段)老虎:扑,掀,剪。 武松:闪,闪,闪。
(10段)老虎 :兜; 武松:抡、劈。
(11、12段)老虎:扑、搭、挣扎、扒泥、没力、不动 ;
武松:武松:跳、退, 揪、按,按、踢,按,揪、打,棒打。
(3)、品读体会(主要品读出武松的性格):
(9段)武松遭突然袭击,只能出现两种情况:虎死、人亡,且发生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大;武松遭突然袭击,毫无准备,情势危急,只能主动本能地机智地“闪”躲。“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武松以退为进,机智机敏,有勇有谋。
(10段)武松唯一的防身武器“哨棒”已损坏,险中生险,扣人心弦,后文会发生什么事呢?读者产生了悬念,有了阅读兴趣。这也体现了武松无所畏惧、勇敢。
(11、12段)三个片段,三个阶段,武松由防守到相持再到反攻。本段共用了“三按(机智,不给老虎反攻的机会)”、“两揪(力大无比)”、“一踢二打(手脚并用)”,体现了武松勇猛、无畏、力大无比、动作敏捷。
(品读时要读出老虎的凶猛和垂死挣扎,读出武松的勇敢、机智、沉着,节奏稍快些,反映当时的紧张气氛,同时语气要加重,这样才能读出武松打虎的力量。)
(4)、品读体会(了解老虎的威猛,初步了解衬托的变现手法):
武松遇到了一只非常饥饿的老虎(9段:“把两只……蹿下来”向武松扑上来,恨不得一口就把他吃下肚);一只非常庞大的老虎(它来的时候就像是刮过一阵狂风一样);一只极其凶猛的老虎(“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一只很有心计的老虎(为了能吃到武松,连用三招,非常厉害);一只疯狂的老虎(当它看见几招过后没能把武松怎样,反而被武松按住乱打,就气得咆哮起来,还“不住的扒身底下的泥……”)。老虎越写得威猛无比,越能衬托武松的英武有力。
五、评议、小结。
出示思考问题(投影):
※1、请同学们结合内容,用“武松 超越常人”的形式具体说一说:哪些地方表现了
“打虎英雄”武松跟一般人不一样?
2、通过学习,你知道了本文为大家讲述了一个
的故事,你觉得武松是一个 的人,这个形象刻画得 。
3、你喜欢武松吗?为什么?
4、你认为武松该不该上景阳冈?为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体会:1、酒量超人的武松;饭量超人的武松;胆量超人的武松;力量超人的武松;武艺超群的武松(动作:“劈”、“跳”、“按”、“捶打”);智慧超人(“三闪”,机敏,不蛮干;按住老虎不放手,不给它反攻的机会,再把老虎按在坑里不浪费筋地战胜老虎)。武松是力、勇、正义的象征,勇士的典型,刚正的义士。
4、总结:英雄毕竟不同于一般人,我们大家可不要学武松的蛮勇,在生活中可不能事事逞英雄,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小结(投影):
※当代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前半句是说读书要能沉下气来,静下心来,认真地去读;后半句是说写文章不能有空话,要用事实和描写“说话”;要用刻画和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补充:要把一个人物写具体、形象,要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进行描写,而且这些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特点。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多用“事实和描写”说话,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
六、我能知多少(投影):
※1、《 》、《 》、《 》和《 》被列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他们的作者分别是( )、( )、( )、( )。
2、在空格内填上人物的名字。
及时雨( );花和尚( );豹子头( );智多星( );黑旋风( );浪里白条( )。
3、你还知道有关武松的哪些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其他有关武松的故事:斗杀西门庆、怒杀潘金莲、大闹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六、观看视频“武松打虎”片段,再次感受武松的形象。
七、布置作业: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名著中的奇葩,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愿同学们课下阅读《水浒传》中有关武松的其他故事情节,进一步感受武松的好汉性格,学习古典小说中的精湛的构思及描写技巧。
八、板书设计:
武松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写什么 店家劝说
老虎威猛
为什么写武松:豪放、莽撞、倔强、勇敢
景阳冈教案 篇16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三碗不过冈”,武松却喝了18碗,他有没有过冈呢?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部分。(课前板书:景阳冈生齐读)。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5-7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画出描写武松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武松怎样的性格特点。
课件出示:
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无所畏惧、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
(2)武松看到树干上写的字为什么认为是店家的诡计?(他不相信店家说的话。)
(3)武松看到山神庙的榜文,明白了什么?(真的有虎)
(4)课文是怎样写时间变化的,为什么要写时间的变化?
课件出示:
这时天快晚了,一轮红日慢慢地落下山去。
回头一看,红日渐渐地坠下去了。
这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天容易黑。
(这样写说明这时候天已经黑了。)
3.齐声读第二段,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阅读第三部分。
1.指名读课文(8-11自然段)。
2.思考讨论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
课件出示: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2)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
②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③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四、阅读第四部分。
1.快速浏览描写武松下冈的语句。
2.画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
3.武松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他是怎么做的?
(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来。)
五、总结全文。
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请同学们一定要认真体会,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
2.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3.对于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景阳冈
老虎:扑掀剪(凶猛)
武松:闪闪闪(机智、勇敢)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给每个小故事列小标题: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学习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感受武松形象。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学重点。学习本部分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武松打虎的动作,在旁边写感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闪”“揪”“按”等动词。再通过换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然后想象武松打虎的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武松的豪放、倔强、勇敢、机敏的英雄形象。